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質量」書寫新時代的「成都答卷」

用“高质量”书写新时代的“成都答卷”

成都發展改革

記錄解讀成都發展改革偉大進程

用“高质量”书写新时代的“成都答卷”

通威太陽能(成都)有限公司生產的高效電池片

用“高质量”书写新时代的“成都答卷”

孩子們在綠道上歡快奔跑

今年7月2日,賽諾菲落戶成都,設立了中西部運營與創新中心以及全球研發運營中心。這是世界500強醫藥企業首個在成都直接投資運營的醫藥創新研發中心和區域總部。此次,賽諾菲在蓉設立全球研發運營中心,可謂意義重大。

生物醫藥產業是極具創新活力的新興產業,也是成都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產業之一。

有專業人士分析,300名本地醫藥研發領域人才的招募計劃,將有力發掘並整合本土的研發潛力。同時,賽諾菲的全球研發實力,也將發揮“龍頭”效益,吸引生物醫藥產業上下游產業鏈加速聚集。

高質量“引進”賽諾菲只是成都聚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成都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形成產業結構優化、創新活力旺盛、區域佈局協調、城鄉發展融合、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發展新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走在中西部最前列,全面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用“高質量”書寫新時代的“成都答卷”。

探索高質量發展成都路徑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在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一條直徑4.2米、長140米的特製管道里,工程師們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和調試。懸浮高度10毫米、承重200公斤、測試時速最高可達400公里……這就是中國版“超級高鐵”。

最新的消息是,這條正在成都搭建的全球時速最快的真空高溫超導磁懸浮直道試驗線,今年底前將建成,並投入工程化測試。

中國版“超級高鐵”的突飛猛進,彰顯了成都軌道交通產業的發展實力,更折射出成都在高端製造業領域探索前沿、敢為人先的魄力。

高端製造業,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轉向的主支撐。轉變經濟工作組織方式,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66個主導產業明確、專業分工合理、差異發展鮮明的產業功能區正在成都各地加快建設。年底前,全市還將打造11個具有較強示範效應的高質量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從漢代的“列備五都”、唐代的“揚一益二”,到宋代的“天下名鎮之冠”,自古以來,成都便有著商貿重鎮的歷史印記。時至今日,以商貿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已成為成都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

擴大傳統優勢,帶動經濟轉型,成都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形成商貿、旅遊、文化、餐飲、康養5個千億級消費市場,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消費中心城市,以全球思維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生活城市”正成為成都最響亮的金字招牌和最靚麗的城市名片。

2013年,靠著“3萬元起步”的曾途沒有想到,一手創立的大數據公司數聯銘品,創業3年估值達到25億元,更在今年拿到了4.4億元的E輪融資。

創辦4年獲4輪融資,僅C輪系列融資高達4億元,醫聯創始人王仕銳又帶來了最新消息,作為互聯網醫療領域企業,醫聯目前已彙集了超過43萬名醫生。

兩家企業,有著鮮明的共性——成立時間短、幾何式增長,新經濟增長爆發力可見一斑。

“當前,新經濟正以不可逆轉之勢蓬勃興起,成為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引擎,是城市未來增長的新動能。”長期關注成都發展,財新數聯首席經濟學家陳沁直言,在新經濟發展中,成都大有可為。

在全國率先成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制定精準政策體系、構建多元應用場景、搭建共贏合作平臺……成都堅持把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為推動城市戰略轉型的重大抉擇,作為重塑城市競爭優勢的關鍵之舉。2017年,全市新增新經濟企業3.3萬戶,增長57.9%;新增科技型企業2萬家,新經濟總量指數居全國第4位。

回溯成都佈局高質量發展的點點滴滴,脈絡清晰——2017年以來,產業發展大會、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大會、新經濟發展大會、市委經濟工作會相繼召開,成都圍繞著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率先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而今年7月市委第十三屆三次全會召開,更是突出主題主線、系統集成,以《關於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決定》為統攬,細化明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路目標、方法路徑和政策舉措。“成都在西部地區一直處於領先發展地位,特別是近年來其地位和優勢日益突出。”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坦言,進入歷史機遇期,目前,對於成都而言,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向十分重要。

邁入新時代,搶抓機遇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成都決心更為堅定,行動更為有力。

築牢高質量發展動力支撐

全市有效高新技術企業逾2400家

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今年初,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共評選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6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0項。成都斬獲頗豐,我市主持和參與完成的27個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1人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全面加強改革創新,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成都創新創造”成果綻放,僅僅是成都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引擎的一個代表。截至今年8月,全市有效高新技術企業2472家,有效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50家,取得國家入庫登記編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2754家。此外,今年上半年,全市專利申請5788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3344件,同比增長63.2%;技術合同交易成交金額329.78億元,是上年同期的2.5倍,表明我市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系列亮眼數字的背後,是我市以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為龍頭,持續增強高質量科技供給能力的生動實踐。全面提升全球科技要素集聚能力,我市大力引進世界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來蓉建立研究中心、實驗室、技術轉移中心,爭取佈局建設更多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同時,全面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完善校院企地協同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建設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深化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複製推廣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經驗,鼓勵軍民兩用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到2020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2萬億元,技術市場交易額超過600億元。

從古南方絲綢之路起點,到“一帶一路”重要節點,開放一直是成都不變的城市氣質。佈局“48+14+30”的國際航空客貨運戰略大通道,加快打造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5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依託成都國際鐵路港建設“蓉歐+”戰略示範區,全面增強自貿試驗區、天府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功能,不斷提升中德、中法、中意等國別合作園區共建層次,建設高能級戰略開放平臺;推動國際貿易和投資優化升級,大力實施跨國企業總部提升計劃,建立國際中小企業綜合服務平臺,加快培育跨境電商、市場採購、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6月2日,成都市對外開放大會舉行,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推動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一系列重磅開放新政向全球釋放開放機遇。

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市深化人力資源協同。強化精準引進,建立完善精準科學、規範有序、競爭擇優的人才評價機制,繪製全球高層次人才分佈圖、本地人才結構需求分佈圖和人才流動動態示意圖,加快引進更多主導產業、龍頭企業所需的專業人才和團隊。同時,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團隊引進能力,柔性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專家等科技領軍人才(團隊),到2020年引進和培育100個頂尖創新創業團隊。

釋放高質量發展城市溫度

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不斷增強市民幸福感、獲得感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讓成都經濟發展質量更高。而高質量經濟發展,也正改變著越來越多成都人的生活。這也是成都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城市的核心是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高質量發展最終的落腳點是給予市民高品質生活。

公園城市作為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的新模式,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要求的堅定貫徹,也是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系統回應。

擺臂邁步,跑鞋左起右落,和路面摩擦出小小的“嘎”聲,劉文莊已經是有著4年跑齡的“跑跑族”。自從在錦城湖公園開始“人生第一跑”後,劉文莊跑過了浣花溪、青龍湖、白鷺灣、鳳凰山、龍泉山、三環路……可以說,他用腳步丈量了城市每一片綠色。

同樣的詩情畫意,在鄉間也徐徐展開。邛崍市高埂鎮,不少牆下栽植花木、點綴異石,兩側房屋古色古香,黃牆黛瓦、燈籠高掛;接天蓮葉的荷塘、生態自然的綠道、川西風情濃郁的林盤,讓人充滿無限遐想……3000餘畝荷塘溼地,“遠村”林盤的改造完成,形成了“田園歸家”“鏡水禪影”“竹韻淺流”的生態旅遊節點,不僅豐富了鄉村的業態,更為鄉村平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增加了高埂的詩意色彩。

不論是在鄉間,還是在城市裡,更多孩子都可以享受到優質的教育。幼有所育、學有優教,成都深入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優教成都”,到2020年率先在中西部實現教育現代化:推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持續增強學位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建立健全小學生課後服務制度,綜合施策解決“擇校熱”“大班額”等突出問題,到2020年建成中小學、幼兒園500餘所,增加學位約28萬個,全市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

同時,還要實現體有所健、病有良醫,加快建設“健康成都”,到2020年,基本形成均衡協調、一體高效的15分鐘健康服務圈,居民人均期望壽命81歲以上,建成全國健康城市示範市;加快推進醫療衛生、公共衛生、基層衛生三大服務體系建設,全市三級醫院達到70家以上,80%的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達到三級標準,90%的縣級疾控機構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標準,2890個村衛生室實現標準化建設。

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成都將進一步優化商品住房供應,切實解決剛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未來3年新建商品住房66萬套;積極探索“留改建”模式,深入推進多元化補償方式,多渠道籌集安置房源,2020年前完成3.1萬戶棚改和900個老舊院落改造。

打造高品質生活,還要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成都將創新繪製養老“關愛地圖”,通過“互聯網+養老”模式,推動養老服務線上線下相融合,瞭解成都老人分佈情況、身體狀況、經濟來源及養老服務需求,以及全市各類養老機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點位的佈局情況和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將有效解決養老服務精準化難題。

勞有所得、學有優教、住有宜居、老有所養……城市有變化、市民有感受、社會有認同。成都正走出一條高質量經濟發展之路,讓每個市民都成為受益者,也讓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