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箱拆除後,甕安的漁民們都幹什麼去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對烏江流域沿線居民而言,過去很長時間靠網箱養魚為生。2017年以來,為加強烏江流域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消除網箱養殖安全隱患,甕安縣依法取締網箱養殖,還烏江水清岸綠環境。如今,漁民們的網箱被拆除了,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怎麼樣呢?

網箱拆除後,甕安的漁民們都幹什麼去了?

珠藏鎮豐巖村是烏江流域沿線的一個小村莊。過去,村民們每天划著小船到江上清理網箱、投放魚食是他們的生活寫照。因過度投放魚飼料、飼藥,也給烏江水質造成了一定汙染。

豐巖村村民敖國輝說,過去他發展網箱養魚,最多的時候網箱達到5000餘平方米,靠網箱養魚收入高時一年能有10餘萬元。

網箱拆除後,甕安的漁民們都幹什麼去了?

拆除網箱,意味著斷了生路,敖國輝的心像被掏空一樣難受。當時心裡面好像是有點想不通,覺得你這一下子,因為我們住在這裡,生長在這裡,你說一拆了,我們這一家人的生活也比較困難,因為我們也沒有搬遷走。拆除網箱是對環境的保護,為了讓漁民減少損失,各地也拿出了相關轉產扶持政策。豐巖村結合自身地質、自然條件,鼓勵漁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旅遊業。

網箱拆除後,甕安的漁民們都幹什麼去了?

敖國輝介紹說,“網箱拆除了以後,政府和村裡面也在引導我們從果園、果樹這一塊去發展,從短期種植、從經濟作物這一塊來解決我們目前的問題,政府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比如像桃子,政府一畝地給了我們很多種子錢,也在支持我們,包括今年辣椒種子是免費發給我們農戶種,到時候我們和豐巖合作社來集中進行收購,這些政策也是比較好的。”

如今,敖國輝雖然沒有了網箱養魚的收入,但他在政府的幫助下,發展種植了30畝桃子,還種有辣椒、西紅柿、柚子等蔬菜水果產業,他的身份也從漁民變為了果農,走上了一條新的轉型致富路子。

網箱拆除後,甕安的漁民們都幹什麼去了?

豐巖村村民敖國輝:國家提倡環保,網線拆除了,水也清了,山也綠了,的確也好,我們人居環境都有改善,今後我們豐巖村鄉村旅遊也會更好開展。我覺得這塊是做得相當好的。

  像敖國輝一樣,其他村民也紛紛謀求轉型發展的新路。豐巖村漁民劉永學,網箱拆除後他種植了5畝西瓜,一年下來收入也不錯。

如今的豐巖村,再不見網箱、泡沫、垃圾的蹤影,清風徐來,滿目青山讓人心曠神怡。對於當地村民來說,網箱養魚的收入僅僅是一時的利益,生態保護才是千秋功業。大家相信,良好的烏江生態環境一定能給豐巖村發展鄉村旅遊帶來新的機遇。

甕安縣珠藏鎮豐巖村黨總支書記張順才:這些養殖戶網箱拆除後,政府也給了他們補助,他們運用這些資金,也去各自尋找了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有的去發展果樹,有的外出務工,有的也在從事經商,據我現目前瞭解,他們的發展也很不錯,下一步,我們將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利用優惠的政策幫助他們提高生活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