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再見!1968屆霍邱中學的同學們

《童年記憶碎片》

文|呂克明

-

不說再見!1968屆霍邱中學的同學們

(作者在霍邱幼兒園時候的照片)

霍邱縣城關第一小學

-

我們都把霍邱縣第一小學簡稱為“一校”。

一校離城西湖很近,中間只隔了個衛校醫院。學校是由廟堂改建的。廟堂原本有三個大殿,前殿、中殿和後殿,在前殿和中殿之間的天井院有兩棵古老的桂花樹,總有上百年的歷史。每逢秋季桂花開放,滿校園都洋溢著桂花的清香。大門是古老的帶門閘的大木門。當年的校園建築如果完好地保存到現在,一定是珍貴文物了。

前殿的東西兩側有兩個院子。我家住西院,東院住的是李崇敏老師一家。前殿的兩側也有房子。都緊挨著桂花樹的花壇。張樹宏家就住在那裡。

那時還沒有自來水,吃水要到圍牆外的一口水井去打。井很深,井水冬暖夏涼,甘甜可口。每到夏天我們家會把西瓜用水桶放到井裡,晚上撈回來吃,就是冰鎮西瓜了。

後殿的後面是一個大操場。學校在操場的旁邊給每個班級劃了一塊菜地。我們班種了茄子和辣椒。由於同學們管理得很好,茄子辣椒長得很旺,每天下午都能摘滿滿兩大籃子,然後賣了做班費。班費除了用以看電影等活動外還用作捐獻。我記得捐過一次修“紅領巾水庫”,可是水庫修好了卻並沒有叫“紅領巾水庫”。

那時候的人很單純又上進。學校的活動也很多,像歌詠會、故事會,乒乓球、足球等都有。教學也很豐富,我至今記得我們班搞過一次“錯別字醫院”,我還做了小主持人。

-

不說再見!1968屆霍邱中學的同學們

(中間:李忠)

我的三個好朋友

-

我有三個好朋友,李忠、孫山松和潘銀秀。李忠長得很壯,國字臉,一雙像關羽一樣的劍眉,我就叫他打虎將李忠。孫山松清瘦一點,比較愛學習,我們經常在一起做作業。他家有晶體管收音機,我常常去他家聽“小喇叭廣播”,我特別喜歡聽孫敬修爺爺的故事。他一家人都非常好客。幾乎把我和他家孩子一樣看待。因此去他家玩我無拘無束。潘銀秀的名字像女孩,長得也清秀,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校草”了。我給他起了外號叫“小潘安”。他非常老實,為人忠厚,因為我出身於書香人家,有家學的淵源,讀的課外書比較多一點,喜歡在他們面前海吹,他們也樂意聽。因此我們很合得來。後來潘銀秀改了名字叫“潘志武”,顯然是受了那個時代的影響。這兩天我看到了他們的照片,李忠的輪廓還是老樣子,我一眼就能認出來。而潘志武的照片我卻怎麼也看不出當年的“潘銀秀”了。當即脫口戲作打油詩一首:當年英俊小少年,如今富態一老漢。歲月弄人容顏改,矍鑠精神卻依然。

-

不說再見!1968屆霍邱中學的同學們

在二校的日子

-

到二校時我已經從兒童步入“青少年”了。我的語文老師吳寧生是非常好的老師,他似乎很欣賞我的語文“天賦”,會經常把我的作文拿到班級讀,記得有一次班級的作文牆報“新苗”貼的全是我一個人作文。這使我第一次知道了“專輯”這個詞彙,並極大地刺激了我的虛榮心,開始大膽地嘗試寫各種文體的作文,詩歌、散文、甚至相聲、快板等曲藝。至今還記得U-2型飛機被打下來時我寫過“肯尼迪嘴啃泥”的山東快書,還有歌頌萬噸水壓機、斷臂再植等當時科學成就的作品,有些還真在學校的演出中表演了。我也曾偷偷地整理了一本自己的“文集”。

這時候我的思想和情感都有了明顯的變化,不再像在一校時那麼純粹和無邪了。我開始偷偷地喜歡女生了。大約在5年級的時候,我便開始“暗戀”了一個女生,我們坐前後位。為了吸引她的注意,我會故意搞些惡作劇吸引她的注意。我還真就偷偷地“把她寫在日記裡”了。

暗戀其實是一種非常美好的一種感情,後來很多年我一直在想著她。可是不久以後我又因父母工作調動而離開了二校,離開了我的這位“初戀女友”。

-

不說再見!1968屆霍邱中學的同學們

-

童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那個時代雖然清貧一些,而人的情感是非常純淨而向上的。而當接下來我開始步入青年的時候,人生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絢麗多彩變成了“瓦灰色”。

說起來我父親也是一個老革命,可是因為家庭出身以及他個人的“性格缺陷”,便成了“運動油子”,每逢運動便“下放”一次。從六安市第一屆人民政府的文教科長,壽縣文教科長,霍邱中學教導主任……到我小學畢業時他已經“降”到了葉集中學的教導主任。在接下來那場風暴中,他成了“牛鬼蛇神”,也完全打亂了我原本的人生軌跡。我曾經被一位“造反派”學生打了耳光,這對我的心靈打擊是致命的。我覺得受到了奇恥大辱,從此性格便變得異常反叛,甚至有些冷漠了。

還記得有一天,不知為什麼我父親帶著我頂著烈日在公路上走,突然有一輛運生豬的卡車“滋——”的一聲停在了我們的身邊,從車上跳下了我在二校的老同學劉華安,他大聲地喊著我的名字,問詢著我的情況,眼中透露著同情、關切和愛莫能助的複雜神情。這段經歷像寓言一般銘刻在了我的心裡。這也是我最後一次對兒時同學情誼最美好的一次切膚的感受。後來我一直想去找他,兩千年以後我曾路過一次霍邱,特地下車去打聽了他,知道他在縣教委工作,但並沒有見到他本人。不知道他現在怎麼樣了。我真的很想念他。他也應當是上了霍邱中學啊,為什麼在這次同學聚會上沒見到他的信息呢?

我必須要說明的是,我父親對那個年代有著完全獨立的、與眾不同的理解,他告誡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懷疑我們的黨。我們個人人生的一切不幸主要都是由我們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性格尤其是品格,不能歸咎於時代。他對一段時間甚囂塵上的毀謗英雄、虛無歷史的現象深惡痛絕。他絕對不是愚忠而是相當的理性。這也使我對什麼是一個老黨員的初心有了些認識。2015年我以他為原型寫了一篇小說《陶栤》,他看了以後很滿意,這是他第一次對我寫作的肯定。父親於2017年清明期間溘然辭世,享年93歲。

-

2018年7月1日

-

不說再見!1968屆霍邱中學的同學們

左二就是劉華安

-

【編者注】作者工作生活在淮南,退休後去了深圳隨女兒一家生活安享晚年。作者常年撰寫大量的文章,其中包括從出生到老年的回憶文字,也不乏童年生活的記錄。謹以此文獻給一生的同學也獻給有著相同或者類似故事的那些善良的人們。

不說再見!1968屆霍邱中學的同學們

不說再見!1968屆霍邱中學的同學們

不說再見!1968屆霍邱中學的同學們

不說再見!1968屆霍邱中學的同學們

不說再見!1968屆霍邱中學的同學們

不說再見!1968屆霍邱中學的同學們

不說再見!1968屆霍邱中學的同學們

-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今日頭條“八公山視界”,歡迎交流!

(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