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娘道》沒火,但《娘道》的導演郭靖宇卻火了。

因為憤而不平,郭靖宇怒揭收視造假問題。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娘道》導演郭靖宇

他所揭露的收視造假問題,從2006年開始就一直存在。

只不過,圈內人對此諱莫如深。

加上民不舉官不究的行事邏輯,這些年政府也一直任由其野蠻發展。

不過,這一次,郭靖宇鬧出的動靜有點大,廣電總局點名要調查收視率問題。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廣電總局關於收視率問題的調查通知(圖片源自網絡)

看上去,行業要開始洗牌,這顆毒瘤能不能真的摘掉,要看國家的決心有多大了。

要搞明白收視率怎麼造假,先要搞明白收視率是如何統計的。

在我們國家,統計收視率是一項苦活。

而收視率統計機構,索福瑞一家獨大。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他們採用的方法也簡單到掉牙:按戶統計。

據悉,索福瑞在全國範圍內擁有5.79萬餘戶樣本家庭,分佈在全國各地,每個地區分佈的家庭數量少則一兩百,多則一千餘。

索福瑞就是通過對這5.79萬餘戶家庭的收視狀況進行調查,推算出一個影視劇具體收視率的。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索福瑞提供的視聽率數據(圖片源自網絡)

《財經》雜誌曾經指出,收視率作假的手法主要有三種,其中"干擾樣本"是唯一可能在用戶層面實現的。

其餘兩種"竊聽和截留數據"、"直接篡改數據",則是統計機構內部的數據處理問題。

因此,"干擾樣本戶"這中成本最低,最容易實現的就成為了收視率造假的主要手段。

2010年,索福瑞主動在北京召開發佈會,公佈了不法分子“干擾樣本戶”的方式方法。

其流程毫無科技含量:先僱人跟蹤到樣本家庭,然後竊聽到樣本家庭的私人信息,最後掏錢讓樣本家庭看購買收視率的作品,這就完成了一整個“汙染收視率”的鏈條。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索福瑞的收視率調研流程(圖片源自網絡,製圖:《財經》數媒)

由於索福瑞的樣本家庭數量極小,所以干擾收視率的操作非常簡單。

有數據顯示,2006年索福瑞在西安只有300戶樣本家庭,只要干擾到其中10戶,就能影響當地3%的收視率。

換而言之,需要一部戲在西安當地的收視率達到1%,那麼只要操縱三個樣本戶就可以了。

而按人頭“購買”收視率的具體價格也極其低廉,有數據顯示,40塊錢,就能買到一集電視劇的“有效收視”。

所以,還是以西安為例,120元,就能買到當地1%的收視率——這是一筆簡單、高效,粗暴,甚至毫無技術含量的買賣。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國內收視市場20多年的發展與變化(圖片源自網絡,製圖:《財經》數媒)

監管和立法上的空白,也讓犯罪成本極其低廉。

甚至讓這些遊走在道德和法律邊緣的“公司”沒有任何罪名可以確立。

2012年,杭州市就判處了一起“干擾收視率”的案件。

而其罪名和“收視率”沒有任何關係,是"侵犯商業秘密罪"。

這個罪,最多罰款20萬,對於汙染收視率的機構來說,簡直不值一提。

這種罪名上的模稜兩可,處罰上的九牛一毛,甚至是左右搖擺,讓干擾收視率的行為,屢禁不止。

同樣是在2012年,《大祠堂》在新疆衛視播出。期間有機構提出要與製片方合作。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曾在新疆衛視播出的《大祠堂》海報

而為了讓出品人王建鋒相信自己的實力,這家機構出手“汙染”了西寧和烏魯木齊兩個城市的收視,令王建鋒目瞪口呆。

隨後,王建鋒第一時間向索福瑞舉報,但不僅沒等來索福瑞的解釋,卻等到了《大祠堂》收視跌入谷底,公司被逼上絕路的困境之中。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大祠堂》的收視率問題曾被許多媒體揭露

2006年收視率已經開始出現造假的苗頭,彼時購買收視率,為2萬一集。

而到2016年《美人私房菜》引發震盪。

在這十年內,收視率造假儼然已經成為了業內公開的秘密,巨大的毒瘤。

在這一年,購買一集電視劇的收視率的價碼,已經漲到了50萬。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最近幾年爆出的索福瑞造假事件(圖片源自網絡,製圖:《財經》數媒)

2016年,浙江衛視播出了《美人私房菜》。

這部古裝偶像愛情劇,本身充滿話題,而且切中熱點。

但就是因為沒有購買收視率,導致電視劇的收視效果甚至不敵同臺同時段的廣告,而被迫撤檔。

該劇從衛視“轉戰”網絡之後,8天破4億點擊,這才將“收視率”問題,原原本本地擺放到了檯面之上。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美人私房菜》劇照

當然,網絡點擊量也有造假的問題。

整個大環境中,網劇點擊量注水率高達6成。

而一些所謂的“熱門”網劇,點擊量的注水率甚至有9成。

曾經在湖南臺熱播的《楚喬傳》上線之後,成為了“超級熱門”的網劇,點播量400億。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楚喬傳》海報

撰寫了《我的野蠻天使》劇本的王海林就曾在某節目中diss稱:

“《楚喬傳》400億點擊量這事兒確實讓人很震驚,我說地球上所有的哺乳類動物要是一隻看一遍,那差不多是400億點擊量。雖然違反廣告法,也違反計劃生育法,人口統計法,但這些廣告應該是非常有療效的,我就想,我也要拍一部網劇,名字就叫《點擊量800億!!!》”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曾在多個場合就國內影視圈怪象發言抨擊的汪海林(圖片源自網絡)

點擊量的造假問題讓優酷、愛奇藝、騰訊等視頻平臺傷透腦筋。

就在前不久,愛奇藝取消了前臺播放量數據,進而以用戶討論量、互動量、等等指標來標識內容熱度。

實際上,只要涉及到觀眾觀看數量這種數據,其造假的幕後動機與收視率造假如出一轍:為了廣告效益和真實用戶。

而購買播放版權的電視臺,則是通過廣告加成,來平衡收支並賺取收入。

而廣告商為了自己的廣告具有最大化的傳播作用,於是,就在投放廣告的時候,要求電視臺保障收視率。

而電視臺只能要求製片方去保證收視率。

這麼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廣告商找電視臺要收視率,電視臺找製片方要收視率。

製片方沒辦法,只有去買收視率。

收視率一旦提高,製片方敢於抬高版權價格,而電視臺也能去找廣告商抬高價格——於是,天價劇目出現,收視率成為了金錢利益邏輯中最關鍵的一環。

怎麼看都是一部“良心劇”的《天盛長歌》,也遭遇到了“收視率不合格”的尷尬局面。

因為劇組聲明“不買收視率”,而被電視臺減掉了14集,直接損失1個億。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天盛長歌》出品方關於不參與收視率造假的公告

而在2015年,郭靖宇的《大秧歌》在開播前也遭遇到了“收視敲詐”。

當時就有人和郭靖宇說,不買收視率,“進不了前十”。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電視臺和製作方在購買電視劇的合同中,往往還會附加一個“對賭”協議:達到收視率才會有支付合同全額,假若達不到約定收視率,則會按比例扣除一部分資金。

這種明顯是不恰當的操作,逼得製片方走上了“購買收視率”的歧途,也助長了收視率操控機構的氣焰。

——無論在哪一方,收視率可以算是“績效工資”。

所以,在這種畸形的市場體制和資本控制之下,購買收視率是主流,若有像是《美人私房菜》、《天盛長歌》以及《娘道》這種“刺頭”,不正當的競爭,可以說是“分分鐘教你做人”。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天盛長歌》的豆瓣評分接近8分,卻沒有博得好的收視率

粗看之下,好像收視率造假,對於觀眾來說,沒什麼具體的危害。

有錢人玩的資本遊戲,和小老百姓沒啥關係,大不了上網下載,最了不起就是棄劇不看。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造假出來的數據,這一筆賬最終都要算到所有人的頭上——無論他有沒有參與造假。就好像大躍進,就好像次貸危機,最終給假大空的無妄數據買單的,還是老百姓。

假收視最直接的壞處是劣幣驅逐良幣。

像是《天盛長歌》這種自帶流量和IP光環的大劇,不買收視率,還有播出的可能性。

而那些沒有流量明星,缺少話題度的作品,只要申明瞭不買收視率,可能量“上星”的機會都沒有。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網友關於《天盛長歌》收視率低靡的討論(圖片源自網絡)

還是《娘道》這部戲,2016年開拍,2017年完成後期,一直到2018年,都沒有“等到”播出。

究其原因,並不是什麼“檔期太滿”,而是郭靖宇“表現愚鈍”,沒有掏錢買收視率。

於是,這個產業就變成了這樣,只要有錢,隨便什麼樣的爛劇,都能買來不錯的收視率。

只要有了收視率,電視臺、廣告商和製片方都有錢賺。

再於是,事情就變成了電視臺、製片方、廣告商和收視率買賣公司的“四方會談”。

錢在他們的手中轉來轉去,電視劇本身,愈發不能入眼。

而越來越高的價碼必然使得製片方不堪重負。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關於收視率造假,知名影評人、中南影業CEO曾發微博痛斥過(圖片源自網絡)

還是《娘道》這個案例,收視率購買機構給郭靖宇開出的價格是90萬一集,不保第一第二名。

而衛視購買此劇的價格是130萬一集。

算下來,郭靖宇需要拿出70%的收益來購買收視率,才能保住一點點可憐的收益。

很顯然,這是不合理的操作。

原來收視率是這樣造假的,誰才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呢?

“光線”王長田也就收視率造假問題痛心疾首(圖片源自網絡)

可這就是行業內的“規則”。

長此以往的話,製片方入不敷出,拍攝只可能越來越粗糙,劇集的品質越來越差,觀眾也愈發不買賬,到最後,整個行業轟然倒塌。

所有人無劇可看。

最後買單的,受罪的,鬧心的,還是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

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收視率的汙染源——那些轉手、打包、出售收視率的公司。

其實,這些公司也只是皮包公司罷了。

他們只能在製片方面前作威作福作惡。他們只能控制賬面數字,真正的收視率,他們染指不得。

不信,讓他們去操縱下《新聞聯播》的收視率。

備註:

01-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02-《財經》雜誌 《收視率大面積造假,誰在幕後操控這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