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病時家長最容易犯的7個錯,一不小心就會讓寶寶病得更嚴重

常說“孩子生病像打仗,醫院掛號如春運,排隊輸液像流水線”,孩子一旦生了病,愛子心切的家長身心倍受煎熬。都說病急亂投醫,今天一起來糾糾錯,看看大家平常的“經驗之談”都踏入了哪些想當然的誤區。

誤區一

1

咳嗽容易咳出肺炎,要儘快鎮咳!

分析

咳嗽是人體生理性保護機制,是自行清除呼吸道黏液的唯一辦法。嬰幼兒的呼吸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咳嗽反射能力較差,痰液不容易排出,如果給予強力止咳,會導致痰液滯留在呼吸道,將加重病情甚至可引發其他併發症。

呼吸系統任何部位的炎症都可能會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咳嗽只是肺炎的部分症狀,而並非引起肺炎的原因。

寶寶生病時家長最容易犯的7個錯,一不小心就會讓寶寶病得更嚴重

正確做法

輕微的咳嗽,並不主張給小寶寶鎮咳,要先多觀察。

誤區二

2

提前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預防感冒

分析

除疫苗之外,各種預防性用藥都是無稽之談。普通感冒90%以上是病毒感染導致的,為自限性疾病,病程大約1周左右。

抗生素可殺滅細菌或抑制細菌生長,但對病毒無效。大家平時說的“消炎藥”很可能就是“抗生素”。以如下規律命名藥物名的抗生素佔九成以上:XX黴素、XX西林、頭孢XX、X硝唑、XX培南、氟X酸、XX沙星、磺胺XX,等。查一下你家的藥箱,千萬別把它們當成萬能藥自行服用!

抗病毒藥物有很強的毒性,目前抗病毒藥物還不能做到隻影響人體細胞內的病毒而對人體細胞無明顯損害。除非是嚴重的病毒感染,普通的病毒感染通常並不需要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常見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完全可不用藥物治療而痊癒,即使針對某些症狀做些適當護理用藥,也只是為了讓人體感覺更加舒適些而已.

寶寶生病時家長最容易犯的7個錯,一不小心就會讓寶寶病得更嚴重

正確做法

不需要使用藥物的時候請不要擅自使用藥物,另外,能用單一藥物的時候請不要輕易選擇複合製劑!如果出現感冒症狀,對症護理同時,也只是針對某一症狀用藥。

誤區三

3

發熱要立刻吃退燒藥

分析

發熱其實只是疾病的一種症狀,是很多疾病初期的一種防禦性反應,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之一。

某種意義上來說,發熱並不見得是件壞事,發熱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微生物對人體的侵襲,促進人體恢復健康,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有研究表明,當出現略高於正常人體的體溫時(不高於38.5℃),人體可能表現出更好的抗感染機能。

當然,發熱會使人體處於高代謝、高耗氧、胃腸道功能減弱的狀態,尤其是持久的高熱,也會損害人體的健康,使得各個組織器官功能失常,最終導致人體防禦疾病的能力下降,甚至激發其他疾病的風險。

迄今為止並無權威證據顯示退熱藥物可有效縮短髮熱的病程和預防熱性驚厥的發生。其實,我們所有的對症護理都是為了讓人體感到舒適,讓疾病能夠向著好的方向轉歸。

寶寶生病時家長最容易犯的7個錯,一不小心就會讓寶寶病得更嚴重

正確做法

通常腋溫38.5℃以上則給予退熱藥物,當然,這也並非絕對,還要參考孩子當時的一般表現。

●如果孩子的精神好、能吃、能喝、能玩,即使腋溫38.5℃以上也還是可以考慮繼續觀察,暫時不使用退熱藥物;

●如果孩子的精神不好,飲食不好,即使腋溫38.5℃以下也可以考慮使用退熱藥物;

●如果是在發熱的寒戰期測得數值略有不到38.5℃,但那往往意味著體溫可能繼續迅速升高,而藥物從服用到起效大約需要半小時左右,所以,你可以根據孩子當時的表現和你以往護理的經驗,考慮是否提前使用退熱藥物。

●此外,發熱的時候,如果體溫超過41攝氏度就需要考慮是否是中暑脫水等產熱散熱失調所引起的體溫上升,這個時候藥物降溫並沒有效果,必須使用水浴等物理降溫方法,快速降低體溫,並且儘快送往醫院以免危及生命。

世界衛生組織和兒科醫生們推薦使用的嬰幼兒退熱藥物主要有兩種: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參考說明書根據孩子的體重來計算劑量,不要自行聯合用藥,也不要輕易選擇複合製劑。

即使藥物選擇正確,劑量使用恰當,要達到理想的退熱效果,

必須讓孩子攝入足夠的液體,補充水分是發熱護理的頭等大事,不然退熱藥就不能發揮良好退熱的作用。

誤區四

4

腹瀉容易虛脫,立即使用止瀉藥!

分析

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嬰幼兒最常見的是食物不耐受(就是大家常說對某種食物敏感或過敏)和感染(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以前兩種多見,尤其是病毒感染),因抗生素使用引起的腹瀉也需要引起注意。

原則上講,止瀉藥一般只適用於嚴重的非感染性腹瀉,如果是感染性腹瀉立即止洩,病原微生物和毒素滯留於體內,對病情好轉並不利,尤其是小嬰兒更可能加重病情。

寶寶生病時家長最容易犯的7個錯,一不小心就會讓寶寶病得更嚴重

正確做法

腹瀉的治療重在預防和治療脫水,須避免不當用藥。強調儘早口服補液,強調繼續餵養,強調脫水徵的識別,強調補鋅治療,提倡母乳餵養,推薦用新的低滲ORS配方。

誤區五

5

腹瀉要禁食,母乳和食物都要停!

分析

腹瀉的治療重在預防和治療脫水,腹瀉時禁食的策略並不科學,一方面,進的少出的多,更加容易導致脫水,另一方面,可導致飢餓狀態下腸蠕動增加,反而加重腹瀉。

寶寶生病時家長最容易犯的7個錯,一不小心就會讓寶寶病得更嚴重

一旦發生腹瀉,要給予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並保證營養攝入。

●6個月以內的患兒,母乳餵養的嬰兒應繼續母乳餵養,並且增加餵養的頻次及延長單次餵養的時間,人工餵養的嬰兒可以繼續給予牛奶(必要時加ORS液);

●6個月以上的患兒,可以繼續食用已經習慣的日常飲食(必要時加ORS液),鼓勵患兒少量多次進餐,避免給患兒餵食粗纖維豐富的蔬果以及高糖食物。

●母乳餵養或人工餵養的患兒若繼髮乳糖酶缺乏,可暫時給予改為低(去)乳糖配方奶,一般1-2周後腹瀉好轉可逐漸轉為原有餵養方式。母乳餵養患兒也可以在母乳餵養的基礎上,添加外源性乳糖酶。

誤區六

6

輸液比吃藥好得更快,直接輸液更好

分析

WHO合理用藥的原則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絕不靜脈注射。

靜脈輸液是代替或者彌補經口液體攝入的不足和作為靜脈用藥的媒介,其效果除了快速補充體液,由輸入的藥物成分決定。靜脈輸液時,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雖然藥效發揮會更快,但如果藥物有不良反應,顯現得也會更快、更嚴重。

而且,因為輸液本身的操作,也可能導致各種輸液反應,比如,滴速過快、液體溫度過低或者存在不溶性的微粒,都可能造成血液循環系統的問題。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下,因為兒童的肌肉不發達,如定位不當,很容易傷及血管和神經,因此,除了疫苗接種之外,一般很少給兒童肌注藥物。

寶寶生病時家長最容易犯的7個錯,一不小心就會讓寶寶病得更嚴重

不輕易選擇輸液,那些能夠自愈的,或者通過霧化、口服用藥能夠治癒的,肯定不要選擇輸液治療,但是當病情嚴重需要輸液時,比如,患者出現昏迷、吞嚥困難、嚴重吸收障礙等情況,也不要盲目拒絕。

誤區七

7

分析

與口服、輸液等一樣,霧化只是一種給藥方式。霧化裝置將藥物變成氣溶膠狀態的微粒,使得藥物可以通過呼吸道直接到達病灶,藥物不需要經過血液循環,因而給藥劑量低,全身吸收少,安全性更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霧化治療的藥物和劑量,所有霧化藥物都不是非處方藥物,霧化治療一定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自行增加減少藥物或藥物劑量。

寶寶生病時家長最容易犯的7個錯,一不小心就會讓寶寶病得更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