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的民間崇拜

樟樹的民間崇拜

樟樹的民間崇拜

以農耕立國的中國古代社會一直非常重視草木文化,但在傳統文化視野中,樟樹卻很少獲得文人墨客的垂青。究其原因,樟樹作為南方的深山喬木,相比在北方常見的槐樹和松柏,其生長的地域長久以來不是政治和文化中心。

這種被冷淡的情形,直到唐宋以後,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漸南移,才有改觀。在人口越來越多的南方民間,樟樹幾乎隨處可見如影隨形,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聯繫越來越密切,它們開始肩負著村社神樹功能,民間以樟名地的習俗便是這種心理的一種折射。

樟樹的民間崇拜

樟樹的民間崇拜

樟樹一方面因其各種材用和藥用價值,參與著村野之人的經濟生活。另一方面,由於樟樹主根發達,對土壤要求不大,樹齡能夠達到成百上千年,成為參天大樹,其頑強的生命力,自然成為渴求生命無限延續的人類羨慕和崇拜的對象,繼而升格為南方村落的文化守護者。

如今皖南、蘇南、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古鎮、古村落裡遍地植樟且多有樹齡悠久的老樟,它們已經成為村莊的鎮村之寶,成為被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名文學家魯迅,幼時的學名樟壽,就是取樟樹長生久壽之意。

樟樹的民間崇拜

樟樹的民間崇拜

在江西婺源一帶,人們便奉樟樹為神樹,它們成為地方保護神或家族祖先的化身,祭樹避災或寄名樟樹是重要的民俗之一,祈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健康長壽。其中,最常見也最為人們重視的,就是認樟樹為樟樹老爺或者樟樹娘娘。

事先選擇一個初一、十五的吉祥日,將孩子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寫在紅紙上,藏在孩子的胸口衣服內,一大早由父母或長輩抱著孩子,在樹腳下襬上酒菜飯等供品,擺完供品之後,點燃兩根紅燭,宣讀寫在紅紙上的“認娘書”,拜認樟樹為娘,祈禱樟樹老孃對孩子多加關照,使孩子勿生百病、日夜成長等等,然後將紅紙或貼或掛在所要拜認的樟樹上。再燒黃表紙,再拜幾拜,撤回供品,儀式結束。

拜認樟樹娘娘以後,就如簽下生死契約,孩子對待樟樹就要像對待生身父母一樣,孩子生日或四時八節,都要用香燭祭拜。過去春節時,孩子也需要給樟樹娘拜年,為它貼上春聯掛上彩燈。這種禮節,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淡化而自行結束。

更有趣的是,在徽州民間,過去有大戶人家若生女嬰,也會在家中庭院栽樟樹一棵,女兒到待嫁年齡時,樟樹也長成。媒婆在院外只要看到此樹,便知該家有待嫁姑娘,便可來提親。女兒出嫁時,家人要將樹砍掉,做成兩個大箱子,並放入絲綢,作為嫁妝,取“兩廂廝守(兩箱絲綢)”之意。

樟樹的民間崇拜

樟樹的民間崇拜

如今樟樹已經成為風水樹,寓意著吉祥、長壽、辟邪,這也寬慰了它在文學史上的遺憾。走在婺源樟樹成蔭的鄉野間,穿越樹葉縫隙的千年陽光,繼續照耀溫暖著這片美麗的南方土地,庇佑一方平安。

樟樹的民間崇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