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民間曲藝的尷尬:觀衆雖多而後繼乏人

山東民間曲藝的尷尬:觀眾雖多而後繼乏人

山東四平調演員李桂英,連續多日跪在濟寧市金鄉縣中心廣場水泥戲臺上演出。一口氣唱完了長達278句的告詞,時而似小溪流水、時而似熱鍋爆豆,四平調《三告李彥明》中裴秀英的角色被李桂英演繹得淋漓盡致。

山東民間曲藝的尷尬:觀眾雖多而後繼乏人

四平調演員李桂英演出現場 厚實的戲妝掩蓋了李桂英73歲的高齡,這位贏得臺下2000餘位觀眾熱烈掌聲的民間戲曲藝術家,卻正在為後繼乏人犯愁。 記者近日隨山東省藝術研究院的調研團隊走訪了曲種豐富、戲迷眾多的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發現當地除四平調外,落子、梆子、琴書、花鼓等民間曲藝不同程度面臨著觀眾多而傳人少的尷尬處境。

山東民間曲藝的尷尬:觀眾雖多而後繼乏人

東落子的濟寧市級傳人張青敏給弟子示範表演 李桂英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時至今日,金鄉依然有很多人"不聽四平調,晚上睡不著覺",即使在當地四平調劇團解散時期,藝人仍常常被辦婚宴、壽辰的鄉親請到家裡唱戲。 "四十歲的時候我還能在臺上翻跟頭。"李桂英說,如今體力不支,跪著唱戲都有困難。 簡板大鼓藝人張玉鵬也表示,每逢過節和農閒,戲場特別多,晚上還要點燈唱,66歲的他已感到力不從心。 花甲、古稀之年的民間曲藝人渴望將一身本領傳給年輕人。"我往村裡貼了招徒廣告,可到現在還沒收到徒弟。"花鼓藝人姬生詩因多年來單槍匹馬地表演而倍感失落。 山東落子藝人張青敏為了收徒,在自家飯館常年懸掛著"落子收徒、免費教學、包吃包住"的橫幅。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目前張青敏已收有7名徒弟,最小的9歲。

山東民間曲藝的尷尬:觀眾雖多而後繼乏人

張青敏的最小的徒弟,9歲的孫文書,正在模仿師父表演 "人死藝亡的例子有很多,我們要吸取教訓。"山東省藝術研究院的戲曲研究員馬建中說。 馬建中分析,民間曲藝在魯西南地區培育了大批愛聽戲、會聽戲、懂戲理的觀眾,這些地區應憑藉藝術資源辦曲藝學校,並給藝人和學子提供政策與經濟保障,免去他們的後顧之憂,延續民間藝術的生命力。 山東省曲藝家協會主席孫立生說,民間文化是中國文化根脈的組成部分,世界多元文化的湧進曾讓人們迷失了自我,而如今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的復興有助於人們理清思路,找回文化根脈。 據悉,山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位居全國第三。四平調、山東落子、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曲藝均在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納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