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您可能以為我們今天要討論哈爾濱的哪些地名最牛?不不,那這短短的一篇文章可寫不完,我們今天要聊的是,那些帶著“牛”字的哈爾濱老地名。

俗語說:好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耕田離不開牛,我們這個城市中國先民們自然離不開耕牛。哈爾濱最早形成的村屯裡,就有“牛”屯的身影,那就是“牛房屯”,它位於今南崗區康寧路與和興十一道街一帶,關於牛房屯的前生今世,我們曾經【年輪·哈爾濱 那些帶著皺紋的老地名 南崗篇】中介紹過,早先這裡也成大牛房子,是山東梁山人闖關東來此建立起的村屯。直到今日在這裡還偶爾能發現說話是山東口音的老奶奶。牛房屯一帶地勢平坦、土質肥美,勤勞的山東人在這裡種出的白菜又大又緊心被稱為“牛心菜”、茄子大蔥也像牛腿一樣粗壯,就這樣東北的黑土搭配勤勞團結的山東闖民在這裡紮下了腳跟。牛房屯在棚戶區改造之前,在和興路一帶是很有“名氣”的,若是小孩子在外面打起仗來,只要聽說對面那夥人是牛房屯的,都要畏懼三份,因為牛房屯的山東人心齊團結,時至今日“山東後裔”,“河北後裔”,“此地人”的概念漸漸模糊,大家對“哈爾濱人”的認同感越來越強,但是這份先民團結一致同自然與生存挑戰鬥陣的無畏精神我們卻要好好收藏。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今日牛房小區

我們這座城市的牛不僅有中國人的耕牛,還有俄僑們飼養的奶牛,據不完全統計,上世紀初哈爾濱飼養奶牛的俄僑就有兩三百戶,他們大多居住在“馬家溝”、正陽河、香坊和顧鄉屯。裹著白頭巾的“瑪達姆”們負責擠奶,而俄羅斯男人們則負責把奶放進“斗車”裡送到各地販賣,這樣的活動一直進行到50年代中期,俄僑們陸續離開哈爾濱才結束,而喝牛奶、喜食奶製品的習慣卻深深的印在哈爾濱人的味覺基因裡。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祗園町,畫紙上,路邊有個打牛坊。打牛坊,奔道里,坑坑窪窪偏臉子”這首老道里四十年代的順口溜裡提到的“打牛坊”位置就在現在通達街靠近新陽路的路口附近,也就是今天有名的“通達街盒飯”附近。打牛坊也就是屠牛場的意思,這個道里打牛坊是偽滿時期道里地區最大的屠宰場。它一直存在到上個世紀80年代左右,主要收購顧鄉、正陽河一帶散戶的黃牛,時值今日顧鄉地區的閆家崗、太平莊一帶仍有很多農戶飼養黃牛、奶牛。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當年打牛坊子的位置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瑪達姆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通達街大盒飯

我說太平有個打牛坊子,你肯定沒聽說過,不過說起另一個名字,你一定很熟悉,那就是“大有坊”,小編從偽滿時期的歷史材料中發現:大有坊這個名字的由來就是對“打牛坊”的誤讀或同音變字,因為1934年大有坊街叫做“打牛坊街”,而當時這附近也沒有油坊、豆腐坊、酒坊的存在,這裡只有一家診所和兩家小餐館,還有水泵廠原址存在的四個磚窯(南窯地、吳劉窯、西窯地、李春窯),所以大有坊就是打牛坊。當年的大有坊以南是貧民義地(墳地)僅有一條雜草叢生的小路通往駱鬥屯(先鋒路南直路),另外還有一條小路通往東郊最大的家畜市場(南棵街一帶),而這個打牛坊的位置也就是解放後松江橡膠廠的廠址,今天的紅旗大街上的紅旗傢俱城這裡。以後如果有外地人問你大有坊是什麼意思,大家可以放心的這樣回答了。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老地圖中的打牛坊子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大有坊街的古梨園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馬家溝改造前的大有坊一段

我們再聊一個地方,它有“牛”字,卻與屠宰業和農業無關,那就是哈爾濱有名的“牽牛坊”,這裡是偽滿時期,哈爾濱愛國文藝青年的據點,它的主人是詩人、畫家、音樂家馮詠秋夫婦。由於他們愛好花草,在房前種滿了牽牛花,每個夏天這裡都被各色牽牛花和翠綠的藤蔓纏繞包圍著,整個庭院充滿了浪漫氣息,“牽牛坊”也因此得名。這裡是哈爾濱著名的愛國文學青年組織“泠星社”的據點。

1932年到1934年是牽牛坊最興盛時期,經常來的除“冷星社”成員外,還有金劍嘯、塞克、蕭軍、蕭紅、舒群、羅烽、白朗、方未艾等人,還有一些職員、教師和學生。羅烽說:“有的人是無意中在聚會上認識的,有的人是有意要了解誰,約到牽牛坊認識的。”在這裡的文化活動中,興起魯迅熱,將魯迅對牛的讚美作為座右銘。馮詠秋自命綽號“傻牛”,還給常來的朋友一個帶“牛”的綽號,“老牛、健牛、黃牛、肥牛、瘦牛、母牛……”牽牛坊每來一位新朋友,大家就會調侃說:“又來了一頭牛。”著名作家蕭紅在其系列散文集《商市街》中的《牽牛房(坊)》一文中寫道:“因為沒有去處,以後常到那地方去閒坐,第四次到他家去閒坐正是新年的前夜,主人約我們到他家過年,其餘新識的那一群也都歡迎我們在一起玩玩。有的說‘牽牛房(坊)又牽來兩條牛(指蕭紅和蕭軍)! 

————摘自《生活報》

牽牛坊也曾組織成立了星星劇團和哈爾濱口琴社,排演了許多進步劇目和歌曲。直到1935年,牽牛坊受到敵特、日本人的注意,活動很難再繼續下去。臨別前,馮詠秋畫了一幅風景畫,請大家簽名留念。常來“牽牛坊”活動的魯少曾揮筆寫下了一首詩:“牽牛粉角逐屋塵,花小香微有志深。但願此畫傳千古,盡是名家歷史人。”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牽牛花(喇叭花)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馮詠秋在牽牛坊庭院作畫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舒群、羅烽、蕭軍合影(張偉提供)


「年輪·哈爾濱」哈爾濱的那些“牛”地名

蕭紅

這關於哈爾濱“牛”地名的故事,到這裡告一段落了,從康寧橋下的牛房屯到通達街的打牛房子,從馬家溝邊的大有坊到哈爾濱的文藝青年據點,關於家鄉的故事多如牛毛,所以我們的故事還要繼續。祝福家鄉牛氣沖天,氣吞牛斗,再犁出一片新哈爾濱的新天地!

下一期更新:【年輪·哈爾濱 和興路上的懶漢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