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冶:聚焦主業 深度參與服務國家戰略

回望中國中冶的歷史,是一幅伴隨中國鋼鐵工業成長髮展的生動畫卷。

以建設鞍鋼為起點,中國中冶(下文簡稱中冶)直接參與了國內幾乎全部鋼鐵企業的建設工作,包括武鋼、包鋼、太鋼、攀鋼、寶鋼等,為冶金而生,成為中冶身上不可磨滅的印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中冶在國內冶金市場份額達到90%,國際冶金市場份額達到60%。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中國中冶正在快速開闢新的戰場,積極拓展非冶金領域業務,並且在房建、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業績卓著。在深圳國貿大廈的建設過程中,中冶就曾創下五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另外,城市綜合管廊、主題公園、環保產業等也已成為中冶新的名片。

經過多年的市場洗禮和自我革新,中國中冶確立了“做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新興產業領跑者,長期堅持走高技術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位。高質量發展提出的背景是,中國經濟已經過了高速發展的時期,正如中國中冶總裁張孟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說,中國中冶接下來在保持合理的發展速度的同時,更加著力於提高核心競爭力,提高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及國際競爭力。

中國鋼鐵黃金期護航者

新中國初期一窮二白,舉國上下百業待興。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最早一批冶建工人耗時僅一年多就完成了鞍鋼三大工程建設,創造了新中國建設史上的一項奇蹟,也奠定了中國鋼鐵工業的基礎。“這是中冶人光榮之路的起點。”當向證券時報採訪團回憶起這段歷史時,張孟星不無自豪,“中冶是為冶金而生、伴隨我國冶金工業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企業。”

1949年時,中國鋼產量僅15.8萬噸,佔全球比重不到0.1%;如今,中國的鋼鐵產量已達到8.3億噸,佔世界鋼產量一半以上,鋼材種類也發展到數萬種。“正因為中國鋼鐵行業的快速發展,才為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這的的確確是了不起的成就。”站在冶金人的視角,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黃金期,一是從新中國成立到1957年的8年時間,中國鋼鐵工業快速發展;二是1978年改革開放後,以寶鋼開工建設為標誌,拉開了中國現代化鋼鐵企業的發展序幕。“中冶有幸參與了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兩個黃金期的整個進程。”張孟星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除了上述幾大鋼鐵企業,中冶還積極投入到一大批大中型鋼鐵企業的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中,引領中國鋼鐵工業進入了積極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新時期。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中冶在國內冶金市場份額達到90%,國際冶金市場份額也達到60%;按照中國中冶的規劃目標,下一步要在冶金工程的8大部位、19個業務單元達到世界一流標準,力爭用3年時間把全球冶建市場份額從60%提升至80%。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冶將主要依靠兩大法寶,一是技術,二是隊伍。

採訪過程中,張孟星還談到一件趣事:西馬克是在國際鋼鐵行業有巨大影響力的冶金全產業鏈集團,也是中國中冶在國際市場上的老對手。但是從去年年底開始,西馬克不斷地跟中冶接觸,希望改變與中冶的競爭關係,轉為合作伙伴。“西馬克在分析全球市場競爭情況時,發覺中國中冶對它的威脅是最大的,並且這種威脅會越來越大;因此,它希望兩家能由競爭者變為合作者。過去,西馬克始終是高高在上的,要是放回前些年,是不可能主動提出跟我們合作的。”張孟星說。從這個轉變上,中冶在全球冶金市場的競爭力可見一斑。

“冶金是我們的老本行,沒有冶金就沒有中冶,所以我們才會說,中國中冶是為冶金而生的一個企業。”張孟星在與採訪團交流時,反覆表示,“冶金這一初心不能忘掉”,中國中冶也會發展其他多元業務,但前提是一定要把傳統主業做好做強做精。

緊跟時代的二次創業者

冶金行業的發展有高峰也有低谷,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鋼鐵產能過剩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伴隨近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冶金行業上下游都面臨轉型升級的大調整與大變革。

面對這一情況,中國中冶加快推進二次創業,憑藉在冶金建設工程行業多年積累的經驗,將觸角延伸至非鋼領域,並確立了要做“基本建設主力軍”及“新興產業領跑者”的戰略定位,力爭將其培養為新的增長點。按照中國中冶的戰略規劃,要把“一帶一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和有活力的地區作為主戰場,在房建、中高端地產、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等領域,以產融結合的張力,加大市場突破力,提高市場影響力,實現規模與效益並舉、貢獻第一的目標。特別是在房建、交通市政、基礎設施領域,中國中冶確立了“大環境、大客戶、大項目”的市場策略,並將以更大的氣魄、更強的力度實現核心戰略區域的做熟做透,以市場訂單的大突破,實現規模的大提升、大飛躍,始終做公司利潤增長的重要基礎和第一保障。“中冶的業務已經由鋼鐵這一點轉向了面,涉及市政交通、大型場館等公共工程以及房屋建築,成為全面參與社會發展的以工程為主的企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提出了‘基本建設主力軍’的戰略定位。”張孟星說。

實際上,中國中冶在非鋼建設領域,也有光榮的傳統,中冶曾依託在冶金領域的比較優勢從封閉型的鋼鐵廠建設邁入城市化建設的發展大潮,首創了五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在新興產業方面,中國中冶同樣傾注了大量資源,開拓了地下綜合管廊、特色主題公園、海綿城市、美麗鄉村與智慧城市、水環境治理、康養等新業務,通過在非冶金工程領域持續發力,確立了新的競爭優勢,成功完成了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重大項目。

當然,對於在冶金行業積累深厚的中冶而言,一方面受到週期影響,需要負重前行;另一方面還要把準轉型的新方向,這絕非易事。以地下綜合管廊為例,張孟星也談到一段插曲:中冶曾經與珠海市在橫琴島合作開發建設國內首條地下管廊。國文清董事長去了項目現場後,立刻意識到管廊業務未來的市場空間非常大,當即決定與珠海市合資成立管廊公司,後來中冶又成立了管廊研究院。“從結果來看,管廊的建設也符合國家的城市化發展要求。”張孟星說。

轉型不易,但中國中冶的二次創業卻成效顯著。在2010年之前,中國中冶的收入70%左右是冶金業務產生的,經過7、8年時間的轉型,冶金業務佔中冶收入的比重已經降至23%左右,70%以上的收入都集中在非冶金產業上;在新籤合同中,非冶金項目合同額已經超過80%。值得一提的是,綜合管廊、主題公園等新興產業收入佔比已經達到5%,中國中冶計劃經過幾年的努力,將其佔比進一步提升到15%左右。

深度參與服務國家戰略

正如前述,中國中冶承擔了全球冶金建設市場60%以上的份額,是全球最大的冶金建設承包商和運營服務商,也是國內較早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央企之一。正因為此,海外成為中國中冶近年來著力開拓的市場。為打好海外市場的戰役,中冶將堅持以“到有草的地方放羊,到有魚的地方撒網”為市場戰略,並且明確了四個“主”“輔”結合的市場佈局和開發指引。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是中國中冶“走出去”的重要市場,這些國家和地區多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欠發達,基礎設施十分薄弱,都有大力改善本國基礎設施建設現狀的迫切需要,這也是中冶開拓“一帶一路”市場的重要基礎。“這幾年,中國中冶非常重視海外市場,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中的36個國家設立了分支機構,並開展業務,海外市場下一步的發展空間是比較大的。”張孟星說。數據顯示,中冶海外市場保持著逐年穩步擴大的趨勢,從2014年到2017年新籤海外合同每年都有穩定的增長,2017年海外合同額達到573億元(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合同496億元,佔比86.6%),佔國內外總合同額的9.4%。海外市場的持續拓展,也給中冶帶來了良好的收益。2015-2017年,中冶海外業務收入456.2億元,海外工程實現了總體盈利,3年盈利約22.7億元。

不久前,中國中冶完成了臺塑集團在越南河靜的千萬噸級鋼鐵項目,這也是全球近年來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鋼鐵項目之一。中冶在“一帶一路”沿線正在實施的重大項目還有,俄羅斯聖彼得堡洪福新城開發項目、科威特大學城項目、斯里蘭卡外環高速公路項目等。張孟星告訴記者,中國中冶正在將更多的資源投入以“一帶一路”為重點的海外市場,建立分支機構、實施屬地化管理,將中冶的技術、管理能力與當地的資源結合起來,深耕細作,把目標市場做熟。“這個空間非常大,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中冶的海外業務收入要達到整體收入的15%以上。”

雄安新區是中央從去年開始推動的一項重大工程。為支持雄安新區建設,中國中冶也在積極部署,目前已組織系統內多家單位在雄安新區核心區域佈設機構進行市場開發,最大限度的保障中冶能夠迅速、高效、全面的參與到新區的規劃建設,滿足新區的全方位需求。張孟星告訴記者,中冶管廊公司是在雄安新區首批註冊的公司之一。此外,中國中冶還計劃在雄安建設全球最先進的裝配製造加工基地。“未來,中冶還要積極做好雄安新區市政基礎設施、水系治理、城市森林的配套建設,研究在雄安或周邊地區建設華北最大的苗木基地。”

國企改革探路先鋒

2015年底,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中冶母公司中冶集團正式與中國五礦開始實施戰略重組,這是中冶歷史上重要的一筆,也是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企,推進國有經濟佈局結構調整,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舉措。

談到重組的過程時,張孟星表示,重組的背景是國家要成立中國金屬礦業投資集團,成為中國在金屬資源領域的一個保障。“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兩個世界500強企業整合在一起,這在全球也是第一例。”張孟星說。實際上,從全球戰略層面看,產業巨頭的發展與轉型,無一例外的採取過大規模戰略性併購;反觀國內的情況,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大多處於國際分工低端,產業集中度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面對國有資本佈局結構調整這一大勢,如果企業自身實力不足夠強大,如果企業在行業中不處於領軍地位,如果企業的主業得不到國家的戰略支持和保護,重組整合是早晚要走的發展路徑。“中冶跟五礦的重組可以更好地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銜接與協同。”張孟星向記者說道,“按照重組時的想法,2018年之前屬於兩家央企的重組過渡期,2018年之後要逐漸融合在一起,目前雙方已經有了內部的協同。”

在市場觀察人士看來,中冶與五礦進行戰略重組,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資源開發、工程建設、房地產開發、貿易物流、金融服務等業務領域實現強強聯合,產生巨大內部協同市場,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也開始逐步顯現,實踐證明重組對雙方都是一種理性、正確的戰略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一月,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參與了中國中冶的定向增發,這也是國調基金首次投向A股上市公司,彰顯了資本市場對中國中冶改革前景的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