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未來世界的正確姿勢什麼樣?美國資深分析師告訴你

瑪麗·米克是摩根士丹利的資深分析師,她預測了納斯達克的下跌,創造了“市夢率”這樣的概念。從2012年開始,每年5月底她都會發佈一個超過100頁PPT的互聯網趨勢報告,全世界都在聆聽她的聲音,提到最多的詞就是“Re-imaging”,每年的報告都有數十個案例,這4年下來有200多個案例。借用瑪麗·米克這個互聯網分析大牛的話,“Re-imaging”就是我們要對這個世界重新想象。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把“Re-imaging”總結成以下四點。來看看吧。


(摘自薊門金融論壇演講:《區塊鏈:互聯網變革的暴風眼與認知重啟的加速器》)

想象未來世界的正確姿勢什麼樣?美國資深分析師告訴你

一、重構

谷歌花10億美元買了一家公司“WAZE”,是做地圖的。為什麼要花10億美元買地圖公司呢?谷歌發現自家地圖的生產方式是落後的工業時代的,谷歌的地理信息生產就是基於測繪學,難道錯了嗎?錯了!

地圖的生產方式變了,谷歌用街景車拍攝衛星遙感掃描的辦法,有三大弊病:第一,成本高昂;第二,數據永遠是舊的;第三,不能做室內導航。不能做精細導航,WAZE不用測繪學原理,而用旅遊達人,千百萬出去旅遊的人,都是剪刀手照相。

生產方式的變革已經不僅是地圖製作,而且製造業、教育行業、醫療環保、金融保險通通發生了變化。

不管什麼行業都有一個特徵,傳統方式都是先什麼後什麼,比如先生產後消費。先什麼後什麼就導致大量的傳統思維定式,比方社會公平問題、財富分配問題。

按照傳統的金融學經濟學理念,一次分配靠工資來調整,二次分配靠稅收來調整,三次分配靠慈善來調整。一、二、三前面還有一個生產為先。但是今天的慈善理念發生了變化,不是先成為富翁再去捐款,而是同時在做。生產方式已經變成了

邊生產邊消費,邊生產邊創富邊慈善,邊玩邊健康。所以我經常跟年輕人講,不要學我們,是先拿命換錢,再花錢保命。所以,孩子們一定要“邊賺錢邊賺爽”,這是未來的商業要求。

二、資源盈餘

今天世界有太多的資源處於盈餘狀態,所以富足和稀缺都是假象。經濟學的假設是資源稀缺,每個人都是自律的,通過無形的手可以達成社會最優——帕累託效率。但是今天看來通通經不起推敲,資源既不富足也不稀缺,而是資源的擺放狀態我們不知道。

超市裡面那麼多面包過期了,都扔掉了,你知道、我知道、生產廠家知道、物流公司知道,我們知道都不管用,因為沒有Blockchain,沒有連接。沒有連接就使得這個社會存在太多的信息閉塞和馬後炮。很多誤會、誤解、無知和衝突都是因為delay導致的,商學院60年前就在講啤酒悖論,賣啤酒因為信息傳遞的delay,從市場信號的傳導到生產廠商,再回到市場信號要半年之久,黃花菜都涼了,所以併發的、及時的信息在今天非常珍貴,挖掘深度還遠遠不夠。

我跟滴滴出行的高層交流過,跟他們說一定不要認為自己是一個出行公司,而是大數據公司,要改變物流。打車只是第一步,只是開始,打車裡面有太多好玩的事情。比如說紀鵬老師做專車司機,他完全可以把時間約出去,他從法大開到家裡比方開一個小時,順風搭一個人,可以有選擇,不是順便什麼人都搭的,可以給他聊金融常識,多出5塊錢可以聽這個,多出6塊錢可以聽那個,多好玩。我們社會資源的流動還沒有達到。如果這樣流動之後掏錢都不好意思,不需要掏錢,點贊互換即可,打車打完之後,原來劉老師好這口,連接上了。未來社會不是交易社會,是“勾搭”社會。

三、社會激勵

Go pro是美國一家軟件公司,做了一個APP叫“家庭能源報告”。相當於告訴你,你家耗費多少度電,是什麼樣的能源消費結構。這款APP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驚人,能為全美國節省5億美元的電能。它怎麼做到的?靠APP背後的互聯網玩法。

這個家庭能源報告分析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連接,出了排行榜,你每天都能看到在你這棟樓100戶人家排第幾。在小區100戶人家排第幾,在海淀區100萬戶人家排第幾,在中國、世界乃至整個宇宙都能精確地分分鐘告訴你排第幾。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第一,人是需要談資的,它創造了很多談資,我們見面之後,你看我又超過你了。第二,會把社會壓力轉變為改變行為的動力。

微信當年出來的時候,網絡推廣靠打飛機,這個遊戲沒有什麼了不起,它有榜單就好玩了。太多的積累就是連接之後產生了一種社會網絡效應,群集效應,從傳導變成了改變大家認知和行為的一種內驅動力。互聯網思想就是認知和行為的相互塑造,認知並不是先天塑造的,行為也不是先天給定的。

認知如果是先天塑造,那就是所謂萬能的神給我們一段經文,我們一個字都不能錯。行為也不可能是先天塑造,行為先天塑造就是做廣播體操,整齊劃一,標準動作。先天行為也不可能相互塑造,認知和行為就是在流動連接的過程中相互塑造,這才是互聯網的玩法。

四、範式轉移

範式轉移是托馬斯·庫恩1964年的一本書《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到的概念。舉個例子,馬鐙和馬,馬鐙是屬於入口之爭,就像今天的央視微博和微信客戶端,這個叫入口之爭,儘管非常重要,但是不夠。如果僅僅把它理解成一個入口之爭,互聯網僅僅就是個工具,是個錘子,入口之爭可以讓人騎馬騎得更順利,戰爭更慘烈,人可以騎上馬跑得更快。但是

範式轉移是馬的馴化,馬的馴化為什麼是範式轉移呢?套用庫恩的概念,範式轉移往往指的是基本假設的轉變,我們對馬的基本假設是它過去就是一種野生動物,馴化之後變成了人的夥伴。所以馬的馴化之所以是範式轉移就是因為它改變了人和馬的關係,改變了人與馬這個物種的基本假設,範式轉移就這麼偉大。

想象未來世界的正確姿勢什麼樣?美國資深分析師告訴你

在範式轉移的背景下,過去5年間出現了太多預測未來的文本。說這是工業4.0,說這是金融革命,是第四次神經學革命,是其中的一個版本,這個人叫弗洛裡迪,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院的教授。今年他的這本書剛出版,叫《第四次革命》。他把前幾次革命叫人的科學革命、進化達爾文的革命、弗洛伊德的人的自我革命,這是第四次。這第四次非常重大,重大在哪裡呢?借用他的概念叫“High-Pro-History”——超歷史。那超歷史觀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就處於超歷史的起點。

首先解釋什麼叫歷史,他用了一個標誌叫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術。但是你不要狹義地理解為計算機、手機、網絡,包括過去的米板、甲骨都是ICT技術,用於人類之間溝通和通信的手段都叫ICT。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都叫ICT,這個歷史有5000年。如果按照人類從進入農業社會來算,有1萬年,我們多算一點兒,2萬年夠了,2萬年前叫prehistory,沒有ICT。也許扔石頭計數算進來的話,最多算20萬年,夠了。再往前算就很勉強了。ICT不再是一個工具,已經變成了一種要素,已經嵌入到我們的生命中。意念傳遞、虛擬現實已經大大地改變了我們的認知界面,改變了我們的感官印象。

你再回來看看歷史怎麼寫的?歷史寫在羊皮卷、甲骨上了嗎?寫在書卷上了嗎?當然,歷史不是寫在你的張嘴閉嘴之間,在每一次交易之間首先寫在Blockchain中,然後我們再來解釋這個Blockchain是什麼。

想象未來世界的正確姿勢什麼樣?美國資深分析師告訴你

範式轉移的幾個關鍵詞:

(1):具身性智能。我們理解一下機器人技術是怎麼變化的。人工智能這個概念到今年60週年,為什麼人工智能機器人這個概念提出來60年都沒有玩得怎麼好,到現在又非常看好,因為過去50年思路都是錯的。過去認知是什麼,是想設計一個萬能的大腦,造一個偉大的、萬能的大腦,然後分析它的機理、邏輯、算法。過去半個世紀通通失敗。今天為什麼成功,並且我還覺得非常看好了呢?就是前面這個詞:

具身性認知

“Body”從來沒有進入過哲學的視野,這是哲學的前兩次轉變,第一次轉變是本體論到認識論,認識論到方法論的轉變;第二次轉變是認識論向現象學的轉變。兩次轉變統統跟身體沒有任何關係。所以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德國、美國的思想家提出這樣一個命題,讓身體計入哲學。經過漫長的六七十年的哲學準備訓練,1978年美國出現一個學科,叫認知科學,關於身體的研究佔到首位。什麼是研究身體,不是身體的解剖學結構,而是認識身體和外界的交互。表演的幾款機器人裡,每一個機器人一開始就沒有給它設定行為模式,沒有給它設定這個該往哪裡走,沒有設定碰到什麼怎麼辦,所以設計者統統不知道。但是需要教給它if then,讓它學會在跟環境的交互中建立起對外界的認知和感知。

所以第一款機器人就是行走機器人,剛開始走得很笨,因為它們幾個機器人都想當老大,最後妥協了,有個帶頭大哥帶著它們走,這個帶頭大哥誰定義的,這就叫交互湧現出來一種模式。第二款,用強者的話說,它們不知道自己長什麼樣,也不知道自己用來幹什麼的,但是在嘗試行走,就進化出一種非常邪惡的行走方式。第三種特別像今天的互聯網,也像超能陸戰隊裡的mini機器人,成千上萬個機器人,每一個機器人都像螞蟻,但是成千上萬地連接起來,可以變成埃菲爾鐵塔,可以變成舊金山大橋,它就是後面說的,像麵粉一樣多的機器人倒在這裡,成千上萬聚合在一起。

當聚合之後,產生的群體智慧就像螞蟻和蜂群一樣,出現一種前所未有的模式,這個模式能提前設計嗎?不能!能提前預測嗎?不能!能提前辨認嗎?不能!能提前制定規則嗎?不能!怎麼辦,只能邊什麼邊什麼。

(2):意念控制。如果將來這個意念控制不再需要電線,不再需要連線,而是需要通過無線傳輸。什麼叫共識,我們如何達成共識,如果沒有共識的話,我們還能不能合作?在傳統的經濟學裡一直糾結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達成共識才能合作,所以多次重複博弈。我們沒有共識,但是還要合作,在分佈式結構裡面,我們的底線是這個地球不要爆炸,但是這個底線又不能design,只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沒有共識還要合作。我認為迄今為止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範式轉移(3):脫體實驗(OBD)。最近十年,哲學家喜歡搞脫體實驗,有人把它翻譯得更加驚悚,叫“靈魂出竅”。一個人在VR沉浸一段時間之後會找不到自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我,他是不是我,這種實驗就是在模特和你之間,在同一個部位產生認知連接,就是你的肉感和模特的影像產生了錯位,就是搭錯線路,然後強化這個記憶。強化的後果就是在模特上動刀子你會疼,所以大家知道認知是一件多麼撲朔迷離的事情。

認識是以自我為本位的,相當於把我們自己摁在這裡,認識就是I和me的主體機構。認知不同,它承認連接,主體不在了,主體是什麼不知道,主體可能是一個化身,可能是帶著敷衍的虛幻。在這種情況下,請問你的感受是什麼,體驗是什麼,10年前就在做這樣的實驗。我們基於過去的知識概念營造的知識框架已經搖搖欲墜,過去的認知結構不是說錯,而是不夠,過去的知識已經不足以應對這些現象。

想象未來世界的正確姿勢什麼樣?美國資深分析師告訴你

文章摘自“金融強國之路第二輯”之《中國金融新秩序》,主編劉紀鵬,副主編武長海。東方出版社出版。

想象未來世界的正確姿勢什麼樣?美國資深分析師告訴你

“金融強國之路第一輯“之《中國金融改革和創新模式激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