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文化 + 休閒旅遊,新的發展模式


禪文化 + 休閒旅遊,新的發展模式


關於禪文化與旅遊:

禪,是梵文‘禪那’的簡稱,意譯為"思維修", 即運用思維活動的修持。禪門中有一段典故,後人稱為 “拈花微笑” 或 “拈花宗旨”,它集中概括了禪宗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的宗旨;加上後來的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十六字構成了禪宗的要義。

自公元五世紀傳入中國以來,禪宗以其本源要義及老莊思想學為依託,藉助大乘經典如來藏佛性理論,強調主體精神的自覺,形成獨特的思想體系,逐步發展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派別,也是中國佛教的主流。時至今日,禪宗仍延綿發展,並且“禪”的內涵不斷延展,超越宗教範疇,演化為一種社會潮流,受眾越來越廣泛,成為一種廣泛存在於生活各領域的哲學文化。

一、禪與旅遊的天然關聯性

禪文化 + 休閒旅遊,新的發展模式

旅遊的表象,多表現在觀光、遊覽、拍照、休閒等具體活動。而深入的研究,可發現旅遊與禪修有著近乎天然的密切聯繫,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旅遊是禪理傳播、交流的重要途徑,禪理亦是古代旅遊活動的重要目的和動力。禪理傳入中國本身就是達摩東渡旅行的結果,後眾多印度和西域高僧來華釋遊、傳經送典,推動禪宗在中國的傳播,同時帶動中國僧侶西行求經的遊訪。許多得道的禪師都能從自然景觀中感悟真諦,所以走遍高山大川、訪遍高僧大德,悠遊山水、品味自然、切除佛理成為禪宗提倡的參學旅遊方式。可以說,禪理天然需要旅遊,旅遊天然需要禪理。

第二,禪理佛法中蘊含著豐富的旅遊資源,旅遊則促進這一資源價值的實現,將其轉化為現實的旅遊產品。佛教禪宗為旅遊提供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雙重優秀的旅遊資源,旅遊則進一步促進禪理的傳播與交流。

第三,禪修與旅遊還有著深層次的內在聯繫。旅遊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厭倦與逃避,他們想暫時離開和逃脫日常的世俗世界,到外面去尋求一種異域的、屬於自己的心靈體驗。此時,旅遊的主旨已成為一種精神追求,人們外出旅遊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休閒度假和玩耍,而具有某種神聖的含義——使人從一種精神狀態轉變到了另一種精神狀態,經歷一種全新的精神生活,提升境界。

二、旅遊的進化伴隨對“禪文化”的回溯

旅遊活動從古代的遊歷,經大眾旅遊時代,現在又向以休閒和度假為代表的深度體驗進化。這種體驗已不僅僅指向傳統的“視聽嗅味觸”層面,更多地指向於內心與精神的深層面。

“禪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亦離不開自身的不斷髮展。按參悟對象及影響領域的不同,可劃分為三種“禪境”—— 第一種是指向於禪宗的“寺院禪”,禪境的核心底蘊是“肅靜”;第二種是指向於自然的“自然禪”,禪境的核心底蘊是“悠靜”;第三種是指向於社會的“生活禪”,禪境的核心底蘊是“趣境”。

(一)寺院禪——肅境

寺院是禪宗的本源地,禪境也是寺院的最基本氛圍底蘊。禪境在寺院中無處不在,與寺院作為敬神祭拜之地相契合,寺院禪反映禪宗的神聖,突出莊嚴肅穆的意境。禪境無須刻意為之,佛的祭拜、佛香繚繞、佛鐘暮鳴、佛殿建築等等,自然流露,相互烘托,營造出具有強大震撼與感染力的寺院禪體驗!

(二)自然禪——悠境

禪宗有崇尚自然、喜愛山水的靈性,禪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恬靜中所得與自然的妙語。“自然禪”原本有之,經過文學藝術化的加工,得以發揚,形成了我國古代自成一脈的文化現象。如“以禪入詩”,提升了山水田園詩的意境,造就了“詩佛”王維的成就。山水禪詩、禪畫把抽象的自然空靈禪理意象化、形象化,發展成為中華文化中的藝術奇葩,這些對今日旅遊的開發,提供了創意的文化源泉。

(三)生活禪——趣境

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原本,禪並非佛教所有,生活中禪理俯拾皆是;而禪在佛教中發展為完善的哲學體系,再度延伸到生活中,是“禪”文化的發展進化。

生活禪強調“在生活中實現禪悅,在禪悅中落實生活”,突出禪理的“生活化”與“化生活”兩個方面的結合。相對寺院禪的肅穆和自然禪的空靈,生活禪則偏重於情趣化。生活中悟禪,絕非通過嚴肅的聆聽或者單一的說教。體味禪意,更多地是通過日常的體驗,在情趣化的活動中,自發地禪思,感受禪趣和禪理。

三、關於“禪意主題”休閒的開發模式

三種禪境文化與休閒旅遊的重點相關領域融合,形成養生、商務、酒店、餐飲、度假、遊樂和居所等流行的休閒七大特色產品。依託“禪意三境”,整合禪與休閒的相關領域,根據從離城的距離進行模式探討,劃分“禪意主題”休閒旅遊開發的三大類開發模式:

(一)都市禪園——休閒與商務主題型

“都市禪園”隱逸于都市之中,借地緣與龐大客源的優勢,充分對接時下都市對“禪休閒”的推崇與嚮往,以“禪意客棧”、“禪隱會所”與“都市禪齋”為三大方向,打造都市中“近在咫尺”而又“大隱於市”的禪意休閒與商務體驗地。

1.禪意客棧

以佛禪文化為主題,遵循禪宗意境並結合中國傳統審美,建設獨具魅力的精品客棧,讓遊客在喧囂的都市文明中,拾得禪意靜謐。禪意客棧以佛教高僧、向佛人士、高端商務為重點客源群體。

2.禪隱會所

禪隱會所是在喧鬧的都市中,營造出的愜意雅緻的禪意淨土。會所以禪意養生休閒與商務會議為兩大不同功能,如養生休閒更多指向於女性群體,商務會議凸顯禪意的氛圍,突出會議的私密性與高端性。

3.都市禪齋禪隱會所

以禪齋素食為品牌特色,營造主題鮮明、氛圍濃厚的禪意就餐環境。禪齋強調素食養生,突出健康理念,並且融合禪意氛圍體驗,成為都市中最具魅力的主題餐廳。

(二)城郊禪居——養老與第二居所型

“城郊禪居”位於城市與鄉野交界處的“第三空間”,既享有城市的便捷與舒適,又能感受到鄉村田園的自然生態。“禪居”的開發,立足其區位特性,以“禪”為文化底蘊,以主題社區為主要形態,建設成為受市場所推崇的休閒與養老的“禪意棲居”。

“禪居”以“為都市浮躁的心找一個歸宿”為主題,以“第二居所”及“養老”為兩大功能,把“禪”的理念融入到現代中式建築與建園的手法之中,創新“都市禪居生活模式”,將傳統文明融入居住文化,並發展成為一種主流生活模式。

(三)山林禪隱——觀光休閒與養生度假型

此類休閒目的地,遠離城市,位於山林水澤之間,突出展現“寺院禪”與“自然禪”的悠遠意境,是體驗純粹與生態的最佳禪意休閒旅遊目的地。“山林禪隱”承接宗教的神聖,延續禪境的肅穆與悠遠,提供香客遊人在祭拜之後舒展身心的場所,以休閒禪苑和禪修聖地為兩大發展模式,主打禪意休閒與養心、養生度假。

1.休閒禪苑

“休閒禪苑”以禪藝文化為底蘊,挖掘禪武、禪樂、禪茶等文化內涵,以現代設計理念為指導,創新發揚禪文化,提供大眾在“拜禪”之後的“親禪”休閒,延長佛禪旅遊的產品鏈條,豐富其業態,推動旅遊進化。

以少林寺為例。少林寺引入了“大少林寺”的概念,設置休閒區,以傳統文化為底蘊,利用現代技術與表現手法,將“禪”、“武術”、“生態”等展現給遊客,提升禪武表演的社會影響力,將“少林”推向全球。

2.禪修聖地

禪修本身即為精神的養生,禪修與現代的養生有本源的交融。“禪修聖地”秉承“人間佛教”的理念,將佛帶到人的生活中。禪修聖地的建設,重點設計獨具魅力和參與體驗性的活動,如隨喜禪、禪訓班、一日禪、雙日禪等,通過修禪、抄經、禪茶等一系列的體驗活動,讓佛法與大眾結緣,增強遊客的體驗性。

禪修的打造,禪意氛圍的營造是基礎,以“禪修”為核心,挖掘禪理佛法、佛禪醫術與禪武技法,融合禪學與現代養生理念,實現“養心”、“養身”與“養體”的完美融合。

四、以禪化境的打造手法

在不同模式的休閒旅遊開發整體環境中,“禪意”的表現形式多樣。通過具有禪文化特色的建築風格、園林庭院、景觀小品、餐飲休閒、文化遊賞、名稱意象等諸多層面,相互烘托,營造出極具體驗價值的旅遊目的地。

(一)建築——“禪屋”

修建主題建築,承載旅遊功能,同時反映禪文化韻味。

禪意建築的建設理念,摒棄反映傳統森嚴等級的對稱式建築與一味追求豪華的鋪張奢侈,轉向為展現簡單、純粹的風格,體現出與自然的和諧。在建築形態上,與自然地勢融為一體,人工的痕跡融於自然的地形當中;在建築材料上,至簡純粹,可以選用山石、木材、茅草等原生自然材料為主,突出自然古樸,弱化人工修飾與人工技巧。

(二)園林——“禪院”

以“禪意園林”提升傳統旅遊的庭院空間,建築內部和建築之間強化禪境的設計,可充分吸收我國傳統禪意園林及日本“枯山水”園林藝術,構建別具一格的禪式園林。

從禪宗的觀點看,世間萬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若般。"這就為園林這種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藝術提供了審美體驗的無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與大自然的根本界限。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構築了文人園林中以小見大、咫尺山林的園林空間。

(三)環境——“禪景”

以“自然禪”為理念,構建禪意山水景觀,弱化人工化痕跡、杜絕粉飾化裝飾,以後現代景觀設計手法,融禪學理念入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從生動具體的形象畫面裡自然流露出禪意思想,創造詩情畫意與禪理融為一體的藝術境界。

(四)景觀小品——“禪品”

禪品是禪境的構成單元,以佛法禪理為內涵,用現代園林和雕塑手法,突出體驗性與互動性,構築不同禪主題的景觀節點。禪品以意見長,做到“一品一意境”,能讓遊客駐足沉思、有所思有所悟,方為好的“禪品”。

(五)餐飲——“禪宴”、“禪茶”

禪宴、禪茶,是佛教旅遊從傳統觀光祭拜到當前修身體驗進化的重要元素。禪宴、禪茶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可挖掘的文化資源豐富,故其開發不求寬泛而重深度,做到精緻與特色,方為最佳。

“禪茶一味”是禪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禪與茶自古便如影隨形,幾乎寺必備茶,僧必飲茶。禪宗把茶從使用價值推至精神文化宗教哲學的高度,通過飲茶,把禪宗的哲學思想與茶的精神文化內涵結合起來。在茶中貫穿了“理”,賦予“道”,蘊含了禪機。“吃茶去”、“一杯茶”、“竹庵點茶”、“神通飲茶”等典故流傳甚廣。中國作為茶的故鄉,盛產各種名茶,禪茶將是佛教旅遊的重要文化內容和旅遊產品,包括禪茶的茶藝表演、品茶參禪、禪茶SPA等。

(六)音樂——“禪樂”

佛教音樂始自三國,源於印度“五明”之“聲明”,由梵唄發展而來,通俗講就是僧侶唸經的聲音。

禪樂佛音是引導遊客深度體驗禪文化的重要方式,包括:寺院內日常的經聲佛樂;開闢專門場所,進行經過藝術加工的禪樂表演;在自然環境中引入聲景藝術,通過音響系統播放禪文化主題的環境音樂,結合自然景觀和景觀小品的氛圍渲染,營造更濃郁的文化情境。

(七)遊線——“禪行”

“禪行”在遊線中的借鑑,突出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以“禪”為主題打造遊線;其二是以“禪意”組織管理遊線。

“禪主題”遊線方面:在旅遊節點之間通過小品設計和概念營造、活動組織的手法,以禪為主題,串聯遊覽線路。如以“禪喻”為線索,將禪行的“八喻”,即“登山喻”、“種樹喻”、“流水喻”、“推車喻”、“尋物喻”、“螢火喻”、“月光喻”、“划船喻”演繹為遊線,並以最終達到“光明之頂”、“光明之塔”等概念作為遊線安排的高潮。

以“禪意”組織管理遊線方面:感悟佛法禪意,要求莊嚴的氛圍和神聖的儀式過程。

(八)導遊詞——“禪詞”

導遊講解中多體現禪機妙語,並將禪寺、禪理的歷史、典故、文化等作為重點進行表達。禪詞將直接面向宗教遊客,禪詞的內容和表達對禪行體驗具有重要影響。這就要求禪詞的編撰要精益求精,禪寺導遊具有一定的佛法禪理修養。

(九)服務——“禪飾”

景區內的服務人員的服飾體現禪主題,服務人員不要求披禪衣在身,但應該在服飾上與禪寺的氛圍相符,整體上突出衣服的素雅、穿著的莊重。

(十)商品——“禪物”

開發系列的禪文化旅遊商品和紀念品,紀念品在傾注禪文化內涵和信仰象徵的同時,也應該追求品質和質量,突出禪寺的佛教宗理和禪理的獨特性,做到“一寺一禪物”。

(十一)名稱——“禪名”

除延續、重現各景點歷史上的名稱外,對新建的景點和設施進行具有禪意的命名。

禪文化 + 休閒旅遊,新的發展模式

禪文化 + 休閒旅遊,新的發展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