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書法的風格樣式那麼多,差別也很大,這是什麼原因?

千千千里馬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不是書法理論家,也不是書法理論研讀者。且歲數偏大記性不好,難免會鬧個張冠李戴,如果誤說了請您不必當真,全當看了個笑話。

說到魏碑風格的問題,我也想過這個事情,但一直沒有弄明白。

魏碑的這種書寫風格是怎麼來的?是什麼情況下出現的?為什麼與傳統的書寫方式差距那麼大?有的書法老師在教授魏碑技法時,又是絞筆翻筆的一個字寫半天,那我就想如果按此方法寫上五百字,那得寫多長時間?非多大的勁?那麼書寫到底是一種享受呢?還是在受罪?

我認為,所有這些都是後人想多了、過於解讀了。從有關魏碑墨跡書寫的資料上看,它們的用筆習慣與傳統的出入不是很大。而後來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差別,很有可能是工匠們在刻字時圖省事,加之文化有限沒有了清規戒律,於是乎將那複雜的正體書法,刻成直角直畫筆式,隨即成為時尚而流行起來。

在《龍門二十品》中,有些純三角形的點畫,用毛筆是很難寫出來的,即便是寫出來也不是那個樣子。可以放膽猜想一下,魏碑裡的有些筆畫是人為的製造出來的,真實墨跡上的魏碑字,很可能就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

沒依沒據、胡侃一通,全當笑耳。


尤年1


以前說魏碑曾經說過關於魏碑的發展歷史,簡述來就是平城時期和洛陽時期。

早些年因為魏碑並不成熟,是外邦學漢字,所以一些字的結構用筆都有些獨特之處。

後來經過幾十年的漢化,外族也能寫漢字了,而且已經掌握政權建都洛陽了,這個時期的魏碑才是最成熟的,也就是很多造像出來的原因。

如果看墨跡的魏碑-墨磚。其實風格也只是如我們今天一樣,各有差異,本質上不大。

但是落實到碑刻上,因為歲月侵蝕,所以導致很多字的輪廓都有問題。

看鄭文公碑的原碑,其實很好,用筆風格跟墨跡差不多,是碑表面的斑駁才影響了一些字。

其實很多碑都是如此。


啟功講透過刀痕見筆痕,說的就是“骨”,而不是那些斑駁的,被風雨侵蝕的“肉”。

但是當書法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有一些藝術性的延伸,所以寫魏碑的人多少會追求一些歲月感,這個也無可厚非,都可以接受。


本質上現代魏碑的拓片,多少都會有這種問題。但是看墨磚,就會很清晰,所以建議學魏碑之前,如果對用筆不瞭解,不懂如何下手,那就去學這幾塊兒墨磚,別看字不多,學完一塊就夠用。


梁宇航


很多是農民工隨意刻的,刻成什麼樣不講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