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日軍在東南亞瘋狂屠華,海外炎黃子孫不甘壓迫奮起反抗

南洋華僑抗日小考

87年前的今天,日本關東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此拉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序幕。這一戰“地無分東西南北”,在遙遠的南洋和澳洲,面對如此窮兇極惡的日軍,裝備飛機大炮的歐美軍隊逃跑了,幾乎手無寸鐵的華人華僑,卻堅定地起來反抗。今天,讓我們以此文謹獻給在這場戰爭中於天南海北反抗法西斯主義的炎黃子孫。

抗日戰爭期間,通過捐款捐物、回國參戰等形式,華僑對國內的抗戰起到了重大作用。然而,近日在翻看日方在南洋,即南海周邊地區的“清剿”作戰資料時,卻發現華僑在這一地區的抗戰中,也起到了重大作用。炎黃子孫對日本法西斯的抗戰,遠不止在國境之內。

抗戰期間日軍在東南亞瘋狂屠華,海外炎黃子孫不甘壓迫奮起反抗

▲ 馬六甲華人抗日殉難義士紀念碑,標誌著南海周邊華僑華人在日佔時期的苦難,也標誌著他們的不屈

珍珠港事變之後,日軍立即南進,奪取馬來、印尼、菲律賓等南洋地區。這裡本來是中國海外物資補給線的重要一端。這裡的淪陷,給中國的抵抗增加了新的艱難。而在日軍佔領區,志得意滿的日軍肆無忌憚地開始殖民活動,並瘋狂鎮壓由此引發的反抗。一時,南海周邊一片腥風血雨。

這種反抗,以華僑尤甚。

由於深知華僑中的愛國抗日傾向,日軍在南海周邊地區的鎮壓對象,尤以華僑為最。以新加坡為例,日軍進入新加坡市區後,隨即開始以屠殺華人抗日分子為主要目的的“大驗證”行動,他們命令男性華人“聽候良民登記”。

在“驗證”中,幾乎每一個華人都受到了日寇的嚴厲審問,各界華人成功人士更是日軍迫害的重點對象。日本第二十五軍司令官山下奉文與參謀長鈴木宗作中將,主任參謀杉田大佐等人一起策劃了對新加坡華人的“肅清行動”,要求全島日軍在三天內肅清以下人員:

  • 第一,曾經在南洋華僑籌賑會中積極活動的人士;


  • 第二,曾經最慷慨地捐輸給籌賑會的富裕人士;


  • 第三,南洋華僑救國運動領袖陳嘉庚的追隨者;


  • 第四,海南人(在日本人眼中,海南人均屬抗日分子);


  • 第五,凡在中日戰爭以後來到馬來亞的中國出生華人(他們被認為或參加過抗戰,或厭惡日軍侵略及逃避日軍徵用而離開中國的人);


  • 第六,凡是紋身的男性(在日本人看來,紋身的男子都是會黨成員,有威脅);


  • 第七,凡是以義勇軍之身份,幫助英軍抵抗日軍者;


  • 第八,公務員以及可能親英之人士;


  • 第九,凡是擁有武器,並嘗試擾亂治安之人。

對海南華僑,日軍竟然下達了格殺令——即只要是海南籍的華僑,一律是屠殺對象。以出身地區為屠殺與否的分界,也算日本軍國主義者的一大發明瞭。

凡是被日軍“認定”的抗日華人,或被捆綁後推入海中淹死,或被活埋,或被毒死,或被集中槍殺,其狀慘不忍睹。許多華人甚至僅僅因為接受審問時有點緊張就被當作抗日分子殺死。

後來,日軍幾乎每攻佔一個地方,都要進行類似的“驗證”,致使檳城、怡保、吉隆坡、馬六甲等大中城市中成千上萬的華人蒙難。在日軍佔領馬來亞三年零八個月的日子裡,共有三十多萬馬來亞華人遇難。

日軍攻佔婆羅洲後,在坤甸、新釘、山口洋等地逮捕有名望的華僑及其家族成員一千餘人,不分男女老少,用卡車運往郊外,或以機關槍掃射,或以長刀亂砍,或以活埋等手段屠殺華僑平民。

南洋華社在戰爭初期所遭受到的各種規模的集體屠戮,竟不下二十九次。

抗戰期間日軍在東南亞瘋狂屠華,海外炎黃子孫不甘壓迫奮起反抗

▲ 在反抗日本侵略戰爭中,很多華僑以身殉難。圖為泰國僑領蟻光炎(左)與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合影,蟻光炎因支援祖國抗戰後被日軍殺害

此外,日軍在佔領期間發起了強迫馬來亞華人捐款的“獻金”運動,向馬來亞華人勒索達五千萬馬元(英國當時發行的馬來亞貨幣單位)。

日軍的殘暴行徑,並沒有換來服從。

日軍在太平洋戰役初期,於南洋各地可算戰績驕人,他們基本粉碎了盟國軍隊,攻佔了十倍於日本本土,擁有最富饒自然資源和一億五千多萬人口的大片土地,而己方的損失卻極其輕微。

這一戰績嚇壞了歐美各國,以至於澳洲守軍竟然做出了一旦日軍登陸,便放棄整個北部澳大利亞,退守布里斯班以南的作戰計劃。

面對如此窮兇極惡的日軍,裝備飛機大炮的歐美軍隊逃跑了,幾乎手無寸鐵的華人華僑,卻堅定地起來反抗。

在整個日軍佔領期間,南海周邊地區的華僑除了通過宣傳、結社等手段建立抗日團體,組織地下抗日活動外,更堅決地進行了武裝抵抗。南海地區華僑武裝抗日鬥爭有兩個比較活躍的區域,一個是新馬,另一個是菲律賓,很多領導人都和國內有密切的關係。

新加坡華僑在英軍對日作戰開始後便組織成立“華僑義勇軍”,拿起武器保衛新加坡。華僑義勇軍近三千人,手持英國當局倉促發下的舊槍開赴前線。在武吉知馬沿海海岸、裕廊前線、巴絲班讓沿海給予日寇重創。

2月13日,英國當局宣佈解散華僑義勇軍。此後,不少戰士轉入馬來亞山區,加入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繼續抗日。

馬來亞淪陷後,建立了以起義華僑為主體的“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發動群眾,在城鄉開展對敵鬥爭。在三年半的時間裡,馬來亞人民抗日軍隊伍主力為華僑,從一百六十五人發展到七千多人,有八個獨立支隊,活躍在整個馬來亞範圍內。

這支抗日軍,共與日寇作戰三百四十多次,其中有兩百多次主動出擊,粉碎敵人多次大規模圍剿,擊斃、打傷敵軍五千五百餘人。此外沙巴等地也有地區華僑組織的秘密抗日武裝,華僑郭益南率領的神山游擊隊、華僑鍾武賢組織的古達游擊隊等。

菲律賓群島的華僑武裝抗日隊伍數量居南洋各地之首,其中最著名的是菲共領導下的“華僑抗日遊擊支隊”(簡稱“華支”),又被稱為“48支隊”。這其中的“4”指新四軍,“8”指八路軍,這支部隊與共產黨的關係可見一斑。

該部隊初時只有五十二名隊員,在三年多的時間裡發展到六個大隊,轉戰於菲律賓十四個省和首府馬尼拉,經歷大小戰鬥二百六十餘次,殲敵兩千餘人。

其他地區,比如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華僑也奮起抵抗。西婆羅洲華僑的抗日隊伍於1942年底聯合成立了“西婆羅洲反日同盟會”,先後建立了兩個武裝鬥爭根據地,積極開展反法西斯宣傳,聯合當地民眾中的抗日誌士,破壞日軍交通供應,襲擊日軍部隊,受到各族人民的歡迎和支援。

在各方面頑強的抗擊之下,日本本以為可以作為戰略後院的南海,卻成了一鍋沸水,四面八方的烈火使其不得安寧。這些華僑抵抗力量大多一直堅持到盟軍登陸,日本投降。

而這些資料,似乎也很值得我們將其記錄下來,以作未來研究之儲備,這便是寫作此文的目的。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