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的「法眼」有邊

專家的“法眼”有邊

隨著藝術品市場這些年不斷升溫,人們對鑑定專家的工作也越來越關注,喜愛收藏的人都希望將自己的藏品“收名定價”於專家的“法眼”之下。

社會之所以對專家有很高的認同度,當然是因為專家對藝術品有常人所不及的鑑別力,但也應看到,專家其實也有其自身的侷限性。

首先,所謂專家,是指某一領域的專門家,其所學並不能涵蓋所有藝術門類,超出所學領域,就不一定是專家。木器專家對銅器就不一定內行。

其次,專家多是研究某個特定時代藝術品的專家,超出他所熟悉的時代,也不一定能算專家。明清字畫專家,對宋元作品,就未必擅長。

還有,專家往往是某個檔位的藝術品的專家,對低檔位藝術品熟悉的專家對高檔位藝術品,就更有侷限性,熟悉民窯瓷器,對官窯瓷器(如明代官窯),就難有把握。

因此,專家之“專”,是在自己研究的領域,超出範圍,就算不得專家。認知事物的規律是:專,只能“窄”;博,勢必“淺”;什麼都精通的專家,是沒有的。

但有些專家,不僅參與擅長領域的藝術品鑑定,“超範圍”的鑑定他們也做。如果這種鑑定活動是私人之間的事,也就罷了,但有些專家往往在公眾場合或市場運作中,做“綜合性”鑑定工作,而且沒有聽說哪位專家對某件藝術品說自己“不懂”或“看不好”,照例都會拿出鑑定意見。

古代藝術品的鑑定,具有相當難度。現在除了銅器可通過金相結構分析判斷年代外,其他門類的鑑定,基本靠視覺、觸覺和嗅覺(如木器),與歷代傳統鑑定方法沒有太大區別。如瓷器,專家只能從器型、髮色、用料、款識、圖案、重量等方面進行判斷,幾乎沒有什麼現代化手段。因此經驗在鑑定中起著主導作用。

由於鑑定方法基本靠“原始”的經驗,只能定性分析,缺乏定量檢測,其“或然率”就必然存在。同時,社會在變化,僅憑過去的經驗,也有侷限性。有的“文博派”專家在鑑定民間藝術品時失誤,就因他們工作和研究中接觸的藝術品都是真品,對假貨缺乏“免疫力”,可以亂真的高級仿品讓他們“迷眼”,並不奇怪。

再有,目前專家隊伍沒有統一的資質認證標準,不少“專家”並沒有專門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背景和經歷,缺乏應有的文化理論素養,僅憑“圈內”的承認,即被冠以“專家”徽號,進入社會性很強的藝術品拍賣等行業從事鑑定工作。

應當說,從事藝術品鑑定的專家,多為道德高尚,學養深厚,眼力獨到的學者,但同時也不可否認,個別專家,在鑑定活動中,為利益驅動說違心話,為維護面子“指鹿為馬”的事情,也有發生。

總之,專家不是符號,是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帶有侷限性的具體人,因此聽專家鑑定意見時,應抱著既重視,又不盲從的態度。相應的,專家也應該實事求是地對待過手的每一件藝術品,敢於說實話,敢於說“不懂”。唯其如此,才能保證鑑定的信譽。

《古董圈》——黃新原

讀而思duersi

藝術品、古玩、珠寶本是美學範疇,是用來取悅自己,從而心生歡喜的。

假造氾濫使得取悅過程變得困難,一旦買到假貨,不但不能達到取悅自己的目標,還會因此而鬧心。

或許調整一下心態,則更容易豁達一些:

一、不斷提高自身的美學修養:

喚醒自己發現美的眼睛是需要不斷學習的,這就需要豐富自己的內涵,在廣博的認知基礎上,用心去感受,得感悟。這可能包括歷史、文學、美術、音樂、民俗……等知識。

二、重美學內涵,輕年代、輕價值:

眼光不是一個空洞的名詞,眼光好的人是有內涵基礎的,選擇自己喜歡的,符合自己審美的東西,比物件的年代、價值更重要。過分追求後者,就容易走進商家的“圈套”。比如,你把古玩當作投資,如果你還涉行未深,怎麼精得過古董商?年代老的,不一定美,又老又美的價能低嗎?近現代工藝品如果夠美,不見得未來沒有增值潛力。但關鍵是不要以投資為目的,自己喜歡最刀槍不入。增值我幸也,不增我也愛。

三、抱開雜念,遵從自己的內心:

不要為了炫耀,增值等目的去買一件自己並不喜歡的東西,也不必人云亦云趕時髦。有一種叫“視網膜效應”,你關注手串,你就好像看到大街上很多人都戴了手串,你關注玉,你就發現好多人在玩玉。喜歡一樣東西要去研究它,長時間研究,越研究越喜歡你就可以收藏這類東西,研究一段時間發現自己也不過是三分鐘熱度,那就放棄吧,騰出時間,趁早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玩而不究一場空。

如上心態,專家的話也就當一參考、學習,並需要花時間去論證,去偽存真,才是自己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