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觀察:「外交官之死」背後:謠言、政客、民粹

【僑報記者吳雅樂9月17日臺北報道】強颱燕子颱風本月4日重創日本大坂關西機場,造成臺灣旅客滯留引發民怨,並演成政壇的究責風暴,導致駐大坂辦事處長蘇啟誠於14日早晨在寓所自殺身亡。家屬哀慟之外,政、媒口水戰依然滿天飛,民眾更循線追朔謠言上游,政客、群眾激憤的情緒依然尚未停歇。

燕子襲日,大陸網路媒體“觀察者網”於9月5日報道,指稱中國大陸領事館為紓困750餘名本國旅客,派出15輛大巴士接走遊客,並稱“滯留旅客中也有一些臺灣同胞,詢問能不能一起上車,得到的答案是——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就能上車。” 臺灣媒體轉報道後不僅引發爭議,且“只要你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就可以上車跟著祖國走”的傳言越鬧越大。不過,臺灣PTT(非常活躍的網友討論平臺)日本旅遊板上,也有網民分享說,5日就有臺灣旅客告知,大陸使館有派車來載僅限中國及港澳臺的人,至於過程中並沒有人要他們“自稱中國人”。根據駐日記者的判斷,這根本是一起羅生門。

由於臺灣民眾不滿在大坂滯留後,無法迅速或有效化解問題,“臺駐日代表”謝長廷也遭到檢討,外界批評危機處理慢半拍,更導致事後駐大坂辦事處處長蘇啟誠感到痛苦輕生身亡。此外,蘇啟誠去世前,包括謝長廷等綠營人士強調,駐大坂辦事處是由“外交部”任命,稱“大坂不屬於我”這類的傳言又出,前“外交部前部長”也炮轟這番話,充分暴露了“政治任命的嚴重後果”,他認為假使謝長廷有肩膀願意承擔責任並道歉,不致於造成慘劇發生。不過,就連陳水扁都跳出來說,他不相信謝長廷會講這樣的話;謝長廷隨後在新聞稿指出,針對蘇處長的事,他個人除震驚之外,這幾天“網路霸凌多天,真的身心疲憊”。

不論是發過程如何,來自臺灣民眾對大坂辦事處的處理滯日旅臺人的速度、態度都有不滿,尤其夾雜“身分認同”的謠言,都挑動社會的敏感神經;長期藍綠口水戰搭配置入政治人物或各陣營花錢上節目“暢談特定話題”的節奏,開啟“解讀”政治生態的一扇門,社會上對藍綠分野的意識形態越來越根深蒂固,新聞的真假界線也更模煳。

大坂辦事處的消息在蘇處長離世後,網友把所謂配合來自大陸網站的“假新聞”演出的政論節目名嘴“檢討一番”,將政論節目的來賓、他們的逐字逐句講話都打出來,點名他們煽動民眾情緒,認為他們在蘇處長髮生憾事後,居然繼續帶風向球“黑(臺)外交部”。

然而,提到“外交部”的人事任命,“外交體系”出身的臺大政治系教授蘇宏達則撰寫“誰殺了我們的外交官?”一文,強批蔡政府不尊重職業“外交官”,該文在網路上瘋傳,進一步引發藍綠論戰。該文提到,他與蘇啟誠是老朋友、同期 外交官”,原本9月27日就要開同學會,結果卻突然聽到蘇啟誠噩耗,還有個綠營人士出來說謝長廷指揮不動大坂辦事處,才讓他們這批“外交官”群情激動,痛斥“國家外交體制”被破壞。他質疑,民進黨上臺以後,大幅撤換駐外使節中的職業“外交官”,改派民進黨的政治人物或其子女,發生事情就把責任推給職業外交官,更直言他們最在意的事,便是接待來自臺灣的高官,而非尋求外交突破。

面對迎面而來的網路聲浪,“外交部長”吳釗燮罕見在新聞稿中點名回應,“我希望蘇教授在臺大政治系課堂上不是教導學生:民主可以,但政黨輪替只要跟自己的偏好不同就有問題;或是政黨輪替可以,但政策或職位安排跟自己心目中的政治正確不一樣,那就有問題。” 蘇宏達則再度回應,政治任命的大使也應要有“外交官”風範,遇責難應勇於扛起來;若政府堅持以政治派任多數駐外大使,真要培養人才進入這體系很好,“那就就謙卑的進來”,好好磨練,但目前看來不是,就是過水。

延續這項檢討,民進黨政府去年底通過的“駐外外交領事人員任用條例第二條條文修正案”, 將“特任大使及特任常任代表不受員額限制”以具體文字納入法條,釐清原條文文意不清、導致府方用人彈性受限的問題,同時將非職業“外交官”之文官得擔任駐外人員的上限,調整增至15%等,該議題也被網友挖出來討論。

實際上,當“中國因素”碰上“民粹“,以及既追逐又批判政論名嘴的民眾謾罵,早已形成一種社會輕易對立的氛圍。這起事件下可以看到,一方面,部分政治人物、臺灣媒體配合製造“假新聞”,另方面也有網友也批評“假新聞的源頭是有臺灣媒體,故意操縱仇中情緒”。

臺灣強調民主政治的優異,不過托克維爾在1831年到美國旅行時寫下的“民主在美國”遊記,早已預言了民主發展的限制和陷阱,以及帶來的重大影響。他不否認民主政治的好處,但同時他也觀察到,民主政治會使得政府官員的素質越來越平庸,因為會討好選民的人,才容易在選舉中獲得勝利。現在臺灣發生的事情也是如此。(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