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我每天清晨六時起牀,過著平淡的生活

昨天,得知田家炳老先生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嘆息中國又少了一位教育慈善家。今年似乎是一個不平之年,2018年3月14日,我們剛剛送走了這個時代最受尊敬、知名度最高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一個時代向你告別,總是默默無聲,猝不及防。而今天,我們又要含淚送別這位為教育事業做出畢生貢獻的慈善家——田家炳先生。

130 所中學、80 餘所大學、40 多所小學,都受過他的捐贈,不是捐錢最多,但是把自己總資產的 80%都用於慈善事業的,在中國只有一個人,他就是田家炳。

24 年前,田家炳成立“田家炳基金會”,迄今為止,他已累計捐資 10 億多港元用於中國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益事業,其中教育所佔的比例高達 90%。

曾經有媒體採訪時,問到田老,為何如此鍾情教育事業?田老答道:“我 16 歲時父親就去世,作為家裡唯一的兒子,我剛剛讀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輟學,接手父親的磚瓦窯生意。小時候沒讀多少書,是我此生最大的遺憾。後來在印尼生活了 20 多年,也走過歐洲一些國家,發現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們的素質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發達。

正是有了這些經歷,我能深深地體會到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和創業,對國家的發達興旺有多重要。13 億人口是中國的一個大“包袱”,怎麼把這個“包袱 ”變成財富?我認為就是辦好教育!”

提到教育,田老還特別強調,要辦好教育,首先是要辦好基礎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特別是山區的窮孩子,更希望他們能接受到基礎的教育。也只有辦好基礎教育,北大、清華才能有好的生源。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行業關注度的逐漸升高,教育這個話題似乎成了熱點所在。前一段時間,“高考狀元出爐,寒門難出貴子”成了一時的熱點話題,不少人認為當農村家庭還因為生存壓力,迫使父母不得不將年幼的孩子留在家裡時,城市家庭已經在討論哪個雙語學校的教育資源比較豐富,上哪個輔導班能夠為考上名校加分了。當農村孩子還不知道什麼是奧數,什麼是潛能英語,什麼是美聲唱法,什麼是一對一教學時,教輔已成為城市孩子的學習日常。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有了對比之後,卻更多的是滿心的辛酸與無奈。

對於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孩子來說,教育資源的匱乏是命運給他們的第一道坎,而這道坎如果僅靠他們自己,就會變成難以逾越的鴻溝。剛才我們提到過,田老一生捐贈過130 所中學、80 餘所大學、40 多所小學。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或許會感嘆他背後巨大的財富,會震驚他的慷慨大方,僅此而已。但對那些受過他資助的學生,或許會因為他這些善意的舉動而因此改變整個人生的方向軌跡。為教育行業儘自己的綿薄之力,也是我們v信公眾號:我愛教師(ijiaoshi999)一直以來從不間斷,並且為之奮鬥的使命!

我們常說條條道路通羅馬。

但我們不能否認,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羅馬,有些人一輩子也沒去過羅馬,更有些人在竭盡全力趕往羅馬,卻在中途丟了性命。

而作為一名成年人,我們更應該清楚的認識到社會從來沒有公平可言,更沒有所謂資源的平均分配。

不平與抱怨改變不了現實的差距。但如果不盡最大努力去縮短自己和羅馬的距離,那一輩子只好待在遠離羅馬的缺憾裡,活得艱難又委屈,辛酸又不易。

或許這也是田老不惜耗費自己大半身家也要為中國建設一所又一所學校的原因所在了。因為唯有教育,才能改變我們自身的命運。唯有教育,我們才有了縮短自己和羅馬距離的籌碼。而保持終身學習的意識,也正是我們v信公眾號:我愛教師(ijiaoshi999)一直以來在不斷踐行的教育理念。

田老說,他這輩子最敬佩的人是被稱為香港第一代銀行家、企業家的莊世平先生,敬佩他不是因為他的成功經歷,而是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國家,自己卻兩袖清風的精神。“一老功勳邦國重,萬人追仰惠澤深”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偶像的力量。

如今的我們,正處於一個充滿焦慮、迷茫的快餐時代,生活中的一點點不如意就能讓我們瞬間原地爆炸,進而抱怨教育制度的不公,忿恨現實的差距,但仔細想想,所有不平的一切,追根究底不過是對自己無能為力的憤怒,因為真正的強者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境地都能學會順勢而為、向陽而生。

也許,這就是教育的意義。教育,有時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不禍及子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