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衣食住行觀念之巨變

1978年,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彈指一揮四十年,往事並不如煙,從穿衣戴帽到吃飯住行,點點滴滴的變化依然縈繞在心頭。

一、穿衣改變

服裝是記錄時代變遷的一種表現形式。記得小的時候,30年來,從單調的綠、藍、黑、到今天的五彩繽紛,完成了一次次蝶變。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 衣食住行觀念之鉅變

七八十年代,走在街頭,君可見,很多雷同的衣服,軍裝藍,軍裝綠流行色。

今天,走在街頭,君可見,撞衫就像撞車一樣,並不多見。而且如果兩個人穿了一模一樣的衣裳,那才是見怪(雙胞胎小孩子除外,學生除外,必須穿校服)

二、吃食改變

七八十年代,能吃飽就不錯了,記得小時候,長年吃高粱米飯,當生活極度不好的時候,白高粱米都是一種奢侈,吃的只有紅高粱米。

饅頭是有些黑,用今天流的話來說,那種顏色是小麥色。只有過年的時候吃白饃饃。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 衣食住行觀念之鉅變

小時候,最盼望著過年,大家有沒有同感,因為過年時,可以吃好多的肉,吃得肚皮圓滾滾的,還可以吃到麻醬,媽媽一年買一次麻醬,那時一個月的工資才二三十元,麻醬對家裡來說是奢侈品,有時媽媽捨不得給我們吃,直到放哈了,才想吃,但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記得八十年代初的時候,每逢年節,都要走親戚送禮盒,所謂的禮盒就是現在的普普通能的蛋糕,清晰地記得有一個親戚送給我爺爺的禮盒用針線縫過。

那個年代的尷尬!

現在已沒有多少人盼著過年了,因為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從大魚大肉到野菜的追求,似乎倒了過來。逢年過節給什麼最實在,鈔票啊!

現在有的野菜是二元一兩,比豬肉都要貴,七八十年野菜不說是滿山坡,也是隨處可見,而豬肉是奢侈的,而且那時肥肉比瘦肉比骨頭的價都要貴,因為可以耗油吃。現在正好反過來了。

一句話,過去是吃飽就行,現在是要吃得好,而且要養生的吃,主張八分飽,而且要營養,搭配均衡。

三、住的變化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 衣食住行觀念之鉅變

七八十年代,住平房,北京平是人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只要冬天暖和,夏天不露雨就好啊。

改革開放四十年,高樓大廈拔地起,不僅要住樓房,還要地熱,小時候聽都沒有聽過地熱取暖一詞。有錢者住高樓嫌擠,還要住別墅!

要住得好,最重要的還要好鄰居,這些都成了人們擇房的標準。

四、行的變化

七八十年代,誰家有輛自行車那就能得到別人的羨慕,有輛小汽車,簡直就是富翁啊。

八九十年代,掐算來,家裡共丟了五輛自行車了,最後乾脆花六七元錢買二手自行車,也不知買來的自行車是不是人家丟的。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 衣食住行觀念之鉅變

現在共享單車滿大街,誰家要是丟輛普通的自行車那是新聞。

私家車已是滿地跑!再也不是富翁的標配了,富翁那得是豪車了。

八九十年代,能看看北京天安門成了多少人的心中的夢想。

現在,出國遊也是變通家庭可以做得到的。有時比較一下,一些出國遊比國內一些地方遊還要便宜好多。

五、觀念變化

人們觀念的變化表現在方方面面。

教育觀念的改變

過去提倡棍棒出孝子,一個字,就是打!當自家孩子與別家孩子發生爭吵,多數父母都是教訓自家孩子。

現在,提倡讚美教育,打是不對的,也是不科學的。當自家孩子與別家孩子發生爭吵,很多父母會問,傷哪了?你有沒有打回去。下回誰再欺侮你,你使勁打他,打壞了,爸負責。當然也有家長會問清原由,講上一番大道理。

價值觀的改變

七八十年代的價值觀,還是以報效祖國為主,當時提倡“我是社會主義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現在,我要開心,我要快樂,哪裡發展好就去哪裡!大城市已是人滿為患,而且高層次人才濟濟呀!

改革開放四十年,你家發生的哪些變化,大家來談一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