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爲何總提「反清復明」,原來他和雍正有「世仇」

眾所周知,“武林泰斗”金庸先生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共15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金庸先生的作品之所以“魅力非凡,圈粉無數”,不僅是因為文筆精湛,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他通過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和深厚意蘊非他人所能及。

金庸小說為何總提“反清復明”,原來他和雍正有“世仇”

在《射鵰》三部曲中,金庸先生塑造了郭靖、洪七公等一批頂天立地、忠勇俠義的愛國之士;在《書劍恩仇錄》、《鹿鼎記》、《碧血劍》等小說中,他則濃墨重彩地刻畫了一批致力於“反清復明”的有識之士。

金庸小說為何總提“反清復明”,原來他和雍正有“世仇”

為什麼金庸先生會有如此深厚的家國情懷?他的小說為何總提“反清復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來看看金庸先生的家世。

金庸,本名査良鏞,浙江省海寧縣袁花人。“查”是姓氏,“良”是輩分,他這一輩男丁的名字中全有一個“良”字。據《海寧查氏族譜》記載,查氏一族的先祖叫查瑜,自他以下六世沒有嚴格的字輩排行。自第七世起,作出了規定:“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到查良鏞這一代,正好是“良”字輩,再往下是“傳”字輩、“家”字輩……

金庸小說為何總提“反清復明”,原來他和雍正有“世仇”

查良鏞的祖父查文清,本是“美”字輩,字滄珊,是清光緒十二年的進士,在江蘇丹陽做過知縣。1891年(光緒十七年)4 月,發生了著名的“丹陽教案”,丹陽、無錫、金匱、陽湖等地教堂相繼被焚燬,迫於洋人壓力,上司要求查文清將帶頭焚燒教堂的兩個人斬首示眾,但查文清同情他們,便暗中通知那兩個人逃走了。跟著,他就辭官回鄉,設立義莊,購置田產,過起了詩書耕讀的生活。

金庸小說為何總提“反清復明”,原來他和雍正有“世仇”

雖然查良鏞很小的時候,查文清就去世了,但祖父對他的影響很深:第一,通過祖父的故事,他有了初步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第二,在祖父的教導下,他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查文清去世後,留下一部自己編著的《海寧查氏詩鈔》,成為查良鏞童年時期寶貴的精神食糧。

金庸小說為何總提“反清復明”,原來他和雍正有“世仇”

金庸,是查良鏞的一個筆名,其實他還用過姚馥蘭、林歡等筆名。另外,他還有一個筆名叫查理,是他讀高中時老師給取的。那是1940年,查良庸讀高中一年級時,因為寫了一篇嘲諷訓導主任的寓言故事《阿麗斯漫遊記》,被視為“褻瀆師長,敗壞學風”,結果被學校開除了,後來設法轉入其它中學,才得以繼續求學。

金庸小說為何總提“反清復明”,原來他和雍正有“世仇”

不過,查良鏞並不是海寧查氏家族中第一個因此類事件被處理的人。早在雍正年間,他的先輩就出過類似的事兒,而且動靜比他這個大多了。

金庸小說為何總提“反清復明”,原來他和雍正有“世仇”

據說,那是1726年(清雍正四年),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查嗣庭被派去做江西鄉試主考官。出題的時候,他用了《詩經·商頌·玄鳥》裡的一句話“維民所止”做考題。有人向雍正皇帝告發,說“維”字加一點一橫就是“雍”字,“止”字加一橫就是“正”字,“維止”兩字意思就是“雍正砍頭”。雍正皇帝一聽大怒,遂將查嗣庭問斬,家眷流放三千里與披甲人為奴。

金庸小說為何總提“反清復明”,原來他和雍正有“世仇”

其實,借查嗣庭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出“維民所止”那樣的考題。但雍正為剷除隆科多一黨,藉口查嗣庭所出試題”諷刺時事,心懷怨望“,將他抄家問罪,逮捕入獄,定為隆科多黨羽,致使他病死獄中,卻是真的。即便在查嗣庭死後,雍正也沒放過他,還對他實施了”戮屍梟首“的懲罰。

金庸小說為何總提“反清復明”,原來他和雍正有“世仇”

經此一劫,海寧查家元氣大傷,再不復清朝前期文宦之家“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盛況。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金庸小說總提“反清復明”,與他和雍正有“世仇”有關。您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