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30驚鴻一現後消息全無,新中運蓄勢待發,造100架絕不嫌多

都知道近些年中國航空工業迎來飛躍式發展,眾多軍用、民用新型機型首飛列裝。然而改變之前我國航空基礎薄弱留下的弊端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任何一款重量級新機型的入列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預研設計幾年,研發製造幾年,原型機試飛加定型幾年,正式投產製造達到需求量又幾年,也就是說一款軍用主力機型從計劃到批量裝備到部隊挑大樑差不多要歷經近20年風雨。

運30驚鴻一現後消息全無,新中運蓄勢待發,造100架絕不嫌多

前段時間西飛宣傳片展示的神秘飛翼機型刷爆網絡,加上新裝入列的殲20、運20讓國人產生了一種“我們都有了”的錯覺。然而,事實上卻沒有“萬金油”式的裝備,戰略與戰術運用,新老交替換代,遠中近程和高中低載重搭配,適應基礎設施條件、各種作戰環境和需求等等,軍事裝備的研發似乎是永無止境的。新型戰略轟炸機、殲20、運20解決了我國從無到有的問題,而作為我國未來幾十年主力運輸機的新中運運30,卻是屬於為滿足當前作戰需要而更新換代的新型中型運輸機。

運30驚鴻一現後消息全無,新中運蓄勢待發,造100架絕不嫌多

中國空軍目前的戰術運輸機的主力是基於蘇聯安-12運輸機研製的運-8、運-9中程運輸機,雖然在航電系統、機身材料、發動機及製造工藝等方面作出較大改進,但卻改變不了平臺本身設計上落後,中國中型運輸機遭遇了和轟6系列轟炸機一樣的尷尬,儘管搭載了當前最先進設備,但平臺經歷幾十年改造潛力挖盡,依然不能滿足現代戰爭需要,更新換代已經勢在必行了。美國《航空週報》、俄羅斯《軍事檢閱》等相關媒體就中國展示的新型中型運輸機運30做出相關猜測認為,該型機首次出現在2014年珠海航展,基於中型運輸機領域基本不存在技術阻礙,該款運輸機按照正常設計研發製造時間算,應於2020年左右首飛。

運30驚鴻一現後消息全無,新中運蓄勢待發,造100架絕不嫌多

目前我國空軍運輸機數量和美軍存在較大差距,作為主力的中型運輸機質量和數量差距明顯。美國大型運輸機C5/17兩款總數約270架,這還是美國這個軍事霸權國全球部署的需求量,作為主力的中型運輸機C-130系列約350架。俄羅斯大型運輸機安-124、伊爾-76共約100架,中型運輸機安-26、安-72、安-148共約160架。中國大型運輸機運20目前入列不足10架,伊爾-76共20餘架,中型運輸機運-8/9共不足150架,且運力差距明顯。中型運輸機在戰爭中空運的主力,是做活躍的輔助型軍用飛機,承擔最多的輔助作戰任務,按照我國目前需求,運8逐漸退役,運30運輸機存在100-150架需求量缺口。

運30驚鴻一現後消息全無,新中運蓄勢待發,造100架絕不嫌多

由於運-8/9本身基於安-12平臺研製,而現代作戰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運-8/9貨艙不能滿足快速反應部隊所裝備的裝甲車輛、自行火炮、導彈發射車、野戰雷達等電子設備的空投或轉運需求,所運30正式基於這方面的需要而研製。相關部門早在2011年已經開始了基於支線客機和中小型運輸機研發的5000KW國產渦槳發動機研製工作。據瞭解,運30採用四發渦槳發動機,全新自主設計,最大時速可達700KM/h,使用新型複合材料機身,起飛自重80噸左右,最大載重超過30噸,擁有寬大的貨艙,除了不能滿足現代主戰坦克運輸噸位外,其他機械化裝備均能滿足運送需求,滿載航程6千到7千公里。選項二中,可能會配置兩臺基於運20研發的WS-20發動機作為動力系統。相對於美國主力中型運輸機,C-130J起飛自重也是80噸左右,但最大載重為20噸,我國運30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

運30驚鴻一現後消息全無,新中運蓄勢待發,造100架絕不嫌多

像運20這樣的大型運輸機雖然可以運載主戰坦克而且運載量更大航程更遠,但它依然不能代替中型運輸機地位,首先是造價和使用效費問題,再一個大型運輸機沒有中型運輸機機動性強,最主要原因還是,大型運輸機非大型機場跑道不能起飛,而且對機場條件要求高,而全國中小型軍用機場還是佔大部分的,運30中型渦槳運輸機,對機場條件要求低,小機場或土質硬化地面均可起飛,加上陸航部隊配置、抗震救災救援、軍資轉運、快速反應部隊機動等眾多用途,註定了中型運輸機佔據空運主力地位不可撼動。屆時,剛服役不久的運9和新的運30形成各有分工相輔相成之勢,運9進行部隊人員和軍用、救災物資輸送等非特定空運任務,運30進行快速反應部隊現代化裝甲車輛、自行火炮、導彈發射車、野戰雷達等電子設備的空投、轉運任務。

運30驚鴻一現後消息全無,新中運蓄勢待發,造100架絕不嫌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