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金秋將至,清風徐來。2018年9月6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兩位藝術家是新金陵畫派的重要成員,曾就職於江蘇省國畫院,才情橫溢,筆精墨妙。在藝術道路上志同道合,互相砥礪,互相促動,頻有合作。但更注重發揮各自的藝術個性,以大量的探索實踐豐富了新金陵畫派的理念和麵貌。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原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原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馮健親,原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原江蘇省國畫院院長趙緒成,江蘇省美協名譽主席、原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原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宋玉麟,原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原江蘇省美協副主席喻繼高,江蘇美術出版社副社長毛曉劍,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胡寧娜, 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喻慧,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楊耀寧,原中國美術出版社總社總編輯程大利,著名畫家丁觀加、左莊偉、蕭平、黃戈等,金志遠、徐孅夫婦的兒子、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金田,女兒金畫共同出席了開幕儀式。開幕式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主持。

開幕式現場,金志遠、徐孅夫婦的子女特將兩位藝術家一生的代表作品52幅捐贈給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作為對他們父母最好的追憶與紀念。吳為山館長為家屬代表頒發了收藏證書。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致辭

吳為山館長表示,金志遠、徐孅兩位先生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經專家集體的評審,他們的作品被列為“中國美術館的收藏與捐贈系列”,是實至名歸的,這一方面是對他們藝術的認可,一方面是對他們人品的認可。這些作品捐贈之後將會永久地留在中國美術館,將會永久地留在中國美術的史冊上,成為美的洪流,匯入中華民族美的創造的大江大河裡面去。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珍貴的,都飽含著金志遠先生和徐孅先生的心力、生命和情感。

吳為山館長進一步介紹,金志遠、徐孅伉儷的人生經歷與軌跡有諸多相似之處。幼年即熱愛繪畫並有機會得到親友師長的培養。成年後先後由組織分別保送至中央美術學院調幹班和華東分院國畫系深造,受到名家大師的親炙,無論是繪畫技藝還是藝術思想上都博取古今,廣開視聽,獲得了長足進步。兩位藝術家的創作生涯和新中國幾乎是同步的,他們在時代變革的洪流中,堅持藝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創作理想,將畫筆面向生活,面向時代,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創作之中。

金志遠(1930.11—1984.4)江蘇揚州人。幼年即喜愛藝術,初中畢業後隨舅舅到南京江寧師範美術科學習繪畫。參加工作後由組織保送入中央美術學院調幹班深造,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礎和全面的藝術素養。歷任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江蘇人民出版社、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美術組、江蘇省國畫院專業畫家和美術骨幹。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山水畫組組長。代表作品有《毛主席在山村》《劈山引水》(與宋文治合作)、《歌聲盪漾稻船歸》(與徐孅合作)、《煙雨江南》等。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原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原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馮健親致辭

其夫人徐孅,1931年生於江蘇常州。童年時光父親經常帶她到常州市公園看畫展,課餘喜歡臨摹老師的作品和古畫。1946年考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5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歷任無錫“蘇南人民美術工場”經理,“江蘇省美術工場”副場長,江蘇省文化局文學美術創作組美術組副組長,江蘇省國畫院人物畫組組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代表作品有《送飯》《考種》《漁汛之前》《江南新綠》等,她擅於描寫江南優美景物,作品生活氣息濃郁,意境新穎,構思別緻,色調明快,用筆挺勁凝重。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原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原江蘇省國畫院院長趙緒成致辭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金志遠、徐孅夫婦的兒子,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金田致辭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吳為山館長向家屬代表頒發收藏證書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主持開幕式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嘉賓合影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展覽現場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展覽現場

展覽將以三大篇章全面立體地展示金志遠、徐孅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成就。第一篇章“時代新篇章”,集中呈現了金志遠、徐孅兩位藝術家早期的繪畫風格與藝術成就,作為江蘇省國畫院最年輕的科班出身的畫家,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保送培養的調幹生,兩位藝術家年輕有為,相互砥礪,與國畫院前輩畫家頻有合作,展現出紮實的造型能力和藝術才華。第二篇章“俊得江山助”,著重顯現金志遠各個時期的重要作品和藝術風貌,集中而全面地鉤沉畫家不懈的藝術探索和卓越的藝術成就。第三篇章“執筆妍江南”,徐孅以女性藝術家的獨特視角,更敏於江南山水的溫婉多姿和日常生活的質樸情態,取材往往以小見大,平中寓奇。這一章節展示了徐孅的探索實踐與藝術創作,勾勒了女藝術家對真善美藝術境界的執著追求和卓爾不群的藝術歷程。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一層3、5、7號廳,展出至9月16日。(週一閉館)

前 言

20世紀以來,中國畫的發展一方面在與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於技法層面拓展出新,另一方面,在風雲變幻的歷史情境下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在為社會服務的藝術理想中,不斷顯現出中國畫的濟世之效用。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文藝方針的指引下,藝術工作者開始以畫筆謳歌社會主義新中國日新月異的新發展、新生活、新氣象。以傅抱石為首的新金陵畫派,進行了二萬三千里的寫生壯遊活動,他們直面社會生活,圖寫山河新貌,掀起了社會主義新山水的創作高峰。新金陵畫派作為20世紀重要的畫派,從寫生出發,深入生活,把握時代精神的脈絡,以中國畫傳統技法與筆墨意韻來表現新中國新風貌,在藝術實踐方面成功摸索出中國畫由傳統向現代演進的發展之路。金志遠、徐孅伉儷長期在江蘇美術界工作,深受新金陵畫派領軍人物傅抱石等老先生藝術理念和技法的影響,並在畫院工作期間與宋文治、魏紫熙等畫院畫家們共同寫生,集體創作,互相影響。作為新金陵畫派新生力量,他們志同道合,才情橫溢,在藝術道路上,互相促進,互相砥礪,意趣相同但個性各異,以大量藝術創作豐富新金陵畫派的理念和內容。

兩位藝術家的人生經歷與軌跡有諸多相似之處。幼年即熱愛繪畫並有機會得到親友師長的培養。成年後先後由組織分別保送至中央美術學院調幹班和華東分院國畫系深造,受到名家大師的親炙,無論是繪畫技藝還是藝術思想上都博取古今,廣開視聽,獲得了長足進步。金志遠、徐孅的藝術創作生涯和新中國幾乎是同步的,他們在時代變革的洪流中,堅持藝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創作理想,將畫筆面向生活,面向時代,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創作之中。青年時期即具畫名,這一時期的作品,如金志遠的《鬧元宵》《採菱》《毛主席在山村》,徐孅的《學刺繡》《總算盼到這一天》《制農藥》等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生活情味,熱情謳歌了偉大領袖、勞動人民和社會生活,感情真摯,親切質樸。60年代初,他們先後調任江蘇省國畫院從事國畫創作。這一時期產生了不少代表作品,如金志遠《劈山引水》(與宋文治合作)、《糧食》(與丁士青、魏紫熙等合作);徐孅《漁汛之前》《送飯》;兩位也時有合作,如《歌聲盪漾稻船歸》《養雞姑娘》《魚米之鄉》等,這些題材展現了火熱社會主義建設中欣欣向榮、萬象更新的時代風貌,表現了對現實生活的摯愛,對勞動人民的讚美。在《劈山引水》《船歸魚滿倉》《魚米之鄉》等山水畫作品中,已見工業題材及生活勞作場景的融合,山水畫與人物畫熔於一爐,顯示了現代山水畫在時代潮流中的新發展。70年代,他們開始轉向山水畫的創作,在實踐寫生中重視山水實景和藝術家真情實感的統一,注重意境和詩意的營造,寫實之中亦有神韻,山水清新雋永,盡顯江南特色的山水意趣。

金志遠、徐孅在藝術方面各有自己的風格與特色。金志遠的兩方閒章“得自真山水”“俊得江山助”,昭示了他山水畫師法造化、源於自然的理路。他多次參與畫院組織的外出採風活動,足跡遍佈祖國大江南北。江南水鄉的氤氳婉約,北方名川的雄壯險峻,黃山奇峰的風雲變幻,東北密林的蒼勁蓊鬱,他的畫筆代山川言志,為山河立傳。他說:“縱觀中華大地,峨眉之秀,黃嶽之奇,太華之險,長白之曠,足見山水樹石,因地理氣候不同而個性面目各異。必須眼看心記手追,悉心探其幽微。”他的山水畫有似豪放派詩詞,筆墨蒼潤沉雄,意境深遠質樸,氣壯雄渾,連綿不絕。徐孅則以女性的視角介入社會生活,她的人物畫多描寫江南農村新人新事新氣象,既有婦女和孩子們歡樂活潑的生活意趣,亦有農業豐收時農人辛勤的勞作場景。江南鄉村的普通生活在她的筆下具有了動人的情味和清新的詩意,畫面構思巧妙新穎,生活氣息濃厚。她在具體環境中表現人物活動,以人物活動凸顯環境的清麗秀美,動靜結合,創造了熔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元素於一爐的時代典型。她的山水畫多為江南小品,描繪了秀麗明媚的水鄉風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猶如田園詩一般雅緻自然,恬靜優美。

然而當他們正值創作盛年,藝臻醇熟的中年時期,病魔過早地奪去了兩位藝術家的生命,令人萬分痛惜。雖然他們的藝術理想、藝術追求並未完全實現,但是他們的遺作所展現出的藝術才華與藝術成就不應被忽視遺忘。藝術記錄人生、表現時代。金志遠、徐孅作品中的情懷和氣象反映了那個時期的藝術風尚和精神追求,對他們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全面、更豐富瞭解新金陵畫派的畫家在審美價值和藝術表現方面的特點。這種全面和豐富的瞭解往往會佐證我們美術史上既成的評價與定位,當然,也可能會改變我們的認識。總之,作品是研究與介定的依據所在。在金志遠、徐孅展覽之際,其子女特將兩位藝術家一生的代表作品52幅捐贈給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作為對他們父母最好的追憶與紀念。有感於他們的捐贈義舉與奉獻精神,我謹代表中國美術館向金志遠、徐孅及其子女致以由衷的敬意。舉辦本次展覽就是這敬意的表達。

中國美術館館長 吳為山

2018年8月

作品欣賞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漁汛之前 徐孅 1962年 155x96cm 國畫 中國美術館藏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金志遠 大渡河展新圖20世紀70年代,65×120cm,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歌聲盪漾稻船歸 金志遠 徐孅 1962年 173.8x103cm 國畫 中國美術館藏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金志遠 鬧元宵20世紀50年代,81×46,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金志遠 韶山松長青1976,74×39cm,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金志遠 天下第一關,1978,64×46.5cm,紙本水墨,中國畫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金志遠 戰鐵山,1973,123×94cm,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金志遠,,船歸魚滿倉,1963,40×74cm,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糧食 131×258cm 1973(金志遠與魏紫熙等合作) 江蘇省美術館藏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閩江古榕 金志遠 1982年 60x95cm 國畫 中國美術館藏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劈山引水 金志遠 宋文治 1958年 93.5x55cm 國畫 中國美術館藏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徐孅,大坎水,20世紀70年代,113.5×68cm,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徐孅,動物園,1981,47×70cm,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徐孅,洞庭桔紅,1977,46×69cm,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徐孅,江南新綠,1979,64.5×65cm,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徐孅,人物,20世紀70年代,63×133.5cm,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徐孅,金秋,20世紀80年代,69×69cm,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徐孅,夜讀,20世紀50年代,88.5×68cm,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

“江山如畫——金志遠、徐孅伉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徐孅、金志遠合作,魚米之鄉,1962,69×121.5cm,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