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世界90%的需求,卻向美日支付專利費,「卡脖子」工程亟待突破

供應世界90%的需求,卻向美日支付專利費,“卡脖子”工程亟待突破

稀土之所以被稱為“稀”,就是因為其在儲量少,而且用處大,所以被稱為稀土。稀土有“工業黃金”之稱,還被稱為新材料的“維生素”。

稀土在現代工業中的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在新材料的研究中,稀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國防、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稀土技術的高低,甚至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使用加了稀土元素的設備,導彈制導系統會攔截的更加準確,使用了稀土元素製成磁鐵,雷達則看的更清晰。

目前,全球已探明稀土儲量近30000萬噸。美國佔到40%左右,位居世界第一,俄羅斯達30%左右,世界第二,我國僅佔全球23%的儲量,位居第三,但我國卻供應著世界90%的稀土原材料需求,生產著全球70%稀土磁性材料。

供應世界90%的需求,卻向美日支付專利費,“卡脖子”工程亟待突破

看似我國在全球稀土領域處於一個“壟斷”地位,但其實卻扮演著一個尷尬的角色。世界稀土原材料最大的供應商,出口自己加工的稀土產品還需要向日本和美國等企業付專利費,這不能不說是一奇怪的事情,但這樣的怪事就是真真實實地發生了。

由於我國稀土研究起步晚,而國外已經有二百多年研究歷史的稀土技術,美國和日本掌握著大量稀土生產、應用方面專利和技術,有些技術還被列為禁止出口的項目,嚴重製約著我國稀土研究和製造方面的發展,成為擺在我國製造領域中“卡脖子”工程,關鍵性技術無法獲取,在支付大量的專利費用的同時,稀土初加工產品卻沒能賣上個好價錢,甚至被冠以“白菜價”的頭銜。

要想從稀土大國變為稀土強國,就必須從基礎和應用研究做起,做精做強我國稀土產業。面對封鎖,國家支支持,我國的稀土科研人員自力更生,經過幾十年研究、追趕,終於有了巨大的成績,研製成功了一系列具有自我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在稀土研究和開發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供應世界90%的需求,卻向美日支付專利費,“卡脖子”工程亟待突破

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開發出了亞微米尺寸夾雜物的稀土鋼製備技術,一舉突破了稀土對剛進行規模化工業應用的技術瓶頸,同時開發出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納米超光滑鈰基拋光液可控制備技術;成功研製出了稀土硫化物著色劑,為我國高丰度輕稀土鑭、鈰大規模應用提供了新途徑。此外,我國還研製了出世界首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馳影A30磁共振診療車;研發出全球首款“Halbach陣列的盤式無鐵心稀土永磁風力發電機”技術。

2016年建成了世界首條10噸級稀土硫化物著色劑連續化隧道窯中試生產線,這種著色劑無毒害,而且永不裸褪色,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標誌著我國在稀土高附加值產品應用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此外,對於我國嚴重依賴外國進口的稀土軸承鋼冶煉技術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一旦成功,將徹底擺脫對國外特種軸承鋼的制約和依賴。

面對成績,我國專家卻發出不同的聲音,專家表示,雖然近幾年稀土研發成績斐然,然而與國外將近兩百多年的技術相比,還是差距巨大,尤其是在從論文到實用化階段的過程,更需要加強,有時我國的科技工作者理論研究發表之後,無法及時將理論轉化為真正的產品技術和專利技術,而讓國外同行搶先,同樣受制於人。

歡迎大家評論,如果您對本文還算滿意,請您點贊或轉發,謝謝鼓勵和支持,關注我們,獲取您關心的訊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