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笨的努力,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你磨刀了嗎?

最笨的努力,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作家劉瑜說:“每當我一天什麼也沒幹的時候,我就開始焦慮。每當我兩天什麼都沒幹的時候,我就開始煩躁。每當我三天什麼都沒幹的時候,我就開始抓狂。不行啊,不行了,我三天什麼都沒幹啊,我寢食難安……”

什麼都沒幹會焦慮,那麼終日忙碌的人呢?

終日忙忙碌碌的人恐怕已經養成一種習慣:絕不讓任何一分鐘死有餘辜。在堵車的時候學外語,在上廁所的時候看書,在任意兩件事的銜接點見縫插針,用來回郵件、回短信……也許你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勤奮。

但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休息時間越來越短,情緒越來越焦躁,對於付出得來的回報越來越不滿意。

你的工作沒有變化,可感覺上它卻越來越多,你越來越慌張,你想這是為什麼?答案就是: “沒有效率的勤奮,就是懶惰。”

磨還是不磨,這是一個問題。

最笨的努力,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很多學生都有過這樣的疑惑:“我每天不是上課就是自習室,為什麼考試成績還是沒有那個每天下課就去玩的室友好呢?”

很多家庭主婦在一天結束後都會感慨:“明明一刻沒閒,怎麼一天下來屋子依舊這麼亂,賬單還是沒有整理?”

作家蒂姆·費瑞斯曾在他的書中指出了忙碌和效率的重要區別:那些整天忙忙碌碌的人,可能是以犧牲有效性為代價而維持忙碌狀態的。

沒有效率的人通常會這樣做事:在缺乏計劃的無序狀態下開始新的一天;在幹正事前打開抖音瀏覽半個小時;很容易因為收到郵件、微信而分心……

就是這些不易察覺的小習慣,使我們的時間效率遞減。

以上那些苦惱的學生與主婦們,有沒有“在自習室裡刷微博看朋友圈”或是 “看了幾集電視劇”呢?

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磨刀,不誤砍柴

最笨的努力,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那麼,如何高效利用時間,提高效率呢?

第一,制定一天的工作計劃。督促自己按照重要和緊急的程度去完成清單,儘量不要脫離計劃。

第二,在最有精力的時候做最重要的事。尋找一天中的額外時間,將有效時間和有效精力結合起來。這是用更少的時間達到更好的效果的高效原則之一。

第三,遠離容易令你分心的事。總是“做不完”,也許是因為我們並沒有真心實意地“想做完”。如果想真正達成目的,處理棘手問題時就不要回復不太緊急的郵件,熬夜工作時不要隨手打開抖音看一看……“強行專注力”,是大多數高效率人士所擁有的能力。

第四,勞逸結合。自律者更自由,很多人都覺得運動是浪費時間,但是,堅持運動的人都有很強的自律能力,用運動鍛鍊自律性,人的管理能力、精神狀態和承壓能力都能得到顯著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