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10年市值翻6倍,如今碾壓李寧,安踏是如何做到的?

隨著Nike,阿迪達斯等外圍運動品牌的衝擊,越來越多的國民體育開始走下坡路。

但是安踏卻是特殊的存在。

1994年安踏創立時,還是晉江一家不起眼的製鞋作坊。當地原來是貧困落後的小漁村,現在以“鞋都”知名:安踏、361、特步等上百個運動品牌都源出於此。

上市10年市值翻6倍,如今碾壓李寧,安踏是如何做到的?

1999年,安踏創始人丁世忠做了一個逆天的決定:花80萬元聘請乒乓球運動員孔令輝做安踏代言人,並且向央視支付了300萬元廣告費。也徹底改變了安踏的命運。

這對當時的安踏來說,無疑是將一年的總利潤都拿來做廣告。

隨著2000年,孔令輝獲得悉尼奧運會男單冠軍,那句低沉的“我選擇,我喜歡”的廣告語也讓安踏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

後來安踏的銷售額節節升高,從1億擴展到12.5億。

2007年,安踏繼李寧和特步之後,成為第3家在港股上市的國內體育用品公司。

如今的安踏卻成為國內體育用品的老大,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而在10年前,國內體育用品公司的老大哥還是李寧公司。

特別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李寧吊著威亞騰空點火的場景至今還定格在很多人的記憶中,李寧當年的銷售也達到創紀錄的67億元。

上市10年市值翻6倍,如今碾壓李寧,安踏是如何做到的?

2009年,李寧超越阿迪達斯,在中國的市場銷售僅次於耐克,接下來幾年的複合增長率超過30%。

但是隨著李寧決策層的失誤,使李寧在後來的發展中一蹶不振。

後面直接破罐破摔,不僅放棄了中國奧委會的冠名,連合作了20年的中國體操隊也扔了。

上市10年市值翻6倍,如今碾壓李寧,安踏是如何做到的?

2011年,李寧業績自2004年來出現首次下滑,淨利潤從11億元直線下跌到3.86億元,次年虧損達19.8億

也正是在2011年,安踏以76.2億元營收超越李寧的67.4億元,

安踏更是乘勝追擊,2014年,安踏奪走了被視作李寧腹地的中國體操隊,

在同年,安踏更是獲得NBA的合作權益,史無前例地獲得NBA標識使用權;

2017年,拿下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贊助資格。

安踏之所以取得這些成就與它這幾年的策略不無關係。

2009年9月,安踏收購了意大利品牌FILA在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相關的商標及在香港和澳門的零售業務,正式推開了轉型的大門。

上市10年市值翻6倍,如今碾壓李寧,安踏是如何做到的?

如今的安踏,隨著年銷量的增長,已經不滿足只在國內發展,在2017年度業績發佈會上,安踏提出2018年將正式開啟全球化的戰略。

這也意味著,接下來安踏將收購一批國際化品牌,在全世界範圍內和耐克、阿迪達斯正面廝殺。

但是安踏也要吸取李寧的教訓,先做好中國的安踏才能走向世界,不然盲目擴張,只會重蹈覆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