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片過譽佳作有餘,《我不是藥神》如星星之火觸碰了觀衆燃點

如果說《戰狼2》的精神支點是:祖國強大,營救同胞,那麼《我不是藥神》的情感共鳴點則是:求醫問藥,同病相憐。

和《戰狼2》一樣,《我不是藥神》如星星之火觸碰了觀眾燃點,以烽火燎原之勢熊熊燃燒,成為不可忽視的現象。高達9分的評價歷年罕見,被呼神作的聲音不絕於耳,但打開很多五星評價去看,翻來覆去都是相同論調。

我們鄙視的水軍,很多時候不僅是製片方僱來的有目的性地刷評分,更多時候是一些自媒體為了自己的流量在搖擺穿梭,見風使舵,風往哪裡吹他們就往哪裡擺,大眾的呼聲在哪他們就往哪裡鑽,他們矯情煽情毫無觀點,寫出一堆囉裡囉嗦的廢話文章充大V,裝文藝,找存在感,順著大家的呼聲煽風點火,以此來穩固舊粉絲,拉攏新粉絲,無數吃瓜群眾和看客觀眾紛紛中招,低頭點贊。

從熒幕外看,觀眾還不夠成熟,他們的閱片量有限,情感閾值低,稍微一刺激就能戳中心坎,尤其是周圍率先有人帶頭喊了一聲,定下基調,後面的人立刻跟著附和。你跟他們提《辯護人》《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他們也許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但如果在前面加上中國版,神作,強推,淚奔,高分,二刷,良心這幾個關鍵詞他們就會衝動買票,毫不猶豫地加入到歡呼吶喊的隊伍中。

對自己來說,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你要看的是什麼,你能從中收穫什麼。

從劇作表達上來看,它不夠自然,利用事件意義大於劇作本身的優勢來掩蓋劇作上的生硬,當大家都在被笑聲和哭聲包圍的時候,劇作上的刻意便沒人注意了,所有人都被情緒牽著走,就像是馬路邊綠化帶裡的樹,看著順眼,但都是經過人工修剪,外力強行干預的結果,雖然該有的元素不少,該有的場面都有,但始終缺少一股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即便是在醫院病房裡的沉默,法院外馬路上的送行,仍屬於科班式的表達。

神片過譽佳作有餘,《我不是藥神》如星星之火觸碰了觀眾燃點

不同於《戰狼2》的弘揚自信,也不同於其它喜劇片純粹的釋放笑聲,《我不是藥神》本質上是在宣洩痛苦,它以所有人都會經歷的求醫問藥為切入點,用喜劇的外包裝表達同病相憐的共情,在當前生命脆弱,安全感低的時代背景下,敢於觸碰現實,揭開傷疤,直面痛苦,並用某種程度的事件還原帶動更多人思考,雖然達到神作稱號還有距離,但在目前國產影視環境下絕對屬於佳作。

製片方精準的題材選擇,在整個行業面前做出一個範例:我們國內本土有源源不斷的素材提供,關注現實同樣能帶來票房收益。

與此同時,演員表演真切動容,先笑後哭,笑中帶淚,通過虐待自己來感動觀眾,在這背後是為了角色的辛苦付出,用心演繹。

高票房和高評分的背後,反應了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支持與鼓勵;到處刷屏的話題傳播,代表了所有人對美好未來的深切希望。

願所有人身體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