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塞文化體育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為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新縣城搬遷20週年。中共阿克塞縣委組織部編輯出版《阿克塞N個一》,記述阿克塞縣1953年--2018年65年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軌跡中湧現出來的“1”,追述過去,承前啟後。這些“1”的創造是積澱、是奮鬥、是成長、是蛻變,回首65年,才驚奇的發現這N個“1”,需要今天的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擼起袖子加油幹。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阿克塞把弘揚傳承哈薩克優秀文化,發展民族體育事業作為提升阿克塞知名度,發展阿克塞旅遊經濟的重要引擎,現如今賽馬、叼羊、民族歌舞等哈薩克文化已成為了阿克塞的“響亮”名片。藉助於傳統的哈薩克優秀文化,阿克塞民族文化體育事業不斷推陳出新,2017年8月首屆絲綢之路蔚藍(阿克塞)熱氣球嘉年華活動中誕生了第一個全球最大哈薩克氈房熱氣球;自“阿克塞之鷹”2016絲路騎射國際大學生邀請賽開始,阿克塞成為了“阿克塞之鷹”騎射大賽的永久舉辦地;以及“最大的‘闊買昔’(平底鍋)”製作“最大的一份炕鍋肉”兩項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記錄的認證等“第一次”的創造,使阿克塞聲名遠揚,也使優秀哈薩克文化在現代社會得到了更好的傳承與弘揚。

第一批參加國家運動會的摔跤運動員

1959年10月,阿克塞縣牧民曲庫爾汗等同志參加了第一屆全運會中國式摔跤比賽,成為阿克塞縣參加全國運動會的第一批運動員。同時參加此次運動會的運動員還有蘇里坦、塞提漢、哈巴義。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第一屆體育運動會

1973年10月,阿克塞縣城舉辦了首屆體育運動會,全縣各單位、基層各公社均派代表隊參加,運動員共計200多人。運動會設籃球、排球、乒乓球、田徑、拔河、爬山、投彈、射擊等比賽項目。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均在海子草原進行,主要有賽馬、叼羊、姑娘追、摔跤、騎射等,此次運動會為自治縣成立以來規模最大、項目最多的一次。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第一個專業民族藝術團體

1974年12月,阿克塞縣正式成立了專業民族藝術團體——文工隊。他們自編節目,多次到草原上巡迴演出,極大地豐富了自治縣各族群眾的文化生活。反映哈薩克小學生熱愛集體的舞蹈《放學路上》,1980年在酒泉地區文藝會演時獲獎;選材於敦煌莫高窟壁畫的舞蹈《伎樂天》,1982年在酒泉地區文藝會演時獲獎。同時還創作了廣大哈薩克牧民喜聞樂見的、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冬布拉齊奏、冬布拉表演唱、民族歌曲等。如冬布拉表演唱《比一比》、《打虎上山》,都受到了群眾的好評。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70年代文工團下鄉演出

第一部民間歌曲選集

1982年至1983年,阿克塞縣組織人力挖掘、蒐集、整理了流傳在阿克塞地區的民歌,並於1983年9月彙集成書,書名《阿克塞哈薩克族民歌集》,16開本,漢哈兩種文字,曲詞配套。此為阿克塞縣第一部民間歌曲選集。

蒐集整理的哈薩克民歌一百四十首,共分《頌歌》、《懷念》、《戀歌》、《對歌》、《山歌》、《勞動歌及其它》6個部分。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對悲慘生活的訴說,有對故鄉山水的歌頌、讚美,有對巴依可汗的揭露、鞭撻,有哈薩克青年的情歌,有結婚儀式上的“婚禮曲”、“揭面紗”……。這些民歌在阿克塞哈薩克族人民群眾中長期而廣泛地流傳,深受大家的喜愛,部分民歌經篩選後收入《酒泉地區民歌卷》。本書由江布爾·特納瓦夭夫蒐集、整理、編輯,劉承勳翻譯。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第一次文物普查

1987年5月,阿克塞縣從文化局和文化館抽調3名工作人員,在甘肅省文化廳文物普查輔導員的指導下,第一次用近兩個月的時間深入草原和沙漠對牧民和鄉村幹部提供的30多條文物線索進行調查合瞭解,確定了多壩溝漢烽燧、梧桐溝漢烽燧、青石溝漢烽燧、多壩溝2號漢烽燧、烏乎圖故居址、紅崖子古動物化石點、洪溝古動物化石點、索爾蘇古墓葬等8處文物點。共填寫田野普查表32份,田野工作記錄24頁,照片和草圖53幅(張),採集標本68件,結束了自治縣無文物的歷史。

第一次發現漢烽燧

1987年5月的文物普查工作中,阿克塞縣發現文物點8處,其中,第一次發現了漢烽燧。多壩溝烽燧和漢塞是較為典型的古代軍事設施遺存,在多壩溝鄉境內多壩溝北7公里處,地處多壩溝東岸高山峰頂。烽燧由四層土坯、3層蒿草疊砌,土坯間有泥巴粘合劑,最下層地基周長58米,高2米,蒿草、石塊疊砌,上層地基6×6米,高1.5米,烽燧底4×4米,高2米,頂部3×3米,土坯、蒿草疊砌,呈覆鬥形。此漢烽燧在阿克塞系首次發現,對於研究漢代以來當地邊防情況或有意義。漢塞由敦煌陽關起,向西南行,經崔木圖、洞子灣、多壩溝,到達梧桐溝、青石溝的烽燧線。這些烽燧是漢代敦煌郡的前哨陣地,完善了敦煌西南部地區的防禦體系。

第一次在省民運會中增加哈薩克族傳統體育項目

1994年9月6日,甘肅省第三屆民族運動會在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舉行,全省14個地州市及西北民族學院、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和合作師專共16支代表隊500人參加了比賽。在此次運動會上,首次增加了哈薩克族傳統體育項目“叼羊”和“姑娘追”,這標誌著阿克塞縣哈薩克族傳統的體育項目走出了阿克塞,為哈薩克族民族體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和舞臺。

第一屆古物家珍展覽

2003年10月,阿克塞縣首屆古物家珍展覽在縣文化館舉辦。此次展覽展出各類古物家珍82件,其中文化館館藏文物42件,主要有哈薩克族祖傳家珍、特色生活用品、刺繡工藝品、古代錢幣、馬具及氈房模型等。展出文物獨具特色,集中展現了哈薩克民族文化、民族藝術和民族風情的濃郁特色和深厚積澱,深受各族群眾好評,當時共有2000餘人參觀了展覽。

第一次參加全省春節文藝演出

2004年,經過層層推薦、篩選,由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排練的舞蹈《瑪依拉》人選甘肅省2005年春節文藝晚會。這是自治縣民族歌舞團成立以來第一次參加全省春節文藝演出,也是該縣成立51年來反映哈薩克民族文化及精神風貌的文藝節目首次進入甘肅春節文藝晚會。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成立於2003年。舞蹈《瑪依拉》因創意新穎,編排精巧,榮獲甘肅省首屆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節等獎。該舞蹈全長3分9秒,表現了過上富裕生活的哈薩克族人民歌唱美滿生活、追求美好未來的願望。

第一屆賽馬會

2006年9月16日,阿克塞縣舉辦了新縣城首屆賽馬會。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賽馬會開幕式上摩托車隊、種畜展示隊、馬隊、駱駝隊,肅北代表隊和民族服飾展示隊一一亮相,整個入場式彩旗招展,場面宏大,會場內掌聲持續不斷。

賽馬會上先後表演了哈薩克傳統馬術“姑娘追”、“叼羊”、哈薩克民族歌舞、民族服飾展示,進行了5000米走馬速度賽、8000米混血馬耐力賽、3000米胡南拜格賽、8000米本土馬耐力賽等項目,讓現場觀眾享受了一場精彩的哈薩克民族文化盛宴。

賽馬是哈薩克人十分喜愛的一項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哈薩克族有這樣兩則諺語:“馬是人的翅膀”,“英雄靠駿馬,飛鳥憑翅膀”。由於哈薩克人常年從事遊牧生活,不論男女兒童,從五歲起就開始學習騎馬,長到十歲左右就成了騎手。不僅能在馬背上起立盤旋,還能在飛奔的馬背上俯身拾起地上的東西。每逢重大節日,哈薩克族都會舉行賽馬活動,期間穿插“賽駝”、“姑娘追”、“叼羊”、“哈薩克摔跤”等內容,為節日增添濃濃的喜慶氣氛,也將活動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

賽馬有賽走馬和賽奔馬兩種。賽走馬,是比馬的速度耐力、穩健美觀。一般用的是五歲以上的成年馬,騎手也是成年人。賽奔馬也多用五歲以上的馬,參加賽馬的騎手大多是十二三歲的男孩。賽馬往往在婚禮和重要的節日裡舉行,而且經常是最後的壓軸節目,也就是說,賽馬一結束,慶典也就最終收場。

第一個全縣電子圖書閱覽室

2008年3月19日,為滿足各族人民群眾多層次的文化知識需求,阿克塞建成了全縣首個電子圖書閱覽室。該工程總投資10萬餘元,建成了電子閱覽室及電腦、投影儀等配套設備。服務器可接收全國統一發布的農貿市場行情、農村種植技術、農業政策、城鎮務工技術、農村科普等15套節目。電子圖書閱覽室的建成,豐富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標誌著阿克塞縣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向電子信息載體邁進。

第一次承辦甘肅省民族運動會比賽項目

2010年7月28日,甘肅省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新建成的酒泉體育場開幕。運動會主會場設在酒泉市肅州區,馬上項目的比賽在阿克塞縣分會場舉行。這是阿克塞縣第一次承辦省民運會比賽項目。

本屆比賽有14個市州和西北民族大學、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甘肅民族師範學院等17個代表隊參賽,參賽的運動員、裁判員、教練員共900餘人,包括30多個少數民族。運動會共設7個競賽項目,10個表演項目。7個競賽項目分別為民族式摔跤、武術、押架、馬上項目、陀螺、板鞋競速、高腳競速,共分73個小項,將產生73枚金牌。

甘肅省民運會每五年舉辦一屆。自1985年以來,已先後在甘南、臨夏、張掖等地舉辦了六屆。與往屆相比,本屆運動會是項目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屆。

第一家哈薩克民族博物館

2011年8月20日,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哈薩克族民族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開館當天就吸引了大量哈薩克族群眾前來參觀。

阿克塞哈薩克族民族博物館建築面積4200多平方米,使用面積3200多平方米,總投資1200多萬元,目前,已完成投資1030萬元。博物館共分8個單元對哈薩克歷史文化進行了陳展。另外,設立了阿克塞縣野生動物標本展廳,作為科普教育陣地對外開放。

“亞洲第一鍋”

2013年9月15日至16日,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舉行首屆哈薩克族美食文化節,美食節專門製作的一口大鍋(“闊買昔”)亮相併烹製了一鍋50只羊羔的美食,供現場數千名市民和參會嘉賓集體品嚐。此鍋號稱“亞洲第一鍋”,這口大鍋外口直徑4.24米,內口直徑4.15米,內徑3.47米,鍋底直徑3.5米,重量2.5噸(不含鍋蓋),一次能烹製50只羊羔的美食。該鍋順利通過了“最大的‘闊買昔’(平底鍋)”和製作“最大的一份炕鍋肉”兩項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記錄認證。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第一屆哈薩克美食文化節

2013年9月16日上午,為提升哈薩克民族美食文化知名度,阿克塞縣舉辦了第一屆哈薩克族美食文化節。美食節上,阿克塞縣組織了規模最大的“闊買昔”(炕鍋肉)品嚐活動,並申報最大的平底鍋和規模最大的“闊買昔”(炕鍋肉)品嚐活動“大世界基尼斯”紀錄認證。與此同時,阿克塞縣還集中展示了具有哈薩克民族特色的肉製品、風味小吃、奶製品等,培育和打造哈薩克族美食品牌。

第一次落戶中國(阿克塞舉辦)的哈薩克式摔跤亞錦賽

第九屆哈薩克式摔跤亞洲錦標賽於2013年9月15日至17日在甘肅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舉辦。這是該項賽事首次移師中國舉辦。

哈薩克式摔跤是一種力量和技巧較量的傳統體育項目,歷史悠久,民族特色濃厚,深受哈薩克族人民的喜愛。本屆賽事由世界哈薩克式摔跤聯合會主辦,設6個級別,採取單敗淘汰制,裁判由各代表團隨團裁判擔任,裁判長由中方阿依達爾汗擔任,冠軍獎金為1500美元。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來自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伊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也門、約旦、伊拉克、蒙古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多人參賽。

第一次設立哈薩克族文學獎

2014年8月,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民族文學》雜誌社與阿克塞縣共同合作,在阿克塞創建了“民族文學阿克塞創作基地”,首次設立了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阿克塞”哈薩克族文學獎。

該獎項由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主辦,《民族文學》雜誌協辦,定位為具有權威性和影響性的中國少數民族國家級文學獎,是獎勵全國哈薩克族作家創作的各類文學作品,以及哈薩克文學創作、翻譯的專門獎項。每兩年舉辦一次,設置哈薩克文學獎1名,獎金12萬;創作獎4名,獎金3萬元,包括哈薩克文原創和哈薩克族作家用漢文創作的作品;翻譯獎2名,獎金3萬元;新銳獎,2名,獎勵對象為40歲以下、未曾獲過省級以上文學獎項者,獎金3萬元。

《民族文學》雜誌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辦的唯一全國性少數民族文學期刊,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精品薈萃的園地,是廣大少數民族作家的精神家園。此次合作,對於繁榮民族文化,推動哈薩克族文學發展,加強少數民族文學交流,宣傳阿克塞發展成果、展示阿克塞形象、提升阿克塞影響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8月3日,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阿克塞”哈薩克族文學獎啟動儀式在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舉行。

第一屆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阿克塞”

哈薩克族文學獎頒獎會

2015年1月31日,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首屆“阿克塞”哈薩克族文學獎頒獎會在京舉行。“阿克塞” 哈薩克族文學獎共設大獎、創作獎、翻譯家、新銳獎等4個獎項,首屆“阿克塞” 哈薩克族文學獎共有9位作家的作品獲獎。其中葉爾蘭·努爾得汗的詩集《幻想》獲得“阿克塞” 哈薩克族文學獎大獎,艾克拜爾·米吉提的短篇小說集《艾克拜爾·米吉提短篇小說精選》、朱瑪拜·比拉勒的中篇小說集《生存》、胡馬爾別克的中篇小說《無眠的長夜》和阿排泰·木哈拉甫的紀實文學《東遷的哈薩克》獲得“阿克塞” 哈薩克族文學獎創作獎,卡克西·海爾江翻譯的《透明的紅蘿蔔》、阿依努爾·毛吾力提翻譯的《唐加勒克詩歌集》獲得“阿克塞” 哈薩克族文學獎翻譯獎,艾多斯·阿曼泰的長篇小說《艾多斯·舒立凡》、哈志別克·艾達爾汗的組詩《音色陽光》獲得“阿克塞” 哈薩克族文學獎新銳獎。

“阿克塞”哈薩克族文學獎頒獎會既是對哈薩克族文學的一次大檢閱,也是在國家對文化高度重視、中國作協對少數民族文學大力支持的情況下,少數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具體體現。

第一屆環衛工人趣味運動會

2016年5月1日,阿克塞縣相關部門聯合舉辦了首屆環衛工人趣味運動會,吸引百餘名環衛職工參與到了活動中。

此次趣味運動會共設置了拔河、袋鼠跳、端乒乓球跑、接力跑、跳繩、踢毽子、定點投籃等6個比賽項目,讓平日裡埋頭清掃的環衛工人們一展“城市美容師”的精神風采。此次活動不僅滿足了環衛工人的文化體育需求,也為基層健身活動的開展做出了表率,為推動阿克塞縣體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第一屆“草原夢·漢字情”漢字聽寫大會

2016年10月25日,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感悟漢字的深厚底蘊,推廣普及和提高中學生的漢字書寫水平,喚醒大家對品味中國漢字、書寫中國漢字的熱情,阿克塞縣舉辦了首屆“草原夢·漢字情”漢字聽寫大賽。大賽考題均以《通用規範漢字表》中8105個規範漢字為基礎進行,來自阿克塞縣中學的10支代表隊的60名中學生參加了此次比賽。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第一屆“農行杯”民族服飾展演比賽

2016年4月27日,阿克塞縣舉辦了首屆”農行杯“民族服飾展演比賽活動。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在展演比賽中,來自各鄉鎮、社區、學校和文化部門13個代表隊的勞動者們盛裝上陣,老人、小孩和年輕姑娘、小夥子們著老人服裝、婚禮服裝、節慶服裝、小孩服裝等哈薩克傳統民族服飾,表演了哈薩克族婚禮揭面紗、撒喜糖以及牧區轉場搬遷和牧民新生活等場景,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和好評。此次展演不僅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享受,更是體現了全縣幹部群眾團結一致,共建和諧阿克塞的良好精神風貌。經過激烈角逐,阿克旗鄉黨委代表隊榮獲一等獎。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第一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6月,甘肅省政府公佈了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阿克塞縣申報的青崖子巖畫榜上有名,標誌著自治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實現了零的突破。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青崖子巖畫位於阿克塞縣紅柳灣鎮大壩圖村,分佈在長約100米、寬約20米的山溝中,刻有各種人物、動物圖形300多種,反映古時侯人們狩獵等內容。該巖畫文化內涵豐富,是研究該縣先民生產、生活活動和最早繪畫藝術的有力實物依據,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保護價值。青崖子巖畫被認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大提高了該縣文化遺產級別層次和知名度。至2018年,自治縣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

第一次“阿克塞之鷹”2016絲路

騎射國際大學生邀請賽

“阿克塞之鷹”2016絲路騎射國際大學生邀請賽於2016年8月10日至12日在阿克塞縣隆重舉辦。此次邀請賽有來自全國32所高校120餘名運動員在為期三天的活動中參加文射、舞射、特射及騎射比賽。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本次邀請賽不僅是阿克塞縣積極參與文博會的有力舉措,也是阿克塞縣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具體行動,更是阿克塞縣進一步弘揚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對加快阿克塞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起到極大地推動作用。

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阿克塞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第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