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央行數字貨幣大起底

深度:央行數字貨幣大起底

9月16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與中國銀聯、阿爾山金融科技聯合推出法定數字貨幣應用試驗,已推出數字錢包校園版,並在校內咖啡館開啟實際應用。

據悉,這一應用試驗包含一個數字錢包,可以綁定銀行卡後進行二維碼收付款服務,APP首頁顯示綁定賬號錢包內的現金餘額,與人民幣永久錨定為1:1,在數字錢包中的餘額即為數字貨幣的數量。

央行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原型方案已初步確定,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系統Demo有望在春節後推出。

“9.4監管風暴”後,虛擬貨幣市場進入萎靡,央行在此時推出法定數字貨幣原因何在?央行數字貨幣是像比特幣一樣的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嗎?法定數字貨幣對央行意味著什麼?第九區帶著這樣的疑問對此進行了梳理。

央行推出法定數字貨幣原因何在?

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在內,各國央行目前都在積極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關於原因,

中國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徐超在今年7月接受《上海金融報》採訪時曾對此對錶示,從整體來看,這既是應對金融科技發展的需要,也是應對有效監管數字貨幣的需要。

西方主要經濟體央行在推進研發法定數字貨幣項目的同時,對已達到金融科技專利標準的方法和技術,會積極主動申請相關專利,不僅能有效保護該國法定數字貨幣的科技成果不被第三方非法侵害,還有助於搶佔金融科技制高點。“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央行也早已心領神會。”徐超表示,“改革開放以來,為實現金融現代化,我國不得不向西方國家支付金融科技的專利使用費。儘早申請法定數字貨幣相關專利,可在相當程度上避免受制於人的情況發生。”

徐超進一步指出,進入21世紀,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和雲計算等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下,貨幣形態及其流通模式日趨數字化和網絡化,出現了不同於傳統貨幣的新型貨幣,即數字貨幣。“客觀來說,數字貨幣迅速發展,通過點對點加密技術,一方面提高交易私密性和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加劇市場風險聚集,這需要監管部門予以回應。對此,國際組織呼籲用監管科技(Regtech)應對金融科技挑戰。”

徐超認為,國央行發展數字貨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應是加強監管科技的發展,即通過申請法定數字貨幣專利的方式,為規範數字貨幣發行、流通提供技術支撐和標準。因此,我國央行已申請的一系列關於數字貨幣和數字貨幣錢包的專利,無疑會成為監管法定數字貨幣的技術標準。

關於對數字貨幣的監管,在早些時候官方還有更進一步具體的闡述:

2017年7月,人民銀行參事盛松成表示,貨幣當局應該要研究發行央行數字貨幣。2017年比特幣漲幅曾高達300%,而萊特幣、以太幣、量子鏈等加密貨幣的價值也水漲船高。在他看來,不斷湧現的私人數字貨幣倒逼貨幣當局開始研究發行央行數字貨幣。

之所以提出這一建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私人數字貨幣分流、替代了一部分主權貨幣的使用,貨幣政策有效性將被削弱、傳導機制將被扭曲。“隨著私人數字貨幣使用範圍不斷擴大,主權貨幣使用量將逐漸下降,這將降低貨幣當局對主權貨幣的控制力。”盛松成表示,如果私人數字貨幣被普遍使用但不由貨幣當局發行和調控,現代經濟將因此失去一個重要的調控手段,經濟將因為不受貨幣政策調節而無法正常運行。

此外,私人數字貨幣普遍存在交易匿名和資金可跨國自由流動的特徵,使得不法分子易於掩蓋其資金來源和投向,個人易於規避換匯額度及外匯匯出境外的管理規定,這給洗錢、恐怖主義融資及逃避資本管控帶來了便利。

IMF於2016年初發布的加密貨幣論文就提出,虛擬貨幣也會出現濫用的現象,助長洗錢、恐怖主義融資、避稅等其他非法行為。“儘管不太會對貨幣政策構成威脅,但隨著新技術不斷投入廣泛應用,潛在的風險可能會最終對金融穩定構成風險。”

IMF也提及,虛擬貨幣包含了很多屬性,包括電子支付系統、貨幣和商品,這也橫跨了多種監管職能,同時虛擬貨幣不存在實物形態,增加了潛在風險,也增加了監管套利的機會。因此進行國內外有效的監管協調是必要的。

盛松成認為,“虛擬貨幣的價格波動太大,動輒10%到30%,如果是一國貨幣,整個經濟體都可能陷於崩潰之中,以波動如此大的虛擬貨幣進行項目融資,本身也存在風險。”

央行數字貨幣和比特幣一樣去中心化?

首先,我們要來先看看央行的法定數字貨幣運用了什麼樣的技術支撐。

國際上其它國家的技術支撐

中國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徐超對此做了進一步說明,“有關各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技術支撐問題,可分為西方主要經濟體央行、歐洲央行和中國央行三個部分。

西方主要經濟體方面,值得關注的是英格蘭銀行聯合倫敦大學2016年研發的英國央行數字貨幣Rscoin,其採取分佈式記賬(即區塊鏈技術)與傳統中心化結合的技術,可保證整個記賬體系的透明度。設計機制與之類似的還有加拿大央行的CADcoin、新加坡央行的Ubin等。

歐洲方面,歐洲央行目前並沒推出數字貨幣,但其和日本央行聯合研究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前景,認為其有可能強化支付清算體系的穩健性與可靠性。”

中國央行的技術支撐

談及中國央行,徐超表示,根據公開資料,尤其是已申請數字貨幣的專利,可以發現中國央行的數字貨幣構建思路將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清點核對及消亡全過程登記,或採取分佈式記賬技術與傳統中心化結合的技術;如央行保留數字貨幣的發行權,即由央行負責數字貨幣的設計要素和數據結構,由央行發行數字貨幣;不改變目前央行-商業銀行的二元貨幣供給體系;傳統貨幣與數字貨幣一體化管理,數字貨幣的用戶身份認證採用“前臺自願、後臺實名”原則;充分運用可信雲計算技術和安全芯片技術來保證數字貨幣交易過程中“端到端”的安全;減少清算環節、降低交易成本等。

中國央行為什麼要用雙層結構?

關於傳統貨幣與數字貨幣一體化管理即雙層結構設計,官方進行了特別的解釋。

今年7月,在紐約康奈爾大學科技園區,由舊金山數字貨幣研究所和ITU共同主辦的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法定數字貨幣焦點組第二次會議上,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中國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博士分享了央行當前對法定數字貨幣的雙層架構設計及其詳細功能。

姚前博士介紹了央行數字貨幣框架設計的一些原則,包括安全穩定、便捷高效、專利可控、多層設計、中立性與收益性、大眾發展,其中多層設計與本文關聯性大,強調弱關聯的層設計,中央化控制與分佈式建設。這個雙層框架的兩層分別是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又分別基於賬戶(account-based)與基於錢包(wallet-based)這兩種形式。

簡而言之,央行這一框架是把原有的銀行賬戶系統,與基於數字貨幣錢包的賬戶系統相結合。

在區塊鏈世界裡,數字貨幣是獨立於法定貨幣系統、銀行賬戶系統。如果法定數字貨幣系統與銀行賬戶分離,或許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混亂。央行旗下中國金融時報曾刊發《區塊鏈技術與央行數字貨幣需求的分歧和應對》文章稱,區塊鏈技術與央行數字貨幣分歧主要存在於以下三方面:

區塊鏈去中心化與央行數字貨幣頂層結構的分歧;區塊鏈私鑰依賴性與央行數字貨幣受眾群體普適性的分歧;區塊鏈交易信息可知性與央行數字貨幣保密要求的分歧。

而應對分歧的可行化建議可分為,建立分離協作的聯盟鏈,商業銀行接受委託成為交易的實際執行者以及技術手段多管齊下,防止核心數據洩露三大方面。

所以,央行在具體設計上採用了“雙層架構”。姚前考慮在商業銀行傳統賬戶體系上,引入數字貨幣錢包屬性,實現一個賬戶下既可以管理現有電子貨幣,也可以管理數字貨幣。

姚前博士指出,發鈔行和中央銀行以及發鈔行之間的互聯互通,將由央行來做頂層設計,而該頂層是否能適用於去中心化的分佈式賬本架構,將是業界面臨的重大課題。

數字貨幣錢包設計首先需要符合央行規範以及現有金融體系。客戶之間雖然可以點對點交易數字貨幣,但是必須由央行數字貨幣發行系統進行交易確認與管理。從這個角度,央行有一套中心化的數據庫負責清算,與加密貨幣的分佈式賬本完全不同,屬於中心化架構。

這種設計放寬與銀行賬戶形式上的關聯,央行數字貨幣通過中心化發行與基於賬戶的弱關聯,可以更方便流通,發展可控的匿名性。

姚前說,在全面數字化的世界裡,不能因為表面上、形式上都是數,就混淆數字背後的經濟金融內涵。此數字與彼數字儘管都是數,但它們有可能代表不同類型的資產,這是在考慮數字貨幣設計的時候必須牢記在心的。實際上,不管是數字貨幣還是電子貨幣,都是數字貨幣,現在的法定貨幣基本都已經實現了數字化,與加密貨幣的差異,在於發行機制和清算系統不同。

姚前博士試圖通過商業銀行賬戶與數字貨幣錢包的雙層結構,將法定數字貨幣納入“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體系,享用現有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因特殊考慮了數字M0在商業銀行體系中的“安身立命”問題,既可使之獨立開來,又可分層並用,發鈔行只需對數字貨幣本身負責,賬戶行承擔實際管理業務,應用開發商落實具體應用,各司其職,邊界清晰。

這種雙層架構設計,實際上是在現有的銀行系統中加入了一箇中心化的錢包系統,可以簡單理解為央行系統下開設了一個可以不需要跨行、點對點轉賬的無息賬戶,以存放電子現金。這一設計為數字貨幣後期發展做些鋪墊。

央行數字貨幣只是替代貨幣現金的數字化貨幣

2018年9月16日,原中行副行長王永利近日撰文指出,在比特幣等網絡虛擬貨幣不斷升溫的情況下,不少國家提出要推出央行數字貨幣或法定數字貨幣,但卻在很長時間內並沒有明確這到底是現有法定貨幣的數字化,還是像比特幣一樣全新的網絡加密數字貨幣。

必須看到,比特幣是高度模仿黃金,嚴格限定總量和每十分鐘的產量,沒有確定的財富做對應的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不可能顛覆或取代法定貨幣體系,因此,央行不可能模仿比特幣形成一套全新的數字貨幣體系,並且同時維繫其與法定貨幣體系的共同運行,央行數字貨幣只能是法定貨幣的數字化、智能化,只能是替代貨幣現金的數字化貨幣。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盛松成曾在2017年7月接受第一財經的專訪時也表示,“比特幣不具備作為貨幣的價值基礎,是利用複雜算法產生的一串代碼。它不同於黃金,本身不具有自然屬性的價值,這是所有虛擬貨幣最大的特點,即‘虛擬性’。比特幣能否具有價值,能否成為交換媒介,完全取決於人們的信任度,但不否認虛擬貨幣具備技術價值,是一種資產。” 他也是國內外範圍內第一個在2014年初就明確表示“虛擬貨幣從本質上不是貨幣”的官員。

盛松成還表示,虛擬貨幣具備通縮性,將抑制經濟發展。比特幣在2140年達到2100萬數量上限。數量有限使得虛擬貨幣很難成為與現代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交換媒介,若成為本位幣,必然導致通貨緊縮,抑制經濟發展。貨幣供給應當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深度:央行數字貨幣大起底

央行佈局數字貨幣過程

2018年9月16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與中國銀聯、阿爾山金融科技聯合推出法定數字貨幣應用試驗,已推出數字錢包校園版,並在校內咖啡館開啟實際應用。

2018年9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已在深圳成立“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據瞭解,該公司主要參與貿易金融區塊鏈等項目的開發。同日,“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的第一階段已正式上線試運行。該項目由央行數字貨幣研究實驗室與央行深圳分行共同推動和協調。

2018年9月5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學、江蘇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五方合作共建的“南京金融科技研究創新中心”暨“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南京)應用示範基地”揭牌儀式近日在南京市江北新區舉行。

2018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深圳市要推動央行金融科技研究院項目落地,該研究院目前正在籌建中,未來研究方向不僅限於法定數字貨幣,還涵蓋整個金融科技方面的內容,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分佈式賬本等技術。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表示,未來法定數字貨幣出臺,將面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大發展的時代。

2018年1月,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實驗性生產系統成功上線試運行,數家銀行在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實驗性生產系統順利完成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簽發、承兌、貼現和轉貼現業務。該平臺由上海票據交易所會同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組織中鈔信用卡公司、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和杭州銀行共同開展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建設相關工作。

2017年9月,央行所屬的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通過子公司中鈔信用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杭州設立中鈔信用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杭州區塊鏈技術研究院,已發佈絡譜區塊鏈登記開放平臺、中鈔金融區塊鏈解決方案(Block-X)等產品。

2017年1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就在深圳正式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專注於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深圳市政府此前對外表示,深圳有望成為率先試水法定數字貨幣的城市,併為此提供了系統準備,包括:提前佈局研究,爭取先行先試項目,爭取數字貨幣推廣試點資格,配合建立數字貨幣運行監管制度體系。

早在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研究團隊開展數字貨幣研究,2015年完成法定數字貨幣原型的兩輪驗證,2016年央行數字貨幣研討會明確發行數字貨幣的戰略目標,2017年1月成功測試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並試運行數字貨幣。顯然,中國央行已在數字貨幣領域進行了大量探索。

在世界科創中心、區塊鏈中心深圳,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在專利技術方面取得不小進展。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已經申請了71項專利,專利主要與數字貨幣相關;在2017年公開了32項數字貨幣專利後,2018年人民銀行再度公開了14項專利。

從專利申請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最新的專利主要集中在數字貨幣的錢包,包括了數字貨幣的開通方法與系統;一種數字貨幣錢包的登錄方法、終端和系統;基於數字貨幣錢包查詢關聯賬戶的方法和系統等。此外,還包括了數字貨幣體系的專利。最新公告的專利為基於貸款利率條件觸發的數字貨幣管理方法和系統、涉及數字貨幣技術領域、一種數字貨幣兌換方法和系統等。

法定數字貨幣對央行意味著什麼?

法定數字貨幣對央行的意義,被外界解讀為:央行重奪貨幣控制權。

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或顛覆傳統金融市場的權力格局,幫助央行重新奪回貨幣市場的控制權。區勢傳媒Locke曾經發文《央行研究及發行數字貨幣的目的:增強貨幣市場的控制力》,以科技金融發展歷史和貨幣數量論,預測法定數字貨幣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技術是推動這一切改變的根本動力,貨幣數字化的底層技術是計算機及互聯網,而數字貨幣則是區塊鏈。計算機時代,商業銀行攜M2掌控貨幣創造力;區塊鏈時代,央行借數字貨幣M0重新奪回控制權。因為貨幣數字化和數字貨幣在債權性質上存有根本區別:貨幣數字化是M2,屬於商業銀行的負債;數字貨幣是MO,屬於央行的負債。這種債權性質的改變,對貨幣市場結構和貨幣控制力的影響非常大。

貨幣數字化是1970年之後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改變。在此之前,銀行沒有計算機系統、網絡系統,ATM機24小時銀行沒有出現,M0和M1的佔比要比現在更大,M2則小得多,央行對貨幣市場的控制力也要大得多。但是,計算機和互聯網出現之後,銀行的清結算系統給貨幣結構帶來根本性改變。銀行可以實現快速存儲、借貸、支取和轉賬匯款,用戶將大量現金存入銀行,這樣市場上現金大量減少,而存款大量增加。

這一變化導致三個結果:

一是債權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用戶持有的現金,是央行的債務,屬於MO範疇,如果存入商業銀行則是銀行的債務,屬於M2範疇。二是大大增加了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能力,M2佔比和貨幣乘數增大,銀行的債務和資產都大幅度增加。一方面商業銀行吸收了更多的存款(債務),從盈利角度考慮同樣放出更多的貸款(資產);另一方面由於計算機的出現,銀行可以更加精準的控制風險,擴張資產負債表,不斷吸收更多存款,釋放更多貸款。三是商業銀行的控制力增大,央行控制力減弱,市場槓桿率大幅度增加,債務大規模擴張。

還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在投資銀行領域。

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世界主要國家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在浮動匯率之下,匯率、利率波動較大,出現了投機套利空間。套利空間誘發了各種金融創新,包括期權、期貨、信託、各種基金及衍生品,投資銀行藉此興起。由於互聯網和計算機的出現,大大增強了投資銀行的風控能力,同時也鼓勵他們快速擴張。高回報促使更多資金從商業銀行流向投資銀行,商業銀行迫於盈利壓力藉助“影子銀行”將錢轉投到投資銀行領域。可見,在計算機出現和執行浮動匯率之後,央行對貨幣的控制力被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削弱。雖然當時美國對銀行實行分業管理,監管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擴張,但是商業銀行通過擴張表外業務來規避美聯儲監管。這段歷史似曾相識,今天中國正在上演這一幕。

數字貨幣的出現,或許與數字貨幣化類似,改變貨幣市場結構與金融控制權,只是這一次區塊鏈將增強央行的貨幣控制力。

數字貨幣時代雖然基本上消滅了現金,但是MO卻回來了,數字貨幣與現金一樣都是MO,屬於央行的負債。法定數字貨幣如果採用區塊鏈技術,將促進商業銀行“脫媒”,商業銀行的資金可能會再次外流,更多地流向投資銀行和其它新派生的金融機構。這樣,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能力被壓縮,M2佔比可能會降低,最終,中央銀行對貨幣的控制能力得到增強。

騰訊雲區塊鏈首席架構師敖萌認為,可編程貨幣可以大大加強央行對數字貨幣的控制權。敖萌博士認為:“通過編程,央行可以控制貨幣的整個生命週期——創造、流通、回籠。”怎麼理解?對於計算機,它的內部是有一定的自我控制的功能。以早期面嚮對象語言為例,要求至少有兩個函數,一個是構造函數,一個是析構函數。你既要解決它的創造問題,也要解決它的消亡問題。如果我們未來上升到可編程的數字貨幣,央行的控制權就大了很多。甚至在流通環節也可以增加控制。這也是為什麼各國央行都對區塊鏈技術抱有非常大的興趣。

對於金融市場的控制,法定數字貨幣的威力不可小覷。今年8月17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披露,於今年3月28日申請了一項名為“基於貸款利率條件觸發的數字貨幣管理方法和系統”的專利。該發明稱,其背景是,在貨幣投放的當下,中央銀行即失去對貨幣的掌控,貨幣能否最終流向實體部門、是否能實現中央銀行所意圖的政策目標,交由中央銀行之外的各方力量和因素來決定,從而導致貨幣政策傳導的不暢或失效,引起資金流向資產市場而非實體企業的監管政策困境。比如,美國的銀行信貸只有很小比例(大約3%-15%)流向實體經濟,更多的是流向了資產市場。在我國,貨幣“脫實向虛”的現象同樣存在,2015年,我國金融業增加值與GDP的比例為8.5%,高於美國1.5個百分點,不少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自我循環,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因此,該發明稱,提供一種基於貸款利率條件觸發的數字貨幣管理方法和系統,能夠使基準利率實時有效傳導至貸款利率。包括:向金融機構發行數字貨幣,並將所述數字貨幣的狀態信息設置為未生效狀態;接受所述金融機構發送的數字貨幣生效請求,獲取所述生效請求對應的貸款利率;當所述貸款利率符合預設的貸款利率條件時,將所述數字貨幣的狀態信息設置為生效狀態。貸款利率=生效請求發生時點的基準利率±數字貨幣發行時點的貸款基差。

數字貨幣再造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大大提高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和調節利率的權力,央行對貨幣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控制權則大大增強。過去,因計算機興起和數字貨幣化帶來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和表外業務過度擴展、槓桿率、債務率過高等問題,或許可以得到緩解。央行擁有更強的貨幣和金融控制力,如果對市場管控科學得當,應該能更好地預防、緩解金融危機。

結語:

至於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未來,民生證券的一份研報也指出,對於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央行數字貨幣而言,如何科學地設定和調控數字貨幣發行量,保證其幣值穩定,是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對於以去中心化為目的產生的區塊鏈技術,如何通過金融科技對其進行革新,從而達到對數字法幣的監管與調控,是擺在央行面前的一道難題。可以預見,未來央行將投入大量的社會資源、人才和技術資源,以促進相關技術發展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