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有中國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內藏的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它是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也是武漢市一座光彩奪目的標誌性建築和對外開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觀。

【P1】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更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體只能發出一個樂音,但是編鐘的每件鐘都能發出兩個樂音,並且互不相擾。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2】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3】曾侯乙編鐘數量巨大,完整無缺。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只標註音名。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鍾,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緻,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鎛鍾共65枚。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4】在鼓中部和左面標出不同音高如宮、羽、宮曾等22個名稱,另一面鑄有律名、調式和高音名稱以及曾國與楚、周、齊、晉的律名和音階名稱的對應關係。另有一件鎛鍾,位於下層甬鍾中間,形體碩大,鈕呈雙龍蛇形,龍體捲曲,回首後顧,蛇位於龍首之上,盤繞相對,動勢躍然浮現。器表亦作蟠虺裝飾,枚扁平。鎛鐘上有銘文,記述此鎛鍾乃楚惠王贈送的殉葬品。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5】鍾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橫樑木質,繪飾以漆,橫樑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託頂樑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圖為敲打編鐘的器具。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6】此外,古樂器陳列館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古樂器數十種。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7】《曾侯乙墓》展廳,展覽陳列了該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現了2400年以前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陳列分祭廳、青銅器、兵器、車馬器、竹簡、漆木器、金玉器和樂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其中,造型奇妙、工藝精湛、紋飾華美的青銅鹿角立鶴、聯襟大壺、尊盤、鑑缶。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8】《二十八宿圖》木衣箱,衣箱蓋面正中寫有篆文“鬥”字,象徵北斗七星;環繞“鬥”字,書寫著二十八星宿名,兩邊分別繪有龍與虎的圖像。在亢宿附近刻有“甲寅三日”四個字,“鬥”字通過筆畫延長線與二十八星宿相連起來體現二者的互動關係。通過研究這種互動關係,有學者認為這幅圖反應的時間是公元前433年農曆大年初三傍晚,這一天在月相上叫“初吉”,是一個吉利的日子。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9】國寶級文物《金盞》。盞是用於飲食的器具。這件金盞帶蓋,出土時盞內還有一把勺子。金盞全器飾有蟠螭紋、綯紋、雷紋、渦雲紋等,同時出土的那把金勺子,一端縷空成變異的龍紋,所以又被稱作金漏匕,非常精美。金盞重大2156克,是先秦最重的金器,金漏匕重56.4544克。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10】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11】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12】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13】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14】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15】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16】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17】《秦漢漆器藝術》展廳,漆器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秦漢時期的漆器達到鼎盛期。自195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陸續有大量考古發掘出土的漆木器。而湖北出土秦漢漆器最具代表性。《秦漢漆器藝術》將館藏的最具特色的秦漢漆器集中展示。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18】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19】箭簇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20】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21】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22】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23】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24】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25】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26】《古代瓷器專題展》展廳,展覽分為兩個專題,第一專題以出土瓷器為主,介紹元代以前湖北地區的單色釉瓷器的發展脈絡;第二專題以館藏傳世瓷器為重點,展示元代以後瓷器的發展面貌。其中多數文物是第一次系統地向公眾展示。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27】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28】《鄖縣人》,鄖縣人是長江中下游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屬直立人。1989年和1990年,先後在鄖縣青曲鎮曲遠河口的學堂樑子發現了2具人類頭骨化石。遺址的年代距今約100萬年。《鄖縣人》以“鄖縣人”的發現為主線,也展示了湖北境內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發現。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29】鄖縣人I號頭骨化石:時期為舊石器時代。1989年鄖縣曲遠河口學堂樑子出土,顱長26釐米,顱寬19釐米,顱高12釐米,是湖北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30】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31】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32】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33】《屈家嶺》,屈家嶺文化是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嶺最先發現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距今5100~4500年。這一時期的社會分層、宗教活動等現象加劇,出現了大量聚落群和古城,出現了一系列文明因素。《屈家嶺》展示了江漢地區史前氏族社會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34】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35】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36】《梁莊王墓》展廳,明梁莊王墓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九子朱瞻垍與魏妃的合葬墓,文物工作者於2001年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珍貴文物5300件。在展出的梁莊王墓出土文物中,一件來自“西洋”的金錠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見證。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37】金花絲鑲寶石帶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38】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39】金累絲鑲寶石青玉鏤空雙鸞鳥牡丹簪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40】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41】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42】虎座鳥架鼓,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重要樂器種類。兩隻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臥虎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隻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鳴鳳,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一面大鼓用紅繩帶懸於鳳冠之上。通體髹黑漆為地,以紅、黃、金、藍等色繪出虎斑紋和鳳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繪絢麗輝煌,既是鼓樂,也是藝術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一鳳與虎的組合形象中,鳳高大軒昂,傲視蒼穹,虎卻矮小瑟縮趴伏於地,反映了楚人崇鳴鳳、嚮往安詳的意識和征服猛獸、不畏強暴的精神。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43】《楚文化展》,楚文化作為先秦時期的一個區域文化,獨具一格、自成一體、博大精深,是構成先秦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展覽分為八個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區出土的楚文物精華,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輝煌。展品中有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還有復原的2002年在湖北棗陽九連墩發掘的楚國車馬坑中的部分車馬。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44】越王勾踐劍,長55.7釐米,為春秋晚期文物,千年不鏽,由許多小暗格組成。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字。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劍,居然毫無鏽蝕,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20多層的複印紙,劍從中間“唰”一聲一劃全破。怪不得它是中國收藏的第一號名劍,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45】吳王夫差矛,全長29.5釐米,矛身與劍身相似而較短,中線起脊,兩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後端各鑄一獸頭。骹口扁圓,口沿內凹。矛體滿飾菱形幾何暗紋。基部有兩行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鈼。”據專家考證,鈼為矛屬刺兵器。由此可知,此為吳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鑄精良,保存完好。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46】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47】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佈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築和諧配套的歷史文化氛圍,給觀眾提供一個休閒、舒適、幽雅、公園式的室外遊覽空間。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P48】館區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高臺基、寬屋簷、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築三足鼎立,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品”字。其總體佈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築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築佈局格式。整個建築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簷、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築特點,建築外牆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

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