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南洋水師

南洋水師,或作南洋艦隊、南洋海軍,是清朝洋務運動中建立的其中一支現代海軍艦隊。正式建立是在1875年,命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建立。至1884年中法戰爭前已頗有規模,有巡洋艦、炮艦等十七艘約二萬噸。1884年中法戰爭中,南洋艦隊失去兩艦,又因意外沉沒一艦。南洋水師的軍艦多數為江南製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製造,只有少量購自英、德國。由於清廷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發展北洋水師,故此南洋水師無論是噸位、裝備、人員及實力皆與之相差甚遠。南洋水師負責海域為江浙一帶,停泊地則主要為上海、南京。


1874年日本企圖入侵臺灣,引起清政府警惕。琛年底恭親王奕訢開始籌議海防,至1875年中決定由李鴻章、左宗棠分別督辦北洋、南洋海防;並在北洋先創立水師一軍,購置鐵甲艦一二,準備日後以一化三,擇要分佈。每年從海關預算四百萬元,分解南北二洋。後沈葆楨以四百萬分建兩軍分散太少,提出全數解北洋。1885年中法戰爭時,南洋水師曾派五艦赴臺支援,在海上與遇法艦九艘。南洋艦隊中三艦退避入港,另外二艦進入石浦灣後自沉。之後南洋水師一度長期停止建購新艦。甲午戰爭後北洋水師覆沒後,南洋水師部份艦艇調防北洋。至1909年,南北兩洋水師合併,改成立巡洋艦隊及長江艦隊。南洋艦隊正式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