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三次王朝戰爭

主要就是為了助普魯士完成統一。 先後找到了一些藉口發動了對丹麥、意大利和法國的戰爭並最後取得了勝利完成了統一。

第一步是 1864年初挑起對丹麥的戰爭。把屬丹麥的石勒蘇益格 -荷爾施泰因兩公國(居民多數為德意志人)併入德國。

德國的三次王朝戰爭​普丹戰爭

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在 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 其它列強不會干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這兩個地方。在1864年 10月 30日所簽訂的《維也納條約》中規定丹麥放棄兩地。而於 1865年 8月 14日普、奧兩國達成 《加斯坦因專約》將石勒蘇益格劃歸普魯士統治, 荷爾斯泰因則歸屬奧地利。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荷爾斯泰因不但面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 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衝突, 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衝突的導火線。

第二步是 1866年挑起對奧地利的普奧戰爭。

1866年 7月 3日在薩多瓦戰役中, 普魯士獲得決定性的勝利。 根據1866年 8月的布拉格合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兼併了荷爾施泰因以及戰爭中站在奧方的幾個德意志 聯邦諸侯國,統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魯士領導下的北德意志聯邦。

德國的三次王朝戰爭​普奧戰爭

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 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 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 。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 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 最後,他在1866年 4月 8日,與意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 規定如果普魯士在 3個月內與奧開戰, 意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況下,才可與奧講和。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 《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 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業區西里西亞交換荷爾斯泰因,因此,俾斯麥以此藉口指責奧地利毀約。結果在 1866年 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並於同年 6月對奧宣戰。意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 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並於 1866年 7月 3日以 29.1萬軍力在薩多瓦與 23.8萬奧軍發生大戰,即薩多瓦會戰,最後奧軍戰敗。

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 而不是乘勝追擊, 因為他意識到消滅奧地利並不是其首要目標,最重要的是要統一德國。因此他在該年 8月 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係。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俾斯麥與李鴻章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

1870年 9月17日,在俾斯麥的挑動下,法國向德國宣戰。拿破崙三世吹噓說這只是一 次“到柏林的軍事散步” 。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魯士,而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堅決反對分裂的德意志民族。 1870年9月2日,德軍在色當戰役取得對法國的決定性勝利,俘虜了拿破崙三世。 至此統一南德的障礙已除,德國的民族戰爭的任務已經完成。俾斯麥派兵直入巴黎。 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宣告了德國的統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也同時出任德意志帝國的宰相。

德國的三次王朝戰爭​普法戰爭

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 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

普魯士很快便擊退了入侵的法軍,並向法國作出反攻,在阿爾薩斯會戰中, 普軍大敗法軍,拿破崙三世投降。 隨後普軍進軍至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以便獲得大量賠款。

最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中登基,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並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及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