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形变的鉴定要点(三)

H. 有的细小的裂缝,在盘玩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在慢慢消失。这是由于玉质分子结构由质变后的状态还原回到初始状态的结果,分子结构变得排列有序、安固稳定。

I. 土咬和土蚀的现象,会发现玉表上会留下大小不一且不规则的孔洞,孔洞的口径一般都是外小里大,并且孔洞内会有结晶状现象。

目前市场中常见利用原材料上带有的蛀孔仿冒土咬特征进行作伪。这一点一定要引起玉友们的足够重视,千万不要单纯地迷信古玉的微观鉴定,一定要结合其他特征综合判断。

古玉形变的鉴定要点(三)

图一

古玉形变的鉴定要点(三)

图二

仿良渚玉串珠

利用岫玉仿良渚玉串珠,浙江瓶窑镇仿古作坊50元/粒购得。利用原材料所带孔洞,酸洗后孔洞加大,再用滚桶搅拌抛光而成。

J.有土咬或土蚀现象的,放大镜下观察土咬、土蚀部位,会发现加工的工艺痕迹会在土咬或土蚀的下面,通常还会伴有沁色和轻微钙化现象发生。

古玉形变的鉴定要点(三)

图一

古玉形变的鉴定要点(三)

图二

馆藏战国玉璜,土蚀土咬和加工工艺之间的关系:工在前,咬在后。

K. 注意氧化突起、土蚀土咬、玉裂和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一点前面鉴定要点里已经讲述,很好理解,所有入土后产生的特征,都是在加工之后发生的,所以就会存在一个先后关系。

小 结

形变的鉴定,只要灵活掌握下面图表中的内容,就能很好地运用了。但切记:千万不要拿其中认为对的几条,去判断玉器的真伪,也就是“不要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一定要结合前面讲的其他入土特征综合判断,还要结合下面要讲的工艺特征才能万无一失。

古玉形变的鉴定要点(三)

古玉形变的鉴定要点(三)

古玉形变的鉴定要点(三)

下期讲解工艺概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