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十周年④|昔日對抗風暴的華爾街「老船長」們,如今可安好?

2018年7月,一則重磅人事變動引爆華爾街。

高盛集團掌門人

勞爾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宣佈,將在9月底正式卸任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這位在2008年帶領高盛挺過金融危機的傳奇人物的落幕,不禁讓人們回想起那些華爾街大佬們命運各異的危機往事。

十年前,剛剛開啟第三年任職的貝蘭克梵遭遇了自上個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場緣於次級抵押貸款債券的危機,直接造成了美國著名的住房貸款和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下稱“兩房”)以及大量從事住房債券保險業務的美國國際保險集團(AIG)股價暴跌、瀕臨破產。

隨著持有“兩房”債券的金融機構大面積虧損,危機進一步蔓延至全球金融行業,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中,貝爾斯登(Bear Stearns)、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以及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相繼被收購或是倒閉。獨善其身的只有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但它們也不得不轉為銀行控股公司,接受美聯儲的監管。

一場金融危機,改變了華爾街眾多金融機構的命運,也讓這些機構背後掌控者的人生滑向了不同的方向。當年對抗金融危機大風浪的“老船長們”如今可安好?這些年他們都經歷了什麼?

堅守者

還是從貝蘭克梵說起。

除去曾經領導高盛長達35年的西德尼·溫伯格(Sidney Weinberg),貝蘭克梵——這位郵政分揀員的兒子,憑藉著12年的任期成為了高盛歷史上任職第二長的CEO,而大型企業的CEO一般任職不會超過10年。

金融危机十周年④|昔日对抗风暴的华尔街“老船长”们,如今可安好?

憑藉著敏銳的風險預測力,貝蘭克梵在剛接任高盛CEO後不久就開始大規模做空抵押貸款市場,將不想要的、評級糟糕的抵押貸款重新包裝後,推向市場向客戶出售。隨後次貸危機爆發,由於先前的做空,貝蘭克梵成功帶領高盛挺過了這次危機,並逆市暴賺130億美元。2008年,在同行虧光殆盡、被掃地出門的時候,貝蘭克梵卻獲得現金、股票和期權獎勵達6850萬美元,創下了高盛歷史上的最高紀錄,同時也讓一眾同行蒙羞。

2009年,由於前一年金融危機中的傑出表現,貝蘭克梵分別被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和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評為年度人物和美國商界最有權勢的五大人物之一。然而,因為在金融危機期間押注樓市崩盤並且將明知有問題的抵押貸款資產公開出售,貝蘭克梵也由此被稱作是“華爾街惡魔博士”。

2010年4月,貝蘭克梵也因此而接受美國國會聽證會的質詢。國會參議員認為高盛在金融危機前的表現堪稱“貪婪無度”,貝蘭克梵辯護稱,高盛並沒有誤導投資者,後者的投資失利是為了追求高收益而自願承擔了高風險。

金融危机十周年④|昔日对抗风暴的华尔街“老船长”们,如今可安好?

但在聽證會結束的當晚,貝蘭克梵卻在接受CNBC採訪時承認對2007年至2008年間的金融危機負有一定的責任:“我覺得,金融機構讓公眾失望;而我們是一家非常重要、有影響力的金融機構,所以我們承擔一份相應的責任。”當然,後來貝蘭克梵似乎並沒有受此太大的影響,依舊擔任高盛集團CEO至今。

2015年,貝蘭克梵被診斷為淋巴癌並需要接受數月的化療,華爾街一度盛傳如“查爾斯王子”般的高盛總裁科恩(Gary Cohn)終要“媳婦熬成婆”。然而,隨著貝蘭克梵在化療後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科恩最終選擇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擔任特朗普政府的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

儘管如此,貝蘭克梵卸任的消息還是一直不絕於耳。去年11月,當被問到接班人的問題時,貝蘭克梵拒絕就此發表評論,並開玩笑說:“自己或許會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死在辦公桌前。”今年3月,華爾街日報又透露貝蘭克梵將於年底離職的消息,但是他回應稱,“這是華爾街日報的聲明,不是我的。”

最終,7月17日,傳言落定。在此之前,人們一直以為他會在2019年高盛成立150週年的時候榮休隱退。

貝蘭克梵卸任後,意味著當年對抗金融危機大風浪的“老船長們”只剩下摩根大通的CEO

傑米·戴蒙(Jamie Dimon)。

與貝蘭克梵一樣,戴蒙於2006年接任摩根大通CEO。2008年3月,摩根大通以難以置信的每股10美元超低價格成功收購貝爾斯登,從而使得這家華爾街第五大投資銀行免於破產。

彼時,戴蒙成了華爾街上“最閃亮的星”。

整個金融危機期間,摩根大通“一枝獨秀”,在戴蒙的帶領下不僅實現了平穩過渡,投行業務更是在五大投行紛紛倒臺的情況下逆市走高,成為危機期間唯一一家沒有虧損的大銀行。

金融危机十周年④|昔日对抗风暴的华尔街“老船长”们,如今可安好?

金融危機中的出色表現奠定了戴蒙在華爾街中的地位,也讓他與華盛頓的關係日益密切。

2009年,奧巴馬上臺後,在各大媒體的文章中,戴蒙總是被說成是奧巴馬最喜歡的銀行家,沒有之一。那年年底,金融圈內還一度盛傳,戴蒙將接替蒂姆·蓋特納,成為美國新任財政部長。事實上,作為一名資格較深的民主黨人,戴蒙自奧巴馬參選總統伊始,就是忠實的追隨者。大選之後,他又花費了不少精力為奧巴馬政府的金融改革法案出謀劃策。

然而隨著美國國際集團“獎金門”事件的爆發,華爾街巨頭們一邊拿著納稅人的救助資金,一邊卻大肆發放高額獎金的做法立即招致民眾山呼海嘯般的批評。奧巴馬也在節目採訪中,將銀行高管稱為“肥貓”,宣告了自己與華爾街的決裂。

2010年10月,美國中期大選,奧巴馬帶領的民主黨慘遭失敗。關鍵時刻,華爾街重量級銀行家反戈一擊,掀起了反奧巴馬的浪潮,戴蒙也加入其中,一改過去支持奧巴馬的形象,多次在公開場合批評奧巴馬的金融法案。

2012年5月,危機以來的幸運並沒有一直延續,沒被金融危機擊中的戴蒙卻被自家員工“迎頭一擊”。一名叫布魯諾·伊克西爾(Bruno Iksil)的交易員,綽號“倫敦鯨”(the London whale),由於判斷失誤,給公司造成了近20億美元的損失。

戴蒙遭遇了危機後的人生至暗時刻,在多方的壓力下,他在2013年10月決定放棄其銀行業務部門的董事長職位,僅任摩根大通CEO一職。2013年,受“倫敦鯨”事件的影響,摩根大通在戴蒙長達9年的任期中首次出現季度虧損,也令這個華爾街上曾經最閃亮的星“光輝黯淡”。

多年的掌門人經歷,已經讓外界將戴蒙和摩根大通劃上等號。2014年7月,戴蒙對外宣佈自己患上了咽喉癌,但所幸並未擴散,仍可通過放療治癒。如今,這位“老船長”仍然駕駛著摩根大通駛向遠方。

歸隱者

與前兩位金融巨頭仍然馳騁華爾街不同,也有一些大佬深深被危機“刺痛”,選擇轉身離開,追求自己的人生樂趣。

10年前,那場金融風暴發生後,美國政府組成了以財政部長保爾森和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紐約聯儲總裁蓋特納的“救市三人組”。在雷曼倒閉的幾天內,保爾森說服了時任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和國會批准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為了促成計劃的通過,保爾森甚至向眾議院女議長佩洛西(Nancy Patricia D'Alesandro Pelosi)單腿下跪,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救市計劃最終拯救了華爾街。

金融危机十周年④|昔日对抗风暴的华尔街“老船长”们,如今可安好?

憑藉著危機中的表現,保爾森也獲得了2008年度《時代》週刊年度人物候選人提名,但最終不敵美國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未能登上封面。

令人唏噓的是,在接受美國政府1820億美元巨資救助後,美國國際集團(AIG)前CEO莫里斯·格林伯格卻在2011年起訴聯邦政府這一援助計劃,他認為美國政府的鉅額救助,使得政府佔有AIG 80%的股份,此舉稀釋了原來眾多股東手中的股份。而格林伯格正是AIG原最大的股東之一。受此影響,保爾森作為前財長也不得不出庭作證,為當時救助AIG的決定進行辯護。

卸任布什政府的財政部長後,保爾森於2011年6月創立了保爾森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力於在美國和中國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

在美國中部農場長大的保爾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環保人士,他很喜歡動物,少年時代的夢想便是當一名護林員。在妻子溫蒂的影響下,他還成為了一個觀鳥者,常在世界各地旅行的閒暇去觀鳥。公開報道中,他就曾去江蘇如東和天津北大港觀鳥。

保爾森的另一情結是他和中國的不解之緣。過去26年裡,作為高盛的前CEO和美國的前財政部長,他曾到訪中國100多次,英國的《金融時報》曾稱他為“除基辛格外無人可以與其媲美”的中國觀察者。

金融危机十周年④|昔日对抗风暴的华尔街“老船长”们,如今可安好?

2016年,針對多年與中國打交道的經歷與心得,保爾森寫了一本書叫做《與中國打交道:親歷一個新經濟大國的崛起》,在新書的推介會上,保爾森坦言,未來的中美關係將會變得“更艱難,更有挑戰性”。

當然,他一直都在為建立中美之間更融洽的關係而效力,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他從原任理事職位進入論壇諮詢委員會,繼續為發展中美關係發光發熱。在他的外交哲學中,他一直相信中國生意人的一句箴言:和氣生財。

金融危机十周年④|昔日对抗风暴的华尔街“老船长”们,如今可安好?

保爾森之外,選擇轉身離開華爾街的還有貝爾斯登前CEO

吉米•凱恩(Jimmy Cayne)。

10年前危機爆發之際,這位貝爾斯登最大的個人股東兼董事長當時正在底特律參加北美橋牌巡迴賽,直到3月15日併購小組進駐公司才匆匆返回。那場危機中,收購貝爾斯登的正是前文提到的摩根大通CEO戴蒙。

彼時,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蓋特納允許了貝爾斯登的競爭對手獲得了政府資金的支持,但是貝爾斯登——這傢俱有85年曆史的全美第五大投行,只能選擇破產或者把資產賤賣給摩根大通。在凱恩看來,這是華爾街競爭對手的一場陰謀,他感到非常憤怒。

金融危机十周年④|昔日对抗风暴的华尔街“老船长”们,如今可安好?

危機後的凱恩最終選擇了轉身離開金融圈而專注橋牌界和慈善事業。2014年10月,他在中國參加了為期15天的紅牛世界橋牌賽,但是遺憾未能奪冠。當年11月,他又和妻子帕特里西亞參加了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的“兒童癌症和血液基金會”組織的慈善晚會。

時間已經沖淡一切,也讓凱恩失去了抱怨的動力,他再也沒有興趣去談論金融危機。2014年12月,凱恩出庭為佛羅里達對沖基金CEO布魯斯·S·謝爾曼的控訴案作證時,證詞模稜兩可,他表示自己遠離華爾街太久,記憶已經有所模糊。

在公開場合下,也許他更願意自己是一個愉快而健忘的老人。

沉淪者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華爾街高管們都有前面提到的幾位幸運。在輿論、破產、監管調查等多重壓力下,曾經在華爾街上風光無限的大佬們,有的訴訟不斷,也有的草草了此一生。

2009年4月,當時金融危機仍在進一步的蔓延和深化,美國抵押貸款融資巨頭房地美公司首席財務官大衛·科爾曼(David Kellermann)被發現在弗吉尼亞的家中自殺。

2008年9月,房地美和房利美瀕臨破產時,美國政府宣佈接管。而在接管後,房地美的原先管理層遭到了監管部門的替換,時任高級副總裁的科爾曼在此時被任命為代理首席財務官。

奧巴馬入主白宮後,要求“兩房”每月購買和出售成千上萬份住房抵押貸款,以維持房地產市場交投活躍,這在當時顯然難以做到。與此同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司法部也在此刻就房地美可能存在的會計舞弊進行調查,身為公司財務主管,科爾曼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據《紐約時報》報道,科爾曼自那時起,經常不分晝夜地工作,體重出現明顯的下降。同時,科爾曼也向朋友抱怨,監管層、國會議員、投資者以及公司其他高管向他提出互相矛盾的要求,他無法滿足每個人。

政府壓力之外,科爾曼還面臨著社會上的輿論與苛責。2009年4月初,媒體爆出“兩房”將在未來18個月中發放總額為2.1億美元的獎金,以吸引員工留任。其中,科爾曼的獎金總額為85萬美元,這讓他一時之間成為眾矢之的,遭到國會議員們的輪番嗆聲。

最終,在重重壓力之下,科爾曼選擇了用終結生命而逃避一切。

無獨有偶,在科爾曼自殺兩個月後,荷蘭銀行前首席財務官鮑米斯特(Huibert Boumeester)也被發現在離倫敦25英里的溫菲爾德的林地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金融風暴來臨時,這家鮑米斯特已經工作21年的銀行被蘇格蘭皇家銀行收購,鮑米斯特本人也不得不辭去CFO的職務,警方調查發現,辭職後的鮑米斯特一直鬱鬱寡歡,飲彈自盡大概與此有關。

生命中有多少榮光,就有多少辛酸,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