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人的「炸肉精神」

莊子曾說:“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是啊,又還有什麼比"失去對生活的美好向往"更為悲哀與糟糕的事情呢?!

平江人的“炸肉精神”

在一片被群山環繞,交通閉塞的貧脊土地,在一個即便是過年或是來客,也難得吃上一頓肉,幾乎每家每戶都需要緊衣縮食,才能勉強度日的年代。

曾生活著這麼樣的一群人,他們樂觀積極的面對生活,不管條件多麼艱苦,也從來不會失去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追求。

平江人的“炸肉精神”

也正是因為這種對生活的態度與精神,從而造就了這一方土地,所沉澱下來的,是那些綿亙厚重的文化財富,以及孕育出來的那一批批傑出傳奇人物。

而有這麼一道菜餚,正是這群人生活態度與精神的一種體現及證明。

這是一道普通到甚至有些許自嘲,些許苦澀,還有著一個往往讓外地人摸不著頭腦名字的菜餚:炸肉(Zhà Ròu)

平江人的“炸肉精神”

隨著央視《舌尖上的中國3》的熱播,這道菜餚似乎瞬間名滿天下。

平江人的“炸肉精神”

那這究竟是一道什麼樣的神奇菜餚呢?它到底是用什麼食材做成的?!

平江人的“炸肉精神”

答案是— 一 團 面 粉!

平江人的“炸肉精神”

是的,你沒看錯。

把麵粉和水揉團,放置油鍋裡炸成金黃色做成炸肉,再切成一釐米厚的薄片,堆滿尖尖的置於一碗,放入蒸籠蒸軟,再輔以各種佐料摻湯蓋面後便隆重上桌。

一團麵粉,經歷了油鍋、蒸鍋之旅後,變成黃金蓋色的“炸肉團”,吃起來外脆裡酥,軟糯可口,成為平江人 “情席”十大碗中的頭一碗菜餚,傳承上百年。

平江人的“炸肉精神”

作為一個80年代後的平江人,常聽父母講,他們小的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吃一頓肉,是一定要等過年或者來客人的時候才有的事。

而心靈手巧的平江人總是能夠變著法子,把麵粉加工做成各種菜餚,用來招待客人,或者給家人解饞,用麵粉做成炸肉便就是他們製作的首選。而食過之後,賓客和家人們甚是歡喜,讚不絕口。炸肉,也因此成為了那個年代標誌性的食物。

平江人的“炸肉精神”

炸肉是平江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而平江人骨子裡,不安現狀、不屈不撓、無所畏懼的精神像極了鍋中被蒸炸的炸肉,“炸肉精神”也由此而來。

平江人的“炸肉精神”

那個年代裡的平江人,像極了鍋裡蒸炸的炸肉。

經歷著千難萬苦,但是經過油鍋蒸鍋之後,炸肉變成了流傳百年的美食;而平江人憑藉著吃苦耐勞和不肯服輸的“炸肉精神”,終於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平江人的“炸肉精神”

戰爭年代,平江有數十位共和國將軍,他們不畏艱險,發動平江起義,帶領軍隊,佔領平江縣城,浴血奮戰,奮勇殺敵。

平江的無數革命將士,在槍林彈雨中,似乎就是那一團團滾燙的炸肉在油鍋中跌宕翻滾,為了後輩們能吃上好吃的美食、過上幸福的日子而奉獻自己的鮮血和生命。

平江人的“炸肉精神”

上世紀90年代,憑藉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又有無數平江後輩們沿著先輩們的足跡,走南闖北,憑藉著吃苦耐勞、敢於創新的“炸肉精神”,在運輸和裝飾行業開闢出一片天地。

而後更多的平江人也紛紛在各行各業,全球各地生根結果,用他們的雙手為建設故土和家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平江人的“炸肉精神”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炸肉精神”是平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在物慾橫流的現在,“炸肉精神”是平江人民傳遞情懷,不忘初心的見證;

在千里之外的他鄉,“炸肉精神”是萬千平江人民奔波異土時,對家鄉的眷戀,故土的寄託。

平江人的“炸肉精神”

一團小小的炸肉,身體裡浸透的,全是平江的山山水水,故土情懷。

一口一口,吃出了平江的精髓,一團一團,堆積出堅實的意志,而這種不屈不撓、樂觀進取的精神,必將生流不息,代代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