U23政策失敗?錯!若中國足球要進步,青訓政策就要一直發展下去

今天在雅加達亞運會足球淘汰賽國奧對沙特的比賽中,國奧在連丟4球的情況,奮起直追連扳3球,但是最後還是功虧一簣,遺憾的被淘汰了,一部分球迷開始質疑足協的U23政策沒有什麼作用。小編不敢苟同,且聽小編慢慢說。

很多人說U23是新政,其實是錯誤的說法。早在甲A末期,中國足協就推出了U21政策,就是每個隊必須上一個U21以下的球員。外援上場人數是4上3,04年-06年進一步縮減外援人數變成了3上2,也就是說大量的國內年輕球員獲得了比賽的機會。

而當時的豪門球會,如大連實德隊,上海申花隊,山東魯能隊積極響應,其中大連培養出了閆嵩,張耀坤,王聖,張亞林,安琦,董方卓等年輕才俊,加上收購毅騰俱樂部把趙旭日和馮瀟霆租借到四川冠城鍛鍊,申花也通過合併有線02隊,讓杜威,孫吉,孫祥,于濤等小球員上位,漸漸取代了離隊的原申花核心球員申思,祁宏,吳承瑛。之後又培養了郜林,毛劍卿,沈龍元,邱盛炯,王洪亮等年輕球員。而魯能也培養了周海濱,韓鵬,崔鵬,呂徵等實力派球員。除了這些傳統豪門外,上海國際也培養出了王贇和於海,青島中能也培養出曲波,高明,劉健等球員。而上述很多球員都成了之後國家隊的常客,而有些球員的實力得到了歐洲球會的認可,加盟了歐洲聯賽開始了留洋路,比如董方卓去了曼聯,杜威去了凱爾特人,孫祥和周海濱先後加盟埃因霍溫,之後還有蒿俊閔去沙爾克04。說明當時中國足球的青訓是有效果的。

U23政策失敗?錯!若中國足球要進步,青訓政策就要一直髮展下去

董方卓在曼聯的失敗,並不等於當時中國足球的青訓是失敗的

當時中國足球雖然也有很多風波,但是總體還算是走在正確的軌道中。但之後隨著國家隊世界盃預選賽,亞洲盃戰績不理想,而國奧隊北京奧運會小組淘汰。U21政策也扼殺在搖籃中。取而代之的外援上場人數07-08賽季又恢復到4上3,09賽季開始又增加了亞外,讓國內球員上場的機會大大減少了,更要命的是,那時候很多俱樂部都不重視青訓,就拿申花為例,前申花投資人朱駿接手申花後,就沒有給過申花足校投入過錢,導致申花足校88,89年齡段最後只能被朱炯帶去南昌,變成了南昌八一,之後改名恆源。當時申花足校去南昌八一的代表人物有陳志釗,朱寶傑,徐文,楊雲等人。申花足校最後也分崩離析。朱駿在申花的政策是類似於偷菜類型的,也獲得過成功,比如10賽季從火車頭低價收購了馮仁亮,宋博軒,吳曦等優秀的年輕球員,在當時主教練布拉澤維奇的調教下也踢出來了,但這不是長久的辦法。之後雖然從根寶基地挖來了曹贇定,柏佳駿。但是隨著其他隊加大投入,朱駿的菜是越來越難偷了。路自然也是越走越窄,最後不得不拋售申花。離開了足球圈,而當時中國足球不景氣,像朱駿這樣賭博式投資,試圖短期抄近路迅速獲得成績的投資者不少,但是都是失敗後就開始擺爛,最後退出。最可惜的就是大連實德了,八冠王說沒有就沒有了。

U23政策失敗?錯!若中國足球要進步,青訓政策就要一直髮展下去

急功近利的朱駿就是07-13年左右中國足球的真實寫照

當然那段時間也有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那就是廣州恆大。聯賽冠軍,足協盃冠軍,亞冠冠軍應有盡有。但是俱樂部的光鮮,國家隊成績繼續一片慘淡。更可怕的是中國足球后備力量已經嚴重不足。在這個情況下,足協才恢復了U23政策。同時還增加了各年齡段的青年聯賽,目的就是培養後備力量。目的就是亡羊補牢,但是之前虧欠的太多,洞太大,需要慢慢的補。而補洞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財力來補。這是給中國足協高層的考驗,切勿走急於求成的路線,不要因為短暫的失敗而放棄,繼續走下去,中國足球會進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