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地名故事——馬路村

武當地名故事----馬路村(十堰市白浪公社馬路縣)


“十堰市白浪公社馬路縣”是一個充滿詼諧、調侃的稱謂。這個稱謂是四五十年前,十堰市白浪公社的人們對馬路生產大隊的民間稱呼。馬路大隊就是今天的十堰經濟開發區白浪街辦馬路村。馬路村之所以被稱著“馬路縣”,源自該村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白浪這個地方歷史上長期歸均縣(今丹江口市)管轄,是均縣的西大門。1947年12月,白浪改由鄖縣管轄。1969年十堰市成立,白浪劃歸十堰市。馬路村作為白浪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也隨之經歷了由均縣到鄖縣,由鄖縣到十堰的過程。

馬路村在解放前一直叫著“馬路坎”。有些人分別認為,“馬路坎”與“馬和鹿”有關;與周易八卦中的“坎”字有關;與“馬過石”有關。不過,多數人比較認可的說法是,“馬路坎”之名,與“內白神道”有關。最晚在明朝時期,就有一條由河南內鄉到湖北均州白浪的“內白神道”。該路是朝拜武當的神道之一,全長115公里。這條神道在今十堰境內經由十堰老街、龔家灣、馬路坎、大柳樹、老營,直到武當山金頂。

往來香客、商旅或步行或趕馬騎驢,絡繹不絕經過馬路坎。有人在此開起了小酒店、小旅店,於是,這裡逐漸成為商旅驛站和村落。在村子東街頭有一個較高的平臺,當地人稱這種路途、通道中的階梯為“坎”。“馬路坎”的地名便由此而來。

十堰建市初期,白浪一帶沒有像樣的商業集市,馬路生產大隊是相對比較“繁華”、“熱鬧”的村莊。所以,人們用詼諧、調侃的語氣,稱呼這裡為“十堰市白浪公社馬路縣”。

馬路村現有767戶,1800餘人,常住人口姓氏以王、張、劉、陳、趙等為主,其中,王姓最多。民國年間,馬路村出過一個威震官府的好漢----王思科。王思科家以打鐵為生,因土匪欺壓,父兄被殺。走投無路的王思科投奔均縣六里坪民團團長楊萬善,替父兄報了仇。後來,王思科拉起了六七百人的民團,抗稅抗捐,打土匪,與國民黨駐軍和政府作對。

1934年,楊萬善和王思科的隊伍受到了國民黨軍的殘酷“圍剿”,兩人分別帶著骨幹部隊到竹山、房縣一帶遊擊。臘月二十八日(1935年2月1日),王思科帶人秘密回到均縣六里坪區大柳樹村,被偵知消息的國民黨第51師白營長部包圍。王思科在突圍中被敵人打死,敵人割下了他的首級,懸掛在均縣城門上示眾。如今,丹江口市六里坪鎮的老年人中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

臘月二十八,

王思科轉回家。

大柳樹把營扎,

白營長來打他。

解放後,馬路村村民舍小家、顧大家,為襄渝鐵路和工商企業建設奉獻了許多土地、家園、人力。據統計,1969年以來,馬路村先後讓出了3262畝耕地,用於國家鐵路、公路、工廠和學校建設,為十堰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馬路村大寨山山頂有一座建於清代的寺院----伽藍寺,後改名為般若寺。寺內供奉的財神菩薩頗有靈驗,香火旺盛。清末,該寺逐漸荒廢。2004年,妙音法師來到此寺,經過不懈努力,對該寺進行了初步修復。2015年,湖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妙樂長老向般若寺捐贈1000萬元,用於般若寺建設,並委託般若寺定向捐贈50萬元用於十堰精準扶貧。

武當地名故事——馬路村


十堰經濟開發區白浪街辦馬路村鳥瞰

武當地名故事——馬路村


十堰經濟開發區白浪街辦馬路村

武當地名故事——馬路村


白浪街辦馬路村村委會

武當地名故事——馬路村


十堰經濟開發區白浪街辦馬路村小學

武當地名故事——馬路村


十堰市般若寺仰視照片

武當地名故事——馬路村


十堰市般若寺俯視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