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60470998
其實不光是南方募捐,包括後來的追剿戶部欠款一事,他也是躲起來使絆子的!說到底,還是老八胤禩的格局太低了:
在《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片段莫過於九子奪嫡了。可是作為爭奪皇位的有力選手老八胤禩,為什麼在一開始不好好在康熙帝面前表現,選擇去南方賑災和追繳戶部欠款這兩項加分的差事呢?
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去揚州一帶募捐,要知道這裡本就是老八胤禩的地盤,如果老八過來賑災,豈不是水到渠成?還有老四追繳戶部欠款一事,戶部本就是老八胤禩管理的,他說一句話,老九和老十的欠款豈不是馬上就還上?
從康熙帝的角度來看,老八胤禩才是最優的選擇,那麼為什麼老八胤禩不爭取呢?
本期話題: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不接賑災也不接追債,為何偏偏接了刑部一案?
要解釋這個問題,需要分三個方面來講:
一、老八胤禩為人
其實,要說雍正王朝中最像康熙帝的一個皇子,非老八胤禩莫屬!
雖然《雍正王朝》中處處都在體現康熙帝為民著想,其實他這只是想想,由於康熙帝晚年倦政,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就是:
“玄燁把國事交給太子…………還有你們這些阿哥們協同辦理,現在弄成這個樣子,我們還誰都不知道!”
康熙帝心中明白自己的政策已經出了問題,他想到的並不是馬上解決,而是選一個皇子繼承他的志願,然後再解決!至於自己這一朝怎麼辦?得過且過吧!
我們仔細看這部電視劇,其實整部劇的主要矛盾並不是幾個皇子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與官僚集團的矛盾、人民和皇帝的矛盾,官僚集團和皇帝的矛盾。
康熙帝最需要的是一個鐵面無私、敢作敢為、雷厲風行的繼承人,這個繼承人要有掃除舊習弊政,以民為主,一個勇於挑戰權威,實行改革的決心。
顯然,這一點上老八胤禩跟康熙帝的期望出現了偏差,對於老八胤禩來講,他一生都在追求一個“賢”字,所謂的賢,其實就是誰也不得罪,做好好先生,尤其是不能得罪滿朝文武大臣。
這就是老八胤禩的民主思想,認為只要這些大臣擁護自己,自己就有了群眾基礎,那麼以後上位也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在黃河氾濫這件事上,老八胤禩仍然想忽悠過去,扯一些每年都會氾濫,官員都會虛報受災人數等等理由來搪塞。其實本身就在打太極,一方面掩飾自己對戶部管控不利的心虛,畢竟戶部賬目上虧損了太多銀子。一方面又在拍康熙帝的馬屁,順便噁心一下太子胤礽,畢竟剛才太子的話讓康熙帝非常不滿意。
對於老八來說,南方賑災和追繳戶部欠款這兩件差事,都是得罪人的差事,得罪的還是官員和士紳們,這種事情他是不會做的。
他以為自己學到了康熙帝的處事真諦,其實就是一個笑話,在康熙帝臨終前曾經跟老四胤禛說過:
“八阿哥胤禩處處學朕,可他處處學的不像,朕是以寬仁治人,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朕對下面已經放縱過度,他卻比朕則還要放縱!”
二、這兩件事的難點
首先說賑災,黃河氾濫,水淹千里,災民百萬,如果這百萬災民不能好好予以安置的話,那麼這水患就變成了人患,百萬災民就變成了百萬義民,到那時候黃河淹的就不是災民了,說不定直接淹到北京了。
處理這件事有幾個難點:一是糧食,附近省份也已無糧可調;二是銀兩,戶部已經無法撥款賑災;三是人員,揚州一帶均是老八一派的官員,團結一致,難以說服他們募捐。
如果老八胤禩去賑災,那麼第三點難處就變成優勢了,只不過會傷害到自己一派的利益,剛才也提到了,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活,老八胤禩是不會接的。
其實不光他不會接,對於太子胤礽來說,也覺得這個活不能接,他對老四胤禛說道:
“沒把握就不要去了,兩百萬兩銀子你向誰要?就算籌到了,還不得得罪一大幫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
尤其是太子胤礽最後的一句強調,就表明這件事如果辦成了,那麼肯定得罪一大幫子人,胤禛又是太子的人,那麼就是太子得罪了一大幫子人,這是一害。
萬一辦砸了,這就不僅僅是得罪一大幫子人那麼簡單了,還會被康熙帝怪罪,甚至會影響到以後的繼位。
太子會這樣想,老八胤禩自然也會這麼想,畢竟他在太子身邊安插了很多眼線。在這戰術上,屬於以逸待勞,雖然這件差事自己沒有接,也就是失去了加分的機會,但是太子一派做這件事幾乎難以成功,難以成功的結局就是不僅僅加不了分,還會被扣分。
這就是老八胤禛的策略,後來他給任伯安寫信讓他死扛,也能看出,既然我加不了分,那麼你們也休想得分!
追繳戶部欠款一事,也是同樣的道理,畢竟這裡面牽扯的人物太多,甚至一些問題根源還在康熙帝身上,老八胤禩多麼聰明,自然躲得遠遠的。
而且不僅不接這兩個差事,還得給這兩個差事使絆子,也就是說老八胤禩心中想的並不是江山社稷,也不是黎民百姓,而是怎麼扳倒太子。
他的首要任務也不是做出多少功勞,而是收集太子有多少罪狀,因為在他看來,只要籠絡住了大臣們,太子一倒,皇位自然就落在了自己手裡。
三、老八胤禩的能力有限
雖然說老八胤禩如果接下這兩個差事,在某些方面比老四胤禛有優勢,其實在楊角風看來,這些優勢反而成為了他的劣勢。
先說南方賑災,雖然任伯安等人是老八一派的人,可是一下子拿出那麼多銀子,說不心疼,誰信?
老四胤禛為什麼最後能賑災成功,當然背後離不開田文鏡和老十三以及年羹堯、李衛等人的幫助,最關鍵的一點是他掌握了任伯安跟老八胤禩來往的書信。
最後在腦袋和金錢之間,他們選擇了腦袋。
這種選擇是被迫的,就像遇到了打劫,告訴你,要錢就別要命了,要命就別要錢了,兩害相爭取其輕!可是,如果沒有遇到打劫,也讓你拿出錢來,你會心甘情願嗎?
整部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除了會收買人心以外,其實他的業務水平非常有限,從他管理的戶部虧空這麼大就可以看出!也不是實幹家,更接不了地氣,他去賑災,最多也就走走過場,底下的官員還不知道怎麼忽悠他呢,最後銀子也花了,災,也沒賑成,而且還得罪了自己原先這一批既得利益者。
而老四胤禛去賑災,就是把得罪的人往老八陣營中送,這一賠一賺的買賣,老八胤禩不會算不出來。
同樣的道理,追繳戶部欠款,本來戶部就是自己管的,自己借出去的銀子,自己再去要回來,不知道會得罪多少人?
而且老八胤禩一直是以“賢”著稱,老四胤禛能追回三成欠款,老八胤禩最多能追回一成,還是老九跟老十的欠款,最後弄得這哥倆也不痛快。
而且他身邊也缺少一個鄔思道般的人物出謀劃策,整天跟老九老十這種格局低的人在一起,怎麼能成事?
那麼為什麼他接了刑部冤案的事呢?
這就是我前面一直在講的事了,這件事只會得罪一個人,那就是太子!
對於老八胤禩來講,凡是對太子有利的事一概不做,凡是對太子不利的事一定要做,這就是現階段老八胤禩的主要指導思想。
說到底,老八胤禩搞錯了一件事,那就是這個國家的基礎並不是人民,而是那些士紳和官員集團,外加讀書人!窮苦人民不會把你的“賢”名傳遞下去,而恰恰是那些既得利益者,才掌握著話語權啊!
難怪雍正帝最後也對弘曆說:
“不要學你皇阿瑪,要學你皇爺爺,千萬不要得罪讀書人!”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老八胤禩這樣的人很多,老四胤禛這樣的人極少!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八爺絕不是一個心疼錢的人,他的目標是乾清宮裡的那個皇位,而不是區區的幾百萬兩銀子。而如果你覺得八爺是因為心疼自己的兩百萬兩銀子而不去江南賑災籌款,那你就太小看這位朝野之上人人稱頌的“八賢王”了。在說清楚為何江南賑災的差事被胤禛拿下而非被胤禩拿下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為何要去江南籌款賑災。
一場大暴雨把“康熙盛世”的繁華表象衝了一個一乾二淨,國庫空虛的事實終於被康熙發現,康熙震怒,百官膽寒。雖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康熙晚年倦政,導致人事不修。但是震怒之餘的康熙卻理所當然的把矛頭指向了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康熙把國事交給了太子主持,讓眾位阿哥協同辦理,國庫虧空至此,皇子們自然要擔主要責任。
而八阿哥胤禩奉旨兼管戶部,是此次戶部巨大虧空的第一責任人,康熙面前他就失掉了一城,這對胤禩來說是不可接受的。要知道黃患對於封建統治者的意義是不同尋常的,一場黃患下來,澤國千里,災民百萬。如果不能及時的賑災籌糧,那麼這百萬災民將會變作百萬義軍,大雨要淹的就不是災民,而是皇帝的紫禁城。
其次從胤禛籌款勝利歸來就被封為多羅郡王可以看出,康熙帝對這件事有多麼看重。胤禩雖然擔有重要責任,但是他如果去江南籌款賑災,恰恰是亡羊補牢之舉。更何況他自己的親信任伯安在揚州擔任鹽道,掌握著揚州的鹽商資源,籌款兩百萬兩自然是易如反掌。
更何況自己的競爭對手太子並不太想接這個燙手的差事,在胤禛主動向太子請纓要去籌款賑災的時候。因四阿哥胤禛彼時是太子的一黨,故而太子對胤禛還是信任的,他憂心忡忡的對胤禛說:
沒把握就不要去了,兩百萬兩銀子你向誰要?就算籌到了,還不得得罪一大幫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
這說明對於太子黨來說,這件差事不是那麼受重視的,只是因為胤禛一股勁的向太子懇求,太子才勉強答應去康熙面前去說這件事。但是太子必不會用幾分力,他根本不想讓胤禛去籌糧,因為一旦差事辦砸了,這個舉薦的罪又要落到太子頭上。所以這件差事不論怎麼看對八阿哥胤禩來說都是百利而無一害,他又為何不努力拿下這件大差事呢?
最重要的原因其實就是胤禩的心地並非表面上表現的那樣光明磊落,阿哥逐鹿雖未到白熱化階段,但已經在私下角力。四阿哥胤禛一心要去江南賑災,太子要向皇帝保薦胤禛焉能瞞得過八阿哥胤禩,要知道胤礽處被胤禩安插了數個眼線(原著中對此有大量描寫)。
故而胤禩等人在聽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不是想著和胤禛等人來一場光明正大的較量,而是既然自己在皇帝那裡失了一分,那他們就要拉胤禛下水,讓太子黨在皇帝面前也失一分,達到一種平衡。這是惡意競爭的思路,所以在胤禛一去江南,胤禟便去信給任伯安,讓其死扛住胤禛和胤祥的攻勢,務必使二人鎩羽而歸。
只是不想胤禟做事不密,給任伯安的信為年羹堯所截獲,鐵板一塊的揚州官商才被胤禛打開一條通道,順利的籌到了兩百萬兩銀子。這就叫做偷雞不成蝕把”,絆阻不成反而為胤禛送了一大功。
其次就是太子雖然在這件事上不積極,但是他的意見對康熙來說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為此時父子二人的關係雖然不似早期一樣親密,但是還遠未達到失和的地步。故而太子雖然導致國庫空虛失了一分,但康熙肯定會把這個差事交給太子的人去辦,這樣才能恢復太子不多的威信。胤禩自己不努力而康熙又偏向太子,這個差事自然是胤禛的無疑了。
而最重要的是,胤禩在面對千里澤國和百萬災民的時候。首先想的不是他祖宗的江山社稷,而是如何打倒太子黨,好讓自己脫穎而出。這樣的人絕非真的“賢王”,他的賢是裝出樣子來收買人心。這一點康熙看的透徹,知道這個兒子的賢是假的,故而皇位在百官行述案之後就已經離胤禩遠去了。
最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在當時那個積弊甚多的局面下,機會不屬於“賢王”胤禩,而屬於勇於得罪貪官,勇於破除利益固結局面,勇於改革的冷麵王胤禛。
以上。
逆流時代
這種橫豎都是自己吃虧的事情,老八怎麼會幹呢?老八的心在收買人心,這個心是皇帝的心,百官的心而不是百姓的心。所以當黃河突發大水,災情緊急時,老八想到的是這事情原因不在皇上而是天災,是地方官把災情無限誇大的。康熙只需要發個聖旨表示關心就可以了,解決辦法就是朝廷發點銀子,附近州縣調一些補助意思一下就好。至於具體災情如何,銀兩糧食庫存如何,這都不是老八關心的事情。
在老八眼裡天下是皇帝的天下,愛新覺羅氏的天下,滿族的天下,士紳的天下唯獨不是百姓的天下。胤禛,康熙則不同,他們在認為天下是自己的天下同時也認為天下是百姓的天下,要民心所向。所以胤禛要去戶部欽點銀兩庫存,要提議去江南募捐,而老八則不同。包括後來的追繳國庫欠款,以致在雍正登基以後鑄造新幣等事情上都可以看出,老八的心裡永遠裝著的是士紳貴族而少有甚至沒有百姓。
我們看老四和老十三到江南募捐時去的揚州等地。這是什麼地方啊,這是鹽商的地段,老九的大本營,八爺黨的錢罐子之一。這裡的官員商人每年給八爺黨不少的好處,如果八爺來這裡募捐,這相當於是自己掏腰包來幫朝廷募捐,然後還要上報說這錢不是我的。老八去募捐的話,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傷了這一片官商的心,平日裡這些人給八爺上的貢可是不少,如今遇到困難,還要他們多出,心裡多少不願意的,這一點八爺胤禩是想的到的。與其坐在八爺府請老九,老十吃冰鎮西瓜,高枕無憂,幹嘛還要冒著酷暑去解決跟自己關係不大的問題。
黃河發大水在老八眼裡就不是重點,因為天災非人禍已經屬於順其自然的事情了。並且作為庶出的他雖然很得百官之心,但是嫡出的太子,自小就是康熙最疼愛的皇子。雖然太子慫了點,電視劇開局時候,康熙可是毫無廢太子之心的。去江南募捐,在老八看來無非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畢竟自己負責的戶部可是剛剛被查出來庫存不多。這件事辦好還行,要是辦不好還得罪一幫子人,誰又願意去呢。
紅雨說歷史
非不願也,實不能也。《雍正王朝》中,八阿哥一直以“賢王”標榜自己,這個“賢”字,既成就了他,也壓垮了他。
康熙四十六年,黃河氾濫,災民百萬,如不及時賑災,易生民變。康熙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如何賑災。賑災需要真金白銀,而此時國庫虧空,文武百官一籌莫展,眾皇子各有算盤。
康熙派人去江南募捐,八爺本應該身先市卒。八阿哥執掌戶部,國庫空虛,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四爺毛遂自薦去江南募捐,八爺正好金蟬脫殼。
江南一直都是清庭的賦稅之源,也是八爺黨的“小金庫”。江南的富商,很多都是八爺黨的門人,募捐就需要這些富商出錢,這無異於虎口拔牙。八爺是這幫富商的代言人,為了維護自己的“賢王”形象,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去得罪自己的“錢倉”。
募捐是個得罪人的“苦”差事,沒做成,既不好向皇帝交差,也會成為政敵的攻擊藉口;做成了,吃虧不討好,得罪地方官員和富商,也會觸動朝中官員的利益。
康熙需要幹實事能夠刷新吏治的孤臣,厭惡籠絡人心結黨營私的賢王,讓康熙大失所望,卻成就了“雍郡王”。
陳陳秋媚
其實《雍正王朝》並不是一個歷史考證劇,相反,它說得更多的是現實。
九子奪嫡,康熙要的是一個堅剛不可奪其志的,鐵面無私,做事情雷厲風行,能夠一掃舊朝弊政和陋習,大力推行改革的皇帝,而不是一個表面光鮮靚麗,和藹可親,好評如潮,處處打哈哈的好好先生。這個,既符合康雍兩朝的歷史現實,也符合今天所有強大國家的基本政治規律。
在《雍正王朝》中,八爺代表的就是今天西方的大民主——看起來是好的,看起來可以讓每一個人都舒服。然而其實是寵溺每個人自私自利的惡習,犧牲國家,民族的大利。
八爺認為,自己只要不得罪滿朝文武,處處為他們說好話,那麼滿朝文武也要處處為自己說好話,這樣熬到老爺子死,靠著“群眾的呼聲”,自己獲得“普選”的民主勝利,是毫無懸念,理所當然的。
實際上,這種思想,是不可能發生在清朝真正的八爺身上的。
第一,清朝皇子都非常優秀,尤其是康熙的皇子,被淘汰很可能只是基於大必然下的小偶然。
第二,清朝作為封建專制的頂峰,八爺不可能擁有這種過於先進的民主思想。
第三,清朝人誰都知道選皇子肯定是康熙自上而下的授權,絕不可能是大臣自下而上的選舉。愛新覺羅家族的事情,大臣們根本說都不敢說。
而四爺,代表的就是一群和稀泥的人中間最另類的那一個,他嚴於利己,不怕得罪人出來改革,不怕做孤家寡人,只為了江山社稷。你見過哪個好公司,大企業的老闆是每天沒事和員工在一起廝混,睡一張床,偷懶,休假,坐吃山空的?一個好的領袖是有威嚴,並且要堅定地帶領大家向著好的方向去發展的,哪怕在這個過程中要吃苦,利益要受損。
電視劇裡,八爺處理刑部冤案,是想損太子,而不去處理江夏鎮,是怕損自己,這種自私自利的人,怎麼可能被康熙看中呢?能夠眼睜睜的看著清朝的吏治腐敗,國庫虧空不下手,從這一點上來說,在康熙眼中,他就已經OUT了。而歷史上真正的八爺,並不是因為這些事作死,而是第一,他年齡不如雍正,立長不立幼。第二,他母妃的地位不如雍正的母妃。也就是說,八爺和四爺實際上根本就不是在一個平面競爭。在清朝眾多皇子裡,大阿哥作死,太子是靶子,三阿哥做學術厲害,搞政治不行,這三個人都不行了,順著數下來到雍正這裡,雍正可以,那就他了,根本輪不到八爺露頭。只不過是後人編得有些傳奇罷了。
所以,雍正王朝20集,康熙逝世前,已經講清楚了核心思想——
立新君,第一標準是仁,太子連自己兄弟都容不下,出局。
而第二標準,治。仁是為了治,不是為了大家在一起鬥地主。
康熙對八爺評價如下——
這一部分其實描述的不是康熙選雍正,也講述了今天社會上實力競爭的本性——
下流領導看長相。
三流領導看人緣。
一流領導看實力。
希望有原則,有實力,堅持理想,知道好好做事情,為公司,為國家做貢獻的人,早晚得償所願!
HannibalLecter
因為在《雍正王朝》中,八爺胤禩是一個極其謹慎和自私的人。
他謹慎自私到了什麼程度呢?什麼國家、百姓之類的他完全可以不管不顧,他做事的原則只有三點:
凡得罪人的事,絕對不辦;
凡動搖既得利益的事,絕對不辦;
凡對自己不利的事,絕對不辦。
根據這三點,我們就能明白,去江南募捐籌款的事,八爺肯定不會去。
第一,去江南找士紳富人籌款,勢必會得罪他們。在中國古代,筆桿子掌握在士紳手裡,一個人的生前身後名都是他們說了算。所以,從士紳嘴裡掏食,讓他們蒙受損失,對於這種“惡事”,我們的“八賢王”肯定不會做的。
第二,我們知道,江南是八爺黨的小金庫,尤以九爺的大本營揚州為最。讓他到自己的大本營,去掏自己口袋裡的錢,然後給素不相識的災民們賑災,這勢必會動了幾位皇子以及士紳富人們的既得利益。到時候不僅利益受損,還會惹來士紳們的責罵,對於這種“蠢事”,八爺自然也不會做。
第三,大家都知道,去江南籌款這事很難,很容易既籌不到錢又得罪士紳,事沒做好還容易引來康熙的不滿。在八爺看來,這種難事如果去了,肯定對自己不利,如果不去,雖說沒能急皇阿瑪之所急,但至少不會犯錯。所以,對於這種“於己不利”的事,八爺更不會去做。
那麼,八爺的做法是什麼呢?
他的做法是:這事踢給太子,讓太子黨的人去做。
太子雖然名分已定,但康熙一直對其不滿,難保哪天氣不過就會廢了他。既然籌款這事既難辦又得罪人,那就讓太子的人去做。反正江南是八爺黨的大本營,無論誰去,沒有八爺的首肯,都很難籌到錢。到時候太子的人去了,事沒辦好,康熙自然會遷怒於太子,說不定就讓太子滾蛋了。
這事太子看出來了,所以當四爺自告奮勇要太子推薦他去賑災籌款時,太子還勸他說:這事難辦又得罪人,老四,你是我的人,我可不能讓你淌這趟渾水。
結果老四為了國家和百姓,執意要去,康熙最終同意,由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前往江南籌款賑災。而八爺胤禩呢,自己不去做,還故意踢皮球給太子,只顧內鬥,從不想國家和百姓。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達摩說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之中,老四是冷麵王爺,老八胤禩是賢王,兩個人可以說是兩個極端代表,一個是鐵面無私,一個是拉攏人心的高手。其實背後是兩種不同的選擇,老四選擇走的是民心之路,老八選擇走的是官心之路。
江南賑災這個加分項,老八為什麼不去呢,因為與老八的官心之路不符合,所以這個加分項在老八眼裡壓根不算加分。而且太子一黨的老四表現積極,正好藉此打擊太子一黨還求之不得呢,老八自然是沒去。
江南是老八的八爺黨地盤,可以說下江南賑災,不是老八的人誰去都要碰釘子,老八自然是放任老四去江南賑災,然後藉此打擊。但是沒想到的是老四將這個死局盤活了,所以才使大家覺得這是一個好的表現機會,其實難度也挺大的。
下面宋安之來給大傢俱體說道說道。
一、老八的小心思
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處處是經典,而開局的江南賑災就是高潮劇情,將九子奪嫡時期的幾位皇子刻畫的是淋漓盡致。
其中老八這個所謂的“賢王”更是將所謂的賢表現的讓人有一種還可以這樣操作的感覺。
因為老八的賢是走著拉攏官員,得官心者得天下的路線。
商議江南賑災朝會之時,老八的表現可以說是不在狀態。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老八剛開始拍馬屁拍的太明顯了,說一條黃河千古氾濫,自古還沒有像康熙這樣治理的如此好的,說康熙帝懷憂民之心則可,不必太自疚。
這時候老十三開始打臉了,說不要忘了康熙四十三年黃河就發了一次大水呢。
老八不愧是賢王,面色稍有不自然,眼睛一轉,繼續說下去了。說這正是他想說的,康熙四十三的黃河大水並不嚴重,地方官員為了掏國庫的銀子無限誇大災情,結果發現實際災情並沒有這麼嚴重,這次他敢斷言,災情肯定沒有奏摺上面那麼嚴重,當下無非錢糧兩項,可以先下旨臨近省份調糧過去,然後下旨戶部撥款修河堤。
老八為何會先是赤裸裸拍一個低級馬屁,後來又是說災情沒這麼嚴重呢。因為老八的如意算盤打的響亮,老八當時是負責掌管戶部的,國庫空虛,戶部當時存銀已經不足五十萬兩了,真大規模撥款的話,存銀剩這麼點的事情就暴露出來了,自己也不好過了。
而且這些銀子都是老八為了拉攏人心,大手一揮沒有門檻的借給了前去借款的官員,這也是人稱老八賢王的原因之一。
二、老四與老八的交鋒
當老八在朝會上費盡心思的為自己掩護之時,老四已經跑到老八主管的戶部清查賬目抄後路去了。
這時候有個細節很是耐人尋味,老八說完賑災方法以後,老四就巧合的急匆匆趕來,然後又說老八剛才所說的他都聽到了。
這說明什麼,說明老四就等著老八慷慨激昂的說出他的空頭計劃以後,出來來打老八的臉來了。
當然老八這邊老十當時就反擊了,說戶部是老八奉旨該管,老四這樣是越俎代庖。(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老四馬上就回擊說康熙交代過,讓他多留心國事,有什麼事情要及時向皇上和太子彙報的。
然後老四就開始說出了赤裸裸的真相,戶部存銀不足五十萬兩,災區臨近省份也是無糧可調了。
康熙大怒,呵斥平常管理國事的太子,但畢竟是愛子心切,說太子之餘,稍微遲疑了一下,說還有這群阿哥協助管理國事,結果搞成這樣,意思是是太子跟這群兄弟的責任,而不是太子一個人的責任。
康熙接下來問老四該怎麼辦,老四說出了實際的解決辦法,那就是用戶部所剩無幾的錢在直隸一帶購買糧食送往災區,然後派欽差大臣前往災區籌款賑災。
可以說這一個回合,老四將老八這個苦心積慮想要掩蓋的真相給捅出來了,同時說出了自己的辦法,贏了老八一把。
而老四的想法也是實際的,本著民心而出發的,比之老八的花架子強多了。
三、老八的反應
可以說下江南賑災加分這項,是老四把老八想要掩蓋國庫空虛的表象撕破以後而來的。
老八當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更何況江南是他的勢力範圍。但老八並沒有。一是因為老八走著官心路線,籌款二百萬兩銀子,會得罪當地官員和士紳,不符合他的官心之道。二是老四靠打他的臉來出風頭,又有意想當籌款欽差大臣來表現,老八當然想要藉此機會整整身為太子一黨的老四。
所以老八並沒有爭取前往江南賑災的欽差大臣,而是放任老四找太子去說情,爭取下了這個籌款的欽差大臣之位。
太子也看得清楚,知道這是得罪人的活兒。建議老四不要去,結果看老四是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也就同意了。
而老四到了老八的勢力範圍之內,老八自然有機會整老四了,但老四是誰呢,是九子奪嫡最後的勝利者。(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那有那麼簡單,老八出的招都是接的滴水不漏,最後甚至靠著老九給任伯安寫的那封信,威脅任伯安跟那群鹽商捐款二百萬兩,順利完成了賑災任務。
可以說不是老四有著大智慧和不按套路出牌,只要不是老八的人過去賑災,都要碰釘子的,最後老八這個賢王既打擊了政敵,還可以因為江南是他的勢力範圍,出來和稀泥,最後表現一把,但誰讓老八的對手是老四呢。
通過江南賑災也可以看出,老八的死黨老九每年光是江南任伯安和鹽商一處,就可以搞到一百萬兩銀子,本來賑災的二百萬兩咬咬牙也是可以出來的,結果老八老九他們心中無國無家,只知道拉攏官員,只知道打擊政敵太子和老四等人,這樣利慾薰心的小團體,遇上康熙這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老狐狸和老四這個厚黑學高手,焉有不敗之理?
雍正王朝中,九子奪嫡時,看似老四勢單力薄,只有一副為國為民的孤臣姿態。其實老四才是真正的高手,隱藏的最深,每次都是不經意間壓制著老八,老四滴水不漏的高超手段,通過這次江南賑災的分析,大家看明白了吧。
第127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下期再見!
謝謝觀看,覺得分析的還可以就點個關注唄~
宋安之
首先這個劇情出現在《雍正王朝》第一集,當時八爺管理著戶部,而戶部是無錢無糧賑濟災民,最要命的是八爺主動提出辭去管理戶部的差事,又不想去江南籌糧籌款,直接把難題推給康熙和太子,這也直接讓康熙看出他沒有承擔責任的勇氣和為國解憂的責任心!可以出這個時候開始,康熙已經把八爺給看扁了!
那八爺為何不想去江南籌糧籌款賑濟災民呢?要知道江南基本是八爺黨的地盤,而江夏鎮有是九爺門人的莊子,根本不缺錢!
通過四爺後面用計逼任伯安等人捐款200萬兩銀子,和年羹堯剿滅江夏鎮得到300萬兩銀子來看,如果是八爺去江南籌糧籌錢的話是很容易辦到的,不管是和那些當官的要,還是和當官的借,這只是八爺一句話的事!那為何八爺沒有去討這個對他來說很容易的差事呢?
個人認為八爺是想借這件事為難太子,看太子的哈哈笑!
當時的太子已經負責監國,眾兄弟中也只有三爺,四爺,和十三爺幫著他,而三爺是個文人書蟲不懂權謀,十三爺是帶兵之人,懂兵法但不懂政治鬥爭,只有四爺有才有謀,所以對於八爺來說想鬥太子就先把四爺調開或鬥敗,才能直接攻擊太子。而八爺深知四爺心裡裝有朝廷也喜歡為太子分憂,所以他不去的話,四爺肯定會爭著去,結果最後四爺和十三爺兩人去江南籌錢籌糧,而京城只剩下太子一人了!而太子在這段時間裡最沒有犯啥大錯誤,但也惹得康熙不高興了好幾次,一次是沒有照看四爺生病的孩子,被康熙批評!一次是沒有為江南賑災的四爺說公道話,直接被康熙轉移話題,都不想和他說話了!
所以,八爺由於想為難太子而不去江南籌錢籌款,結果沒想到失去聖心,可見八爺目光有些短淺,心中上沒有為皇帝分憂之心,下沒有關愛天下百姓之心,只有鬥爭搶皇位之心,豈能贏的千古一帝康熙的重拖!
看歷史說古今
這個就得從兩個人不同的奪嫡策略上來理解了。由於八爺靠的是結黨營私的方式,他需要拉攏百官尋得百官的支持,而下江南募捐肯定是一出得罪人的戲,說是募捐實則是逼捐,這與他的奪嫡執政綱領完全不同。比如我們可以看到,在四爺下江南的時候,告他的狀子摺子幾乎鋪滿了京城。四爺回京以後,更是沒個人願意跟他結交。這足以說明問題了,真心替老百姓辦事的人只能當冷麵王了。
其次,八爺有說了一句話,不能用兩個拳頭打人!當時的儲君是太子胤礽,四爺還只是次要的潛在目標,八爺的目的主要在扳倒太子。因此,他不僅不想出面,還希望由太子出面或者太子的人出面,這樣就能在募捐的時候抓住更多的口實來攻擊太子,至少能讓更多的官員有錢人怨恨太子,比如四爺在當時實際上就是太子的人,跟九爺十爺跟著八爺一個樣子。
不過八爺顯然低估了康熙的能力了。作為老奸巨猾的康熙怎麼可能看不到八爺這些小伎倆小心思。反而覺得八爺這個人只有小聰明卻無大用之德,不配為人君。八爺實際上在這一局便已經被康熙除名了。
優己
八爺不去江南募捐,我認為主要有兩點理由。
第一,當時太子還沒倒。胤礽已經做了幾十年的太子,雖然很昏庸,但是並沒有失德之處。
也就是說,當時康熙並沒有廢太子的想法,他也沒有理由廢太子。
如果太子不倒,八爺幹得再好,他還是無緣皇位。所以當時八爺的當務之急是扳倒太子,而不是在康熙眼中加分。因為做得工作多,出錯的概率也大。八爺幹得再好上面有太子,也不可能讓讓他當太子,但萬一幹砸了就大大減分了。
而且國家越太平,太子的位子坐得就越穩。國家越亂,越有可能暴露太子的缺點和短處。
所以去江南募捐,對八爺並無好處。
第二,八爺為什麼人緣好,得人心?就是因為他和官員們是一種共生的關係。
八爺吃肉,官員們喝湯,大家都有得賺。你說,官員們不支持八爺還能支持誰?
但是,如果八爺去籌款賑災,那就是從當地官員們的嘴裡扣銀子。大家支持八爺是因為能跟著八爺喝湯,現在八爺讓大家把湯讓給災民,你說這些官員還會支持八爺嗎?
所以,八爺不會去江南募捐的。就像他不會攬下追比戶部欠款的差事一樣,因為那也是一件得罪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