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下)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下)

16.天理即是仁心

原句: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大意: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感悟: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17.不开是非之口

原句: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大意: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感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因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你以为所有让自己不舒服的事,都是由于别人和环境,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浅,德性不深。所以做人要把向外的眼睛收回来,盯在自己的心上。就算世界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心也可以放开而坦然从容。

18.人人皆可为圣贤

原句: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大意: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但由于不相信自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都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了。

感悟: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19.只求力所能及

原句: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大意: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感悟:

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不自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辱,并使自己远离困顿疲累、痛苦挣扎的境地。这就是自知之明,即使做不了大事,可是心是大的,境界是大的。

20.不动心,不烦恼

原句: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大意:心的本体,原本不动。心的本体即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集义就是恢复心的本体。

感悟: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21.坦然面对得失

原句: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22.待人需谦让

原句: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23.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原句: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大意: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感悟: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

24.反观自身,自我提升

原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大意: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样就不会过分的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

感悟:自省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心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工作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就是不在自身上找原因。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会不断地提高;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体现在反省的能力上。自省还能帮助自己找到自身优势。有时候,人生的悲剧不在于没有用好自己的优势,而是连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都没找到。

25.不做便是不知

原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大意:没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事情。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了解与明白。

感悟: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26.路,尽管去走

原句: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大意:

好比人走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感悟: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所以,人要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体悟一份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27.为人切忌轻浮傲慢

原句:知轻傲处,便是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大意: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良知。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

感悟:能够看到自己的轻浮傲慢,那么此人还算有救。如果还能反省自己的轻浮傲慢,并着手破除,那么他正在得救。这其实是为自己的心以及自己的人生,打开一条广阔天地的大门。

2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原句: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大意: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

感悟: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所以在这里,王阳明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29.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原句: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大意:求学问,首先在于立志。不去立志,就好像植树,不深埋其根,只是培土灌溉,徒然劳苦,终究无成。世上凡是庸碌无为,随波逐流而最终流于污下的人,都是不立志造成的。

感悟:王阳明曾说“天下一等事乃是做圣贤”,他从12岁那年立下这个志愿,从未改变。在创立心学以后,他对立志也异常重视,他说:“志向不能定立,天下便没有可以做成的事。”在王阳明看来,立志并非是随意地定立志向,而是立下志向后,眼里心里都只有自己的志向,内心永远专注于此,如此立志,方算立志!

30.自省方能自明

原句: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大意:学习应该反躬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感悟: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难,但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它却不容易。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论语》中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就能得到人们更大的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