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今天聊一聊杜康及其秫酒?

酒的發展脈絡不明,少康即杜康。有記載可查;然而少康所造的酒和大禹、太康時的甘酒,以及和更古時的酒有何區別。有何聯繫,往往交代不清。似乎杜康以前本沒有酒,杜康以後才有了酒,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五帝紀》說:“古有醴酪,禹時儀狄做酒【一說大禹之女命儀狄作酒而美,進之帝】,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按:醴為甘酒,就是後頭的清酒;酪為漿,就是渾酒,所以古時也把酒叫醪;它們應該是一直流傳下來的米酒。《詩•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指的就是米酒,因為直接與“獲稻”有關。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今天聊一聊杜康及其秫酒?

儀狄作酒而美,指的恐怕就是紅葡萄酒,因為被大禹下令禁止,我國曆史上曾中斷了這個品種的生產;漢、唐以後,從西域引進,才出現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等詩句。儀狄,古讀為俄狄,因為嫦娥本為尚儀。古為西王國,或大月氏國,位於常羊【娥】之山。儀狄,從讀音來看,它可能是奧地利,從歐洲人一直釀造葡萄酒這一點,以及大禹曾學於西王國,並將女兒嫁於俄狄來看,都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尋。

杜康所作的酒,史書上說就是秫酒,自然與上述的酒不同。秫,也寫作稷,就是高粱;秫米,就是高粱米了;秫秸,就是高粱秸。高粱酒,味道醇香,質地濃烈,飲上更易醉人;飲而過量,傷身、誤事、亡國的,歷史上比比皆是。太康嗜酒,迷於田獵,因而被后羿盜國;杜康造了更厲害的酒,寒浞飲而成癖,後來被夏的遺臣靡討敗,少康才得以復國;羲、和沉緬於酒,誤了觀測和報告日食,夏後派胤侯發兵征討;夏之末代皇帝桀癸,荒於酒色,使夏王朝最後覆滅。它們都發生在夏代,看來大禹的警告,有時抵擋不住秫酒的誘惑。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今天聊一聊杜康及其秫酒?

少康之所以造酒,除了所說的報仇、復國的目的以外,他的職業也是一個重要條件。少康生於他外祖父之國有仍氏,是黃帝家族的封地。少康開始為有仍氏牧正,就是管畜牧業的官員;22歲時,為了躲避寒浞的追捕,逃到有虞氏之國,當了庖正,就是管宮廷膳食的官員。有虞氏把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住在綸這個地方,應該說也是效法唐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的故事,也藉此考驗少康。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今天聊一聊杜康及其秫酒?

中國,世界文化的搖籃,也是酒的故鄉。在這塊土地上,詩與酒有時也有佳餚流傳;酒與權之間也時有失誤發生,就是平民百姓、凡夫俗子也會飲酒取樂。酒的千秋功罪,世代評說不已,而酒的產量卻與日俱增;至今,中國的佳釀仍然名揚四海。酒又對於中華民族的歷史興衰,有著什麼樣的含義;對於酒文化,我們應該給予什麼樣的評價和從中受到什麼樣的啟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