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裁員3.5萬人,你的鐵飯碗還能保住嗎?

朋友早上往工作群裡發了個小視頻,問大家知道這是什麼語嗎?

視頻裡是個40歲左右的女士,穿著很普通,她站在地鐵一角念手裡的稿子。

團隊有個小朋友說這是法語,挺難學的。

朋友說四十分鐘的車程她唸了一路。

我們不討論她是在學習還是在準備工作,單是這份努力就挺讓人佩服的。

同時我也想說,這個時代,只有持續學習的人,才不會被淘汰。

進入9月,上市銀行都陸續向投資者交上半年的財報。

從數據上看,銀行業仍舊是最賺錢的行業,淨利潤超過千億的4家上市公司均為銀行。

但要注意的是,銀行員工數量卻越來越少了。

有數據提到僅2018年上半年減少3.5萬人,從2015年至今,四大行員工減少超7萬人。

以前銀行工作是狼多肉少的金飯碗,哪家小孩要是在銀行工作,家庭聚會上絕對自帶主角光環。

但現在很多銀行職員紛紛出走,開始另闢出路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方面,銀行一家獨大的時代過去了,各種各樣的金融機構興起,一部分人才被分流。

我身邊就有很多朋友從銀行跳到了互聯網金融行業。

另一方面,銀行層級森嚴,很多人可能奮鬥一輩子依然沒有太大突破。

同時銀行內部、外部的競爭壓力卻越來越大,這種壓力最終都分攤在一線員工頭上。

高壓的工作、嚴苛的考核、較低的薪資都成為銀行員工出走的理由。

我發現,銀行出走的員工多為一線基層員工,並且銀行減員的同時,人均薪資卻增加了。

銀行裁員3.5萬人,你的鐵飯碗還能保住嗎?

尤其以減員力度較大的四大行來說,從去年底到今年6月份,員工人數減少3.2萬人。

但與去年相比,人均工資都有所增長。

這其中,科技的發展應用功不可沒。我們自己就可以直觀的感受到。

以前去銀行窗口前都是長長的隊,銀行大廳的椅子上總是人滿為患。

銀行裁員3.5萬人,你的鐵飯碗還能保住嗎?

現在呢,進入銀行大廳到處都是自助終端,大廳裡站的員工比櫃檯後坐的還多。

銀行裁員3.5萬人,你的鐵飯碗還能保住嗎?

很多銀行都已經開始純機器化操作,銀行專員也就是在旁邊輔佐的作用,大部分是對老年人。

我上一次去銀行還是陪我姥姥處理社保卡的問題,也是自助操作,老人不會用,需要有人指導。

大膽設想一下,在機器化時代長大的我們,以後估計輔助專員也會被淘汰。

其實已經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了,前不久,建行宣佈國內第一家無人銀行在上海正式開業。

從進門開始,沒有一個櫃員,到處是人臉識別閘門、攝像頭和自助終端。

銀行裁員3.5萬人,你的鐵飯碗還能保住嗎?

據說,在無人銀行裡可以辦理90%的業務。

你看,也就是說銀行內90%的工作崗位都可以被取代。

時代拋棄你,不會說再見。

而剩下的那10%的崗位,恰恰是無法被機器取代的崗位。

比如高級產品經理、高級金融IT人員、私人銀行理財時、高級分析師……

事實上,不只是銀行,各行各業都面臨著新的衝擊與挑戰。

信息時代的更迭太快,如果跟不上,就會被拋棄。

我說過那些會賺錢的人都是站在風口上,抓住機會的人。

後臺總能收到各種各樣的留言問,風口在哪裡?機會在哪裡?

我認為,未來真正的風口將會是——人工智能(AI)。

李開復預言AI會在15年內取代40%—50%的崗位。

有的人擔心工作崗位被取代,會面臨失業,但反過來想想,舊的工作崗位被取代的同時恰恰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工作機會。

用李開復的話說:你應當避開人工智能能夠完成的工作、瞭解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情。同時你也應該把這看作是一個機會,可以讓你的工作更多樣化、不再那麼單調。

比如說創造類的工作:醫學研究員、人工智能科學家、獲獎劇本作家;

複雜性 / 戰略性工作:首席執行官、談判專家、併購專家;

靈敏性工作:口腔外科醫生、飛機機械師、脊椎按摩師;

人類感情化的工作:社工、特殊教師、婚姻顧問……

而容易被取代的反而是那些重複性的、有固定臺本的、不需與人進行大量面對面交流的工作,比如洗碗工、電話客服、銀行櫃員、分揀裝配工等。

這些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來實現。

世界在變,我們唯有跟著變化的腳步才能走得更遠。

而對抗風險的最好方法正如文章開頭所說:保持持續學習的能力。

找到自己的定位,持續不斷的對自己投入,提早對自己升級換代,才不會被淘汰。

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給迷茫焦慮的你解開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