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電沒網的古人們怎麼過中秋?他們的玩法可比現代人豐富多了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因為在這一天正是月圓之時,象徵著團團圓圓,這和古人們追求的“團聚”主題是相一致的,因此自唐宋以來,中秋節的地位不斷上升,在明清的時候地位已經和春節差不多了。到了現代,中秋節同樣也是位列為數不多的法定節假日之一,足以看出我們對團圓這個主題的重視。

沒電沒網的古人們怎麼過中秋?他們的玩法可比現代人豐富多了

現在網絡越來越發達,關於中秋節怎麼過,已經有了越來越多好玩的東西,各種有關中秋節的產品層出不窮,滿大街都能嗅到節日的氣息,那是不是就意味著人們的中秋節越來越豐富了呢?其實未必,在忙碌的現代社會,即便是中秋佳節,獨居在外我們最多也只能給遠方的朋友發幾條短信以示慰問,然後在網絡上度過一個看似繁華實則空虛的中秋節。有時候瀏覽著網絡的我們回想,古時候的那些人沒有電燈,沒有網絡,到了晚上就漆黑一片,該有多麼寂寞?其實這是大錯特錯了,古人們過中秋節,不但不寂寞,玩法之豐富比起現代人不知道強哪裡去了!

賞月

沒電沒網的古人們怎麼過中秋?他們的玩法可比現代人豐富多了

賞月是古人中秋進行的重大活動之一,現代還有幾個人賞月呢?最多拍幾張明亮的月光圖,發發朋友圈就算完事了,在古代,就沒這麼隨便了。一群人聚在月下,喝酒吟詩,傾吐自己的真情。古人多文采,因此出現了很多的詠月名篇,最出名的莫過於蘇軾的《水調歌頭》了,歡飲達旦的蘇軾在賞月之餘還留下了一首千古名詞,文人雅興一覽無餘。

吃月餅

吃月餅是一個流傳到現在的習俗,我們提到中秋節,想到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吃月餅了。但其實我們現在的月餅,即使是包裝最精美的月餅,也和古代有著不小的差距。吃月餅起源於唐朝,當時的大戶人家擺設大香案拜月,圓餅、西瓜、蘋果、葡萄等供品一應俱全,其中圓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考究的人家,西瓜還要特意切成蓮花狀供奉。如此盛況,豈是今日月餅能與之相比的?

沒電沒網的古人們怎麼過中秋?他們的玩法可比現代人豐富多了

玩月

玩月是從賞月發展來的,賞月畢竟還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那麼那些不懂詩文的人怎麼辦呢?當然是玩了。玩月就是中秋晚會,那個時候的晚會可不像今天,在某個大禮堂舉辦,屋內燈火通明,屋外渾然不覺。古代的中秋晚會是全民性的,每個人都會在這一天盡情玩耍,沒有一個人會早早地去休息,即使是兒童,也常常玩個通宵。到了南宋的時候,玩月之風堪稱瘋狂,沒有電燈,但街上的燈火已經足夠照亮每一個角落,人們通宵達旦地在街上嬉戲玩耍,到現在的時代,可還能看見如此盛況?

偷蔥偷菜偷吃瓜

沒電沒網的古人們怎麼過中秋?他們的玩法可比現代人豐富多了

在古代,拜完月,吃完月餅之後,女子們還有進行一項特殊的活動:未婚女子偷蔥偷菜,已婚女子則要偷瓜。雖然說起來是偷,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也不會真把人當做小偷。未婚女子偷蔥偷菜寓意著將來會找一個如意郎君,即所謂的“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已婚女子偷瓜則意味著“求子”,“偷瓜得子”也是這麼來的。

沒電沒網的古人們怎麼過中秋?他們的玩法可比現代人豐富多了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著獨有的過中秋節的方式,如蒙古族的“追月”,朝鮮族的“望月架”,德昂族的“串月”等等,都是人們對中秋最美好的祝福。如今今年中秋馬上也要來了,你準備如何度過一個有意思的中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