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歪风引热议 网友:还大众正常审美

9月6日,新华网发布署名评论《“娘炮”之风当休矣》,对“娘炮”现象予以严厉批评。文中写道,“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当日,"人民日报评论"刊文《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表示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并称"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

“娘炮”歪风引热议 网友:还大众正常审美

中国的几家官方媒体也加入了讨论。

报道称,其实在这次争议之前,对于"小鲜肉"太"娘"的批评也屡见不鲜。

报道称,在"小鲜肉"明星的粉丝看来,外界误解了他们的偶像。有粉丝说,并不觉得自己的偶像"娘",反而觉得是"一种超越了性别的美"。

21岁的大学生小轩表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与追求,不一定非要用传统的男子气概来束缚自己,"化妆是男生注重自身形象的一种表现,精致一点没有错"。

在性别学专家看来,网络上对"娘炮"的批评都源于"性别刻板印象"。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丁瑜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说的一些话就属于性别刻板印象,"比如你一个男孩子就应该怎么样,一个女孩子就应该怎么样,'就应该'后面的那些东西就是刻板印象,它容纳不了半点跟原来的观念不一样的东西。"

曾经,以"阳刚""硬朗"著称的高仓健、成龙型"硬汉"把控了主流审美话语权。

如今,外表斯文、柔美、秀气的鹿晗、蔡徐坤型"花样美男"与被赋予了"血性""铁骨"特质的吴京、甄子丹型"猛男"平分天下。

在大众对男性的审美呈现更多元面向的同时,时代幕布上的整个世界都在悄然改变--

“娘炮”歪风引热议 网友:还大众正常审美


新华社对明星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而人民日报谈论的不仅是明星,也认为男性的不同性别表达也应该受到尊重:

“娘炮”歪风引热议 网友:还大众正常审美

从对于热血男儿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其实,关于到底什么是男性应有的气质,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男性画像,从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致、文雅的一面,而那种五大三粗的个人形象、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大男子主义的做事方法,历来受到人们的摒弃。"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这样的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永远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动力,但我们应该更审慎地厘清讨论思路,本着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尊重每个人的自我选择,宽容与己不同的个体,避免"娘炮""不男不女""娘娘腔"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无论他(她)选择呈现怎样的个人风格与气质,硬朗刚强也好,细腻温柔也罢,并不妨碍他们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这样的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永远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动力,但我们应该更审慎地厘清讨论思路,本着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尊重每个人的自我选择,宽容与己不同的个体,避免"娘炮""不男不女""娘娘腔"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无论他(她)选择呈现怎样的个人风格与气质,硬朗刚强也好,细腻温柔也罢,并不妨碍他们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当然,作为一言一行广受关注的公众人物,明星们对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应该将社会责任感当作人生"标配",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锻造优秀的品格与可贵的精神,为青少年树立健康阳光、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榜样,而不只是空有颜值、缺乏内涵的"偶像"。因为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榜样远比偶像更难得,也更值得追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