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這是這套《說文解字》課程的第55課,我們接著解說漢字,今天解說的仍然是《說文解字》漢字順序中的“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這六個漢字大多都是生僻字,極少使用,分別對應的植物也有一部分無法找出準確的古今對應,只是礙於字序,不能跳過,我們還是排了下來。另外,這些漢字如果以字形去分析,大多又要一一附會拆解,我們這套課程的原則一直是“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說文原文),所以,我們暫時也不做關於這一類生僻字形上的附會拆解,只保留《說文》和相關古書的原本意義做字音和字義的說解。今天要解說的六個漢字具體如下: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今天解說的六個漢字)

1、䓢。讀作g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就是簡單的“艸也”,其他辭書也沒有額外的補充,基本沿用《說文解字》的解釋,所以我們對這個字,只知道它是一種草,至於是什麼草,我們沒有線索進行猜想,只能待考。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䓢的小篆寫法)

2、(GBK字庫裡無此字,代之以芉)。讀作gàn或gǎn。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第一個音,給的解釋是:“艸也,從艸,榦聲”還是隻有一種草這樣的解釋,沒有線索。無法深入

另一個讀音gǎn,同“稈”,《說文解字》有“稈”字,稱“禾莖也”。也不能確認準確意義。《康熙字典》有一條,倒是有點幫助:“古旱切,音漮。一曰薏苡子。”前面的課程裡我們提到過薏苡,就是薏米棵,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薏苡)

(芉)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芉的小篆寫法)

3、藷。讀作zhū或者讀作shǔ。兩個讀音兩個意思,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第一個音,給的解釋是:“藷蔗也。從艸,諸聲”所謂的諸蔗,段玉裁給的註解是:“或作諸蔗或都蔗。藷蔗二字疊韻也。也作竿蔗或幹蔗,象其形也。或作甘蔗,謂其味也。”就是甘蔗,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甘蔗)

甘蔗是多年生高大實心草本,根狀莖粗壯發達,稈高3-6米。是溫帶和熱帶農作物,是製造蔗糖的原料,當然,也算是常見的水果。

它讀第二個shǔ時,指的是“藷蕷”,其實就是山藥,薯蕷科。多年生纏繞藤本。塊莖供食用,又可入藥。山藥的植株如圖: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山藥的植株)

山藥的塊莖如圖: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山藥)

山藥名稱很多,又稱土薯、山薯蕷、懷山藥、淮山、白山藥,名字裡都帶藥,顯然它也是中藥,它的藥用來源為薯蕷科植物山藥乾燥根莖,具有滋養強壯,助消化,斂虛汗,止瀉的功效,主治脾虛腹瀉、肺虛咳嗽、糖尿病消渴、小便短頻、遺精、婦女帶下及消化不良的慢性腸炎等。另外,山藥最適宜與靈芝搭配服用,具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藷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藷的小篆寫法)

4、蔗。讀作zh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藷蔗也,從艸,庶聲。”所謂的藷蔗,上面解釋過了,不再多說,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蔗的小篆寫法)

5、這個字GBK字庫裡沒有,描述起來也麻煩,因此我們乾脆上圖: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ning二聲)

這個字讀作ní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牂,可以作縻。”段玉裁給的註解是縻,牛轡也。綆,汲水綆也。什麼是“牂”,現在也具體對不上號是什麼植物,只知道是一種草,這種草可以作牛韁繩和汲水桶的繩索。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ning的小篆寫法)

6、藸。讀作zhū或者讀作chú。中華書局版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第一個讀音,給的解釋是:“荎藸也。從艸豬聲。”但其實這是音義不符,當它讀作荎藸講時,應當讀作chú,指的是一味藥草,即五味子。《爾雅.釋草》裡說:“菋,荎藷。”郭璞給的解釋是“五味也。蔓生,子叢在莖頭。”

五味子有兩種,分別是木蘭科植物五味子和華中五味子。前者習稱“北五味子”,後者習稱“南五味子”。古醫書上也稱它玄及、會及等,這是最早列於《神農本草經》上的上品中藥,具大滋補效用,可治失眠,藥用價值極高。它的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五味子的植株)

五味子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摘,曬乾或蒸後曬乾,除去果梗及雜質。唐代《新修本草》載“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故有五味子之名。它採摘後的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五味子)

關於五味子,我們多說兩句:《黃帝內經》上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人腎。”五味子五味俱全,唐孫思邈稱“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之氣”之說。明代李時珍認為:“五味子酸或入肝而補腎,辛、苦人心而補肺,甘人中宮益脾胃。”李世材說:“五味子人肺、腎經,滋腎經不足之水,收肺氣耗散之金,除煩熱,生津止渴,補虛癆,益氣強陰。”故譽為“生津之要藥,收斂之妙劑”。宋代蘇頌雲:“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見也。”五味子之五味兼備,而酸獨勝,用其收斂可止之性,止咳、止喘、止遺、止汗、止瀉。日本人《和漢藥考》曾美其名為“嗽神”。《傷寒論》中說“凡是咳者總加五味子、

乾薑,義甚深奧。”“黃昏嗽”是屬肺虛氣逆兼挾虛火,黃昏陰盛發動所至,用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不合乾薑,而合炒麥冬,更靈。

當它讀作zhū時,語義出自《玉篇.艸部》,即“藸蒘草”。這種草,在現代漢語裡的究竟是什麼草,我們也缺少資料,亦只能待考。藸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藸的小篆寫法)

再補充一點說明:《說文解字》課程,本應從字音、字形、字義三個方面對漢字進行解說才算徹底,但字音古音與今音差異很多,字義又隨字音有差別,字形各名家解說(包括當今流行的文字解說圖書)又各說各理,因此,本課程會視需要,或省去字形解說,或剔掉各本里不正確或有衝突的讀音,並全面對字義進行統一的整理。具體各部漢字具體分析,比如植物部分,如“木”部、“艸”部,這部漢字多是名詞,因此我們更多說明這些事物對應的實物,以後還會按照這個原則繼續解說下去。

(【說文解字】之55,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