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曲藝:徐州琴書(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琴書,舊稱“絲絃”、“揚琴”,俗稱“瞎腔”。 流行於以徐州為中心的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起源於明清小曲和地方民歌小調,約有300多年的歷史。1957年,定名為“徐州琴書”。

徐州曲藝:徐州琴書(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琴書《小大姐翻身》在北京參加全國曲藝匯演)

徐州琴書既是徐州地區的主要曲種,也是江蘇省三大麴種(徐州琴書、蘇州評彈、揚州評話)之一,亦是全國三大琴書(北京琴書、山東琴書、徐州琴書)之一。在其演變過程中,徐州育嬰堂培養的一批盲藝人,對琴書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此為俗稱“瞎腔”的由來。

徐州曲藝:徐州琴書(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琴書表演老藝人孫成才(左)朱邦霞(右)】

徐州琴書的聲腔以板腔體和聯曲體構成,曲調豐富,既有南方曲藝的秀雅柔美,又有北方曲藝的粗獷剛勁。樂曲伴奏富有特色,揚琴、墜琴為主要伴奏樂器。為豐富表現力,伴奏逐漸配以二胡、三絃、軟弓京胡、琵琶、箏等樂器以營造氣氛。徐州琴書文本的語言通俗易懂,順口形象,熔敘事、描寫、說理和抒情於一爐。唱詞的句式、詞格、韻轍有嚴謹格式,基本句式為七、十字句的上下句體。押韻注重方音特點和語言習慣。表現內容貼近生活,情趣橫生。徐州琴書表現形式簡便,不受演出場地和觀眾層次的限制。演唱形式多樣,有單口、對口、三口和群口之分。演唱時,多以第三人稱為主的客觀敘述方式作審美表達。

徐州曲藝:徐州琴書(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琴書《一個女人三個娘》獲國家文化部群星大獎。國家一級演員張巧玲(右)、國家一級演員蔣立俠

(中)】

徐州曲藝:徐州琴書(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琴書《山裡娃》獲“江蘇省少兒藝術節”表演一等獎)

徐州曲藝:徐州琴書(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琴書《水漫金山》獲江蘇省“第三屆曲藝節”優秀劇目獎)

徐州琴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代藝人的實踐和眾多文人的參與、潤飾,湧現並積累了大批優秀書目或唱段。傳統書目以表現生活倫理、社會公德、懲惡揚善見長,有《王天寶下蘇州》、《九姐出嫁》、《小姑賢》、《李雙喜借年》等;新中國成立後,湧現許多優秀現代曲目,多角度反映生活,有《豬八戒拱地》、《劉二姐算卦》、《十女誇夫》、《清心酒》、《悅來飯店》、《王二還家》、《一個女人三個娘》等,不少曲目獲得國家級大獎。

徐州琴書當今代表性人物是徐州市區的魏雲彩、張巧玲、蔣立俠,以及沛縣沛城鎮的程秀蘭和邳州邳城鎮的惠中剛、王秀梅,其中魏雲彩、張巧玲先後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蔣立俠被江蘇省文化廳命名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程秀蘭、惠中剛、王秀梅被徐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命名為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徐州曲藝:徐州琴書(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國家級傳承人魏雲彩)

徐州曲藝:徐州琴書(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國家級傳承人張巧玲)

徐州曲藝:徐州琴書(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省級傳承人蔣立俠)

徐州琴書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曾幾度絢麗。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來受現代多元文化的衝擊,加之各種原因限制和影響,中年藝人改行、年輕人少學等原因,造成了演員隊伍減少、人才流失、後繼乏人,琴書文學作者更寥若晨星。上述表明對徐州琴書這一古老曲藝的保護迫在眉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