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話不可隨口,事不可隨心,人不可隨意!

古訓:話不可隨口,事不可隨心,人不可隨意!

古龍曾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是什麼呢?電視劇《少帥》中張作霖說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的確,人從降臨那一刻就處在江湖之中,不論是說話還是做事、做人都不可恣意而為,要有一定的規矩,方能應對這人情世故。

說話不可隨口

- 01 -

話要走心顯真誠

“說話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難的事”,一個人張口說話,真誠是最基本的要求。

說話的魅力並不在於說得多麼流暢,多麼滔滔不絕,而在於表達是否真誠。

真誠是打開人心靈的鑰匙,是吹開人心扉的春風。說話要走心,說話真誠就是把對方看在眼裡,放在心裡。

東漢時期,範式與邵元二人同在太學讀書。二人學成回家,範式對邵元說“兩年後我一定去拜訪你的父母,”二人還約定了日期。

到了約定的日子,邵元請母親做好準備迎接範式,邵元的母親說“兩年前的約定,怎麼能兌現呢。”過了一會,範式果然如約而至。

說話要真誠,能做到的事才說,不能做到的別瞎說。

- 02 -

話出口前思先行

老話說“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古人也說“覆水難收”,講過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所以一句話在出口前要想清楚。

語言給人帶來的傷害是無形的,但並不能因為你看不見就選擇忽視它。有時候你的一句話可能帶給他人很大的傷害。

我們都聽過釘釘子的故事:一個小男孩總是無緣無故的對他人發脾氣,有一天他的父親給了他一包釘子,告訴他每發一次脾氣都在柵欄上釘一顆釘子。後來他的父親又讓他拔下柵欄上的釘子,當小男孩拔完柵欄上的釘子時卻發現柵欄上留下了無數無法修復的小孔。

言語傷害一旦形成,不論你事後如何彌補,都會有痕跡存在。

話說出口前想一想,你的這句話是否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不要把口無遮攔當成真性情!

做事不可隨心

- 01 -

事前需三思

不能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做事要謹慎,在著手去做之前要多思量。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池塘裡有兩隻青蛙,有一天池塘乾涸了,青蛙不得不尋找新的安身之處。

這時兩隻青蛙發現了一個很深的井,一隻對另一隻說“朋友,讓我們一起住到井裡去吧”。另一隻回答道“如果井裡沒有水或者當井裡的水乾涸了,我們怎麼爬上來呢”。

三思而後行,人生有多少悔恨與遺憾是因為一時衝動釀成的。

做事情要考慮後果,孔子說“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越急的事越要慢慢做。

- 02 -

行事有尺度

世上事都在一個“度”字,我們常說“過猶不及”,事物的這種特性要求我們做事要掌握分寸。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超限效應”,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或刺激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馬克·吐溫曾到一所教堂聽一位牧師的募捐演講。起初,他覺得牧師講的非常好,準備捐出身上所有的錢。

十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有點不耐煩了,只准備著捐出少部分的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馬克·吐溫決定不捐錢了。

做事講究“分寸”,明理得體。處什麼位做什麼事,端什麼碗吃什麼飯,本分為人,不逾越權限亦不推脫責任。

適可而止,見好就收。

做人不可隨意

- 01 -

做人有原則

社會有規則,但也有誘惑,故做人要有原則。生活總有諸多誘惑,人也有劣根性的一面,但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有控制慾望的能力,有原則。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人要有自己的底線,既使再善良,也應該有自己的尊嚴與是非觀。

與人為善,並不意味著一再妥協與退讓,而是以柔軟的心擁抱世界。一個有原則有底線的人才能的到他人的尊重。

“ 不曲道以媚時,不詭行以邀名”,做人的原則就是他的良心。生而為人,要知感恩,不作惡。

- 02 -

做人要認真

有句話說:生活可以有底線的隨心所欲,卻不能盲目地隨波逐流。

人如果意識不到生活的價值,就可能會選擇隨波逐流,生活也會變得了無生趣。

渾渾噩噩、如行屍走肉般的生活看似簡單,其實是一條浪費生命之路。

生活需要認真對待,這個世界上所有人和物都是相互的,只有你認真地生活,生活才會認真地對待你;你糊弄生活,生活也會糊弄你。

從張海迪到餘秀華,生活從來不易,但做人要對得起自己。

人生只有一次,何必把自己活成套子裡的人,浪費這短短一生呢?

認真生活的人,生活絕不會虧待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