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1:袁紹的舉義比董卓的專權影響更惡劣

《三國演義》裡給我們的整體印象是,董卓專權之後,全天下的人都在舉兵反抗董卓。《後漢書》寫到這一段的時候,也說“關東州郡皆起兵以討董卓”。可真是這樣嗎?細看征討董卓義軍中的人,你會發現起兵的這些人,都聚集在兗州、豫州、冀州,而且還只是這三個州中的一部分人,不少人還是老相識。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1:袁紹的舉義比董卓的專權影響更惡劣

圖1、討伐董卓的諸侯們(《虎牢關》)

先看一下關東起兵的這些人以及他們的職位:渤海太守袁紹、河內太守王匡、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邈弟弟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曹操(身在陳留)、後將軍袁術(身在魯陽)。他們屯兵在四個河內、潁川、酸棗、魯陽四個地方,相互之間距離並不遠,看下面的地圖就一目瞭然。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1:袁紹的舉義比董卓的專權影響更惡劣

圖2、討伐董卓四路人馬集結地

先看舉起反抗董卓旗幟的人,所任官職所在地區,三位州牧刺史就不用說了,正好說明了舉兵最集中的地區兗州、豫州、冀州,其中只有河內、廣陵不在這三個州內。河內郡在司隸州,緊挨著兗州、豫州,而且有王匡在。廣陵郡在徐州,離這三個州也不遠,而且郡守張超是張邈的弟弟,更重要的是張超是在哥哥張邈的地盤上起兵的。

再看他們之間的關係,袁紹、張邈、曹操三個人是好哥們、甚至有可能是發小。三國志張邈傳中有如下的記載:“太祖、袁紹皆與邈友。”接下來這些諸侯們,和他們三個人都有聯繫,都可由他們三個衍生出去。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1:袁紹的舉義比董卓的專權影響更惡劣

圖3、不過是袁紹的朋友圈(《虎牢關》)

王匡、鮑信是和袁紹一起都在何進帳下同事過的,韓馥是袁家的門生故吏,袁術是袁紹的弟弟,袁遺和袁紹是叔伯兄弟,橋瑁是何進在袁紹建議下和董卓一起徵調進京威逼何太后的將領之一。剩下的,張超是張邈的弟弟,劉岱、孔伷都是世家大族出生,和在京城負有盛名的袁紹關係一定也很密切。從這個關係網看過去,你能發現,起兵的這些人關係網的中心點是袁紹,袁紹也順利成章的被推舉為盟主。雖然從職位上看,他並不是最高的,但從聲望和號召力上看,他在這時候確實是眾望所歸。

不論從地域上看,還是從“朋友圈”看,無論如何這都算不上一場全國性的反對董卓的事件,頂多看是一個地域性、集中在兗州、豫州的事件。而且當時東漢劉家的兩個重要人物,之前被漢靈帝任命為州牧的幽州牧劉虞、益州牧劉焉都沒有在舉義的隊伍中。

但史書也好,三國演義也好,為什麼要給我們一個錯覺,說關東的叛亂很嚴重,是舉天下人都在反抗董卓呢?三國演義要到明末的時候才成稿,自然談不上對董卓的好惡,為了更吸引眼球,有戲劇效果,將場面有意搞的大一些,是可以理解的。那寫後漢書的范曄呢?范曄之前有很多寫東漢歷史的史書,范曄的觀點一定程度上說名東漢士人對董卓的態度。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1:袁紹的舉義比董卓的專權影響更惡劣

圖4、董卓(《虎牢關》)

董卓以及董卓所代表的軍人專政,給東漢士人帶來的顛覆性衝擊我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之前,宦官專權也好、外戚掌權也罷,對士人還是能利用就利用,雖然也打壓部分出頭的士人,但總體而言還是按照士人建立好的規則行事的,還是依照朝廷法制規範在走的。可董卓專權後,所採取的軍人專政那一套,雖然表面上董卓也裝裝樣子,招募士人進入自己的班子,可完全忽視東漢政治運作的基本規律,一切全憑己意。更過分的是,董卓放縱自己的部下,燒殺搶掠,士人家族的利益受到了直接傷害與無視。

可董卓這麼壞,總得起來反抗吧。一個圍繞在袁紹周邊的小圈子,顯得有些有些太過於孤單了,總得有些聲勢,於是我們看到記載在史書上的就是這麼一個結果。但史書畢竟還是要尊重歷史事實,只要仔細研讀,總能發現真相的蛛絲馬跡。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1:袁紹的舉義比董卓的專權影響更惡劣

圖5、所謂的義軍(《虎牢關》)

不看董卓的專權,單看袁紹引領的這場討伐董卓的事件。相比之下,袁紹他們乾的事,對中央專權的東漢而言更為惡劣。地方強權討伐中央,在秦帝國建立之後一直到東漢,最出名的一次是西漢初年的七王之亂。七王之亂的結果大家應該知道,就是西漢開始採取各種辦法削弱分封王的權利。

再之後,秦漢郡縣制下,地方再難有實力去對抗中央。中央朝廷從此能夠牢牢的掌控住整個天下。東漢從第三任皇帝開始就沒有活過三十四歲,之後一直不是外戚就是宦官專權,中央朝廷無論多荒唐多無能,但地方只能安靜的任由中央朝廷處置。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1:袁紹的舉義比董卓的專權影響更惡劣

圖6、袁紹軍營(《虎牢關》)

可袁紹這次帶頭的討伐,開了一個頭,就是地方勢力可以起來對抗中央政權了。東漢也就是從袁紹所謂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開始,中央政權徹底喪失了對地方的實際控制權。東漢之前行之有效的上傳下達的通道,從這一刻開始逐漸關閉,不久之後徹底失靈。東漢的亂象也就從此開始。

當然有這樣亂象的前提是地方勢力有實力去對抗中央。我們開篇時所說的州牧制度,集軍政民大權於一身的州牧正好有了這樣的實力,尾大不掉,是自然而然的事。當然也不能全怪袁紹,東漢各種問題累積至此,該有的劫難總還是要有的。只不過是袁紹開了個頭罷了。

袁紹被推舉為盟主基本上是眾望所歸,沒有太多人有異議,畢竟袁家四世三公,而且袁紹自己也名冠京城。可還是有人有不同意見的,這個人就是濟北相鮑信。鮑信我們之前說過,就是董卓剛剛掌握朝局的時候,勸袁紹乘董卓立足未穩的時候,利用他剛從泰山招募回來的人馬乾掉董卓的那位。如果回頭看,鮑信提建議的時候,確實是非常好的一個時機,畢竟當時董卓只帶了三千人馬進京。

可袁紹沒有采納。也許正是當時袁紹的表現,讓鮑信看清了袁紹性格里軟弱的一面,所以鮑信並不支持袁紹當盟主。此時,鮑信推崇的這位是,當時手上只有臨時招募起來五千人馬,依附在張邈之下,在所有諸侯裡,實力最弱小的曹操。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1:袁紹的舉義比董卓的專權影響更惡劣

圖7、不起眼的曹操(《虎牢關》)

鮑信對曹操說:“現在謀略超群能夠扭轉大局的人,也許只有你曹操了。假如一個人沒有這樣的才能,就是現在強大,到最後也是要覆滅的。君殆天之所啟。”史書裡沒有記載鮑信這樣誇讚曹操的上下文,但可以看得出鮑信對曹操的賞識,從此之後,鮑信以及他弟弟成了曹操堅實的支持者。鮑信所說的那些現在勢力強大者,應該指的就是袁紹吧。

如我們所知,歷史也真如鮑信所言真是的發生了。真的要相信,還是有人能看得到未來的。只能看到未來的人不一定能等到他所於預測的未來,鮑信不久之後,就為了救曹操,而戰死沙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