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崇文重教的樂亭縣副縣長高航舟

作者:馬玉林 呼景山 陳士元(執筆)

題圖來自網絡,和本文無關

建國初期:崇文重教的樂亭縣副縣長高航舟

新中國成立後,高航舟同志任樂亭縣副縣長,分管文教、衛生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一干就是20年(1951—1971),為樂亭縣的文化繁榮和教育的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

建國初期,樂亭縣遭受戰爭創傷,國家經濟處於恢復階段,教育經費不足,師資短缺,各地的學校設備條件參差不齊,亟待完善。為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他和教育局長劉存貴不辭勞苦走鄉串村,發動廣大幹部和群眾興教辦學,幾乎跑遍了全縣。當時,在遠離縣城的姜各莊鎮賈灘(片村)一帶,學校環境差,縣裡決定改變這裡的辦學條件,決定在該地幾個鄰村聯合建立一所中心小學,為做好當地幹部群眾的思想工作,他倆在那裡一住就是半個月。天天晚上開會,幫助各村幹部籌集資金,選擇校址,研究制定建校事宜,協商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為了找教員,他們四處詢問了解、訪問,只要知道有文化水平的人,就親自登門拜訪。當聽說陳渡口村陳世為畢業於匯文中學,且為人忠誠可靠,就三顧茅廬相請。陳世為原本想去東北做事,不願在家鄉當教員,但在高縣長和劉局長的感召下,還是參加了教育工作,由於工作表現不錯,後來被提升為湯家河區教育助理。

高航舟和劉存貴是一對好搭檔。他倆性情相投,又都是教員出身,有共同的語言,對教育工作可謂是“行家裡手”。為提高全縣教育教學質量,系統掌握各地的教學情況,他們經常深入相關學校,一次,他們來到高縣長曾任教過的湯家河中心小學。高航舟重踏故地,無限感慨。他們走進辦公室,同老師們一一握手言歡,然後在校長陪同下去課堂聽課。高縣長還來到六年級甲班,利用半節課的時間給學生們講“勤學、多思、敢問、善寫”的學習方法。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深受啟示。上課外活動時,他和大家一起做遊戲。當看到一個小學生爬梯子時,急忙走過去,上到梯子上扶著那個小學生,溫和地說:“慢慢下,慢慢下,你還小,上梯子有危險,以後別上了。”

1954年,小學教育整改,上級發文件提示:整改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來自校內外的一切混亂現象,樹立“教學是學校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的思想。整改用了近半年時間,高航舟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始終帶病參加大會,作動員報告,參加分組討論。為提高整改效果,還深入到重點學校具體抓落實。對在整改中不稱職的校長、教導主任及時進行了調整,並培養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通過整改,提高了各級教師的思想覺悟,穩定了教師隊伍和教學秩序。到1956年,全縣入學兒童達到60167名,入學率96%,是唐山地區第一個普及小學教育的縣。

1957年,黨中央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等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為了貫徹這一方針,高航舟親自主持召開了中、小學校長會議,組織大家學習討論,深刻理解這一方針的重大意義。會後,他帶領教育局全體同志分頭深入到各中、小學,檢查落實情況。根據工作需要,有時還要在一個學校住上兩三天,他們和老師們同吃、同住,促膝談心,研究探討教育教學中的難題,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為了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上級指示,各鄉要辦農業中學,學生實行半耕半讀,為農村培養人材。高航舟和教育局的負責同志按縣委政府部署,深入各鄉,與幹部群眾攜手辦理此項工作。全縣很快建起了農業中學38所,1958年達到49所160個班,在校學生8352人,全初中入學率達到92.3%,南孫莊農業中學成為先進典型,並出席了全國教育系統群英會。

1958年,高航舟按上級指示,在城南武園組織籌建了農業技術學校,為我縣農業戰線培養獸醫、農作物栽培等技術人才。1960年,學校舉行第一屆學員畢業典禮,高航舟等縣、局領導冒雨前去參加。會上,他發表了熱情洋溢地講話,殷切希望同學們服從黨的分配,做到又紅又專,為大上農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會後,他還跟這些畢業生談心,進行鼓勵。並跟老師們交談,詢問工作生活情況,直到天黑才依依不捨地和他們告別,由武園農場的大軲轆車送回縣城,進家時已是黑夜。

高航舟主管教育20年間,始終注重基層,關愛師生。1962年,陳渡口村的陳士元在王莊子小學任教,有一次到教育局辦事,大院裡正巧碰上副局長張業順,倆人說話間,高副縣長從那邊走過來,張局長說:“那是高縣長。”陳士元剛要說話,高縣長已經伸出手來,握住了他的手問:“在哪個學校工作?”陳說:“在王莊子。”他笑著說:“樂亭有好幾個王莊子,你是在哪個王莊子?”陳說是在馬頭營南王莊子。高縣長感慨地說:“南王莊子算得上革命老區,是個大村,是沿海一帶的中心小學,建國前,你們的劉局長也曾在那裡教過書。以後的歷任校長是劉汝昆、吳作輯、石雲生……現在校長叫劉汝恩,那是個厚道人。”接著他又問:“你教幾年級?班裡有多少學生?”陳士元回答:“教六年級,班裡42名學生。”高縣長說:“教畢業班?不簡單!你還很年輕,一定要努力,將來是大有作為的。”這雖然是一次偶然相遇,卻使陳士元深受感染,自己只是個普通教員,縣長還熱情相待,並對學校狀況瞭如指掌,連南王莊子小學的歷任校長都能如數家珍;崇敬之情銘記於心。

高航舟對各級負責人彙報的工作情況,總是認真地分析,在解決問題時,有時還做細緻地調查研究,從不武斷地處理問題。1963年,高航舟到閻各莊工委聽取各小學校長彙報工作。其中有一學校的校長彙報該校的工作生活情況,在談到出現的一些問題時,說了一大堆老師們的不是,自己卻推卸了責任。他越聽越不耐煩,不便含蓄地說:“按你所說,你們學校簡直是‘洪洞縣裡沒好,”不大可能吧?世上還是好人多麼。應當多看一個人的優點,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要團結大多數。”那個校長頓時面紅耳赤,無言以對。其他在坐的校長聽了後,對高航舟副縣長的大義嚴謹的工作態度由衷地敬佩。

1964年,河北省教育廳在秦皇島召開會議,傳達毛主席“春節座談會”精神,內容主要是克服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高縣長參加了會議。會後,他和教育局的同志們幾次召開小學校長會議,傳達上級指示精神,並深入到一些學校和老師們共同研究如何才能做到既要減輕學生課業過重,又要提高教學質量,制定了“少而精”的教學方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樂亭縣的中小學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在唐山地區名列前茅,這其中凝聚著高航舟的心血。

高航舟長期從事教育工作,不但自身尊師重教,還一再倡導各級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都要尊重教師,尊重人材;他曾多次呼籲:要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對家庭確實有困難的教師給予幫扶。

1963年,他和教育工會主席王樞中去馬頭營中心小學檢查教職員工生活情況,瞭解到該校教師張蘭輔家中人口多,勞力少,每年都要向生產隊交一大筆生活費。過春節都砍不起肉,吃不上餃子,生活非常困難。高航舟感到,這樣的教師應該給予扶助,他立即和王樞中商量,給張蘭輔困難補助70元。張蘭輔感動得熱淚盈眶。當了解到東雙坨小學教導主任劉景山因妻子常年患病,家中孩子多,生活困難,經與有關領導商定,由工會給他困難補助60元,並建議縣民政局給予扶貧照顧,他說:“我們要按黨的政策辦事,要對確實有困難的教師給予扶助,這是雪中送炭。”

在那個年代,生產生活資料很緊張,買自行車要憑票,這票都是由商業部門發放,教育系統還攤不上。為此,高航舟找到當時的商業局局長沈濟福,建議發放自行車票要考慮中小學教師,以解決他們在工作中特別是邊遠地區老師們的行路之難。

(二)

高航舟同志心地善良,平易近人。他雖身居副縣長職位,但卻不以領導者自居,沒有一點架子。無論對幹部、對群眾都是謙恭和藹,以誠相待。在他的工作和生活的日程表裡,總是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而群眾對他則是敬而近之。

建國初期,黨和政府為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倡導復興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樂亭把重點放在繁榮樂亭影、大鼓和評劇等傳統文化上,高航舟作為主管文化的副縣長,他和文化部門一起,研究制定發揮樂亭民間藝術的優勢,制定工作計劃措施,特別是注重招賢納士,廣聚人才,充分調動各路民間藝人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文化藝術領域各盡其才。他身體力行,強化落實,親自去民間拜訪老藝人,著手組建社團。首先到張庵村拜訪樂亭影老藝人齊懷。他知道,齊懷思想進步,又是烈屬,在樂亭影界有很大影響,作好他的工作至關重要。齊懷在高縣長熱情誠懇地感召下,不但自己願意出來從藝,還帶著高航舟去請影界“老宿”曹老輔、孫老兆、張茂蘭等出山。他們共同組建了“齊懷影社”,深入鄉村廠礦,為廣大群眾演唱。他們不僅演唱傳統劇目,還配合宣傳黨的中心工作自己編新劇目,群眾反響強烈。鑑於齊懷的表現,高航舟將其推薦為樂亭縣人大代表,河北省文史館特邀館員。

在齊懷等知名藝人的帶動下,樂亭各地的大小影班、業餘劇團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樂亭縣民間文化活動呈現出大繁榮、大發展的新局面。當時,活躍在樂亭民間藝術界的還有:皮影藝人孫品卿、邱連賀、劉作信等;樂亭大鼓界韓香圃、傅文柱、肖春霖、鄭運來等;喇叭(嗩吶)界的李玉長、陳慶、王興、王殿明等。鄉村劇團辦得十分活躍,大的村自己辦,小的村聯村辦,較典型的如姜各莊、小米莊子、朱各莊、陳渡口、黑崖子、豐莊等村。一些劇團自己排練,自娛自樂,有條件還自編劇目,既演新劇目,也演傳統劇目。高航舟經常帶著文化部門工作人員深入到藝人們當中,和他們一起研究探討繼承傳統和改革創新、劇目創作、新人培養問題。有時還和群眾坐在一起共同觀看演出,當節目演到高潮時,還帶頭鼓掌叫好,人們對有這樣親和的好縣長感到非常高興。

1958年春,樂亭縣委、縣人委根據黨中央和省地指示精神,決定修繕革命先驅李大釗故居。這項工程,對發揚革命傳統、弘揚李大釗精神具有重大意義。縣委政府決定讓高航舟主管這項工作。他接到任務,深感責任重大。他以高度負責的精神,精心思考,博採眾議,嚴密籌劃,晝夜操勞。聘請設計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本著“保持原貌”強調用舊料、舊物,以存其真。為尋找修繕所用的磚,發現本村李氏家族李海濤家圍牆的磚和故居建築用磚的年代、尺寸基本相同,高航舟就多方聯繫李家從圍牆上拆下用以修繕。並從當地挑選了最好工匠修繕施工。在此期間,他多次拖著病體親臨施工現場檢查指導。經他傾心努力和工程技術人員、施工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完成了修繕工程。

為使樂亭文化藝術後繼有人,1958年秋後,縣委縣政府決定創辦“樂亭縣藝術學校”。在魏紫臣縣長的直接關懷下,高航舟多方籌劃,著手解決辦學的選址、學員招收、教育教學等一切事宜。特別是在選聘教師上,他不辭勞苦,親自去城南趙灘村請嗩吶藝人陳慶,推薦多才多藝的何宗禹等人,建立健全了教師隊伍。

作為主管教育文化衛生工作的副縣長,1959年後,他對樂亭縣評劇團的建設,樂亭影、樂亭大鼓隊伍的鞏固和繁榮傾注了大量心血。使樂亭文化藝術呈現出一片繁榮興盛的大好局面。

(三)

高航舟同志向上向善、和藹可親。他當副縣長多年,從不養尊處優,不高高在上。他見人總是先笑後說話,無論多忙,從不發脾氣。在工作上,他不爭功,不推諉,敢於負責,敢於擔當,善於團結同志,他不但和縣裡領導親密合作共事,更關愛下級工作人員。就是對犯錯誤的人也是本著治病救人原則,只要能改正錯誤,能從寬的從寬。如在討論一個犯錯誤的年輕幹部的處分時,有的提出雙開除,而他卻說:“我個人認為,按錯誤性質夠不上雙開除,是否考慮給予改正錯誤的機會。”最後,討論結果,只是開除團籍,保留政籍。那個幹部聽說後,對高副縣長感激零涕,決心痛改前非,將功補過。

高航舟是個與人為善的人,跟誰都處得來。而在遇到困難時,他卻敢於勇往直前,為黨分憂,為民解難。

1959年夏,連降暴雨,灤河水位猛漲,全縣幹部群眾上堤防汛。晚上,救陣北大堤決口,幾百人到現場搶險堵口。高航舟聞訊急忙帶領拉草袋的車輛從縣城趕來支援。為了靠前指揮,他登上了一隻小船,但因決口水流湍急,把船衝翻,他一下落入急流中,從堤內衝到堤外,所幸被群眾救起才逃過這場劫難。由於受此衝擊,本來多病的身體身體愈衰,每天上班從家裡到機關僅一里之路還得歇上幾歇,但他卻仍不休息,堅持工作。

1965年春,國家號召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他作為管衛生工作的副縣長,親自帶領防疫站的同志們來到閻各莊寧莊村搞防治霍亂試點。他組織村幹部逐項落實防疫措施,向群眾深入進行防病滅病宣傳。在整治村民廁所時,按防疫規定,凡距水井30米以內的廁所、豬圈必須搬遷。而在村幹部做工作時,有一戶村民遲遲不搬,村幹部就大聲訓斥,但他仍是不搬,使事情陷入僵局。高航舟得知後,首先找村幹部談話說:“做群眾工作要耐心,不能發脾氣。”說完就和那個幹部一起來到村民家,先是噓寒問暖拉家常,然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解防治霍亂是關係到人民身體健康的大事,一席話說得村民心悅誠服。表示馬上行動。在試點工作一個月期間,他帶領全村幹部群眾大搞環境衛生,清掃街道、垃圾、入戶檢查衛生情況,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健康意識,形成了人人講衛生,戶戶愛清潔的良好氛圍,創建了全縣第一個衛生村。

高航舟一生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克已奉公,生活艱苦期樸素,一件藍尼子上衣一穿就是十幾年。粗茶淡飯,煙酒不沾,下鄉時吃派飯,從不搞特殊化。他在任職期間,很少坐在辦公室聽彙報,他不是去教育局,就是去文化館、衛生局,或直接到學校、醫院現場辦公,就地解決問題。

1956年,縣財政局長馬玉林同志由財政科調政府辦任副主任。初來乍到,很是拘謹,高航舟總是熱情地幫助。一次,馬玉林寫的一份材料交給高航舟審閱,他看後首先肯定了好的一面,而對一些不足之處不是把個人意見強加於人,而是誠懇熱情地和馬玉林共同研究修改,使馬玉林深受感動。

他對領導、對同志和藹可親,和諧共事,而對自己、對親屬卻是嚴要求,講原則。1960年,為減輕國家負擔,他首先動員自己家屬到農村落戶,參加農業生產,不給子女安排工作,為同志們做出了典範。

在多年的工作中,由於業績斐然和在群眾中的威望,高航舟同志曾被推選為出席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作者馬玉林、呼景山,縣委退休幹部,陳士元,退休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