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陶東邊的河到底是「衛河」還是「衛運河」?爲啥叫「衛」河?

大家都知道,在我們的家鄉館陶與山東省冠縣之間是隔河相望的,這條河也是山東省和河北省的界河,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談話時有稱這條河為“衛河”的,也有稱“衛運河”的,雖然大家都知道是說這條河,但這條河的名字究竟是什麼?又為什麼以“衛”為名呢?

打開任何一款地圖,或者衛星圖,都可以看到在館陶縣城南邊直線距離7、8公里的地方有個叫徐萬倉的村莊,這個村莊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村邊上的河流到這是從兩條合而為一的,那兩條河流,西邊的叫漳河、東邊的叫衛河,兩條河在這個村匯合到一起後才稱為衛運河。


館陶東邊的河到底是“衛河”還是“衛運河”?為啥叫“衛”河?


漳河、衛河和衛運河示意圖,圖中紅直線旁邊深綠色、蜿蜒的就是河流,漳河、衛河在徐萬倉交匯後,往下稱衛運河。圖做的不好,大概意思還是看明白的。

簡單介紹完幾條河流的區分,再說一下衛河。

《館陶縣水利志》記載:衛河在大名縣周莊北與山東省冠縣邊界流過,本不過館陶縣境,但因該河對館陶防汛、水源提供影響很大,故列為館陶的一大河流。

衛河,漢稱白溝(下游也稱清河),隋稱永濟渠,亦稱御河,宋代廣稱御河,明清時期稱衛河。

從歷史上來說,春秋戰國以前並無衛河,由於漢堤的修建,阻斷了太行山丹水以及淇水之間諸路山水直接入黃的通道,迫使這些大小水流彙集在一起,沿漢堤東流而逐漸成一條大河,成為衛河的雛形。而現在的衛河干流是經過多次人工開挖而逐漸形成的。

漢獻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為北征袁尚,興建了以運送軍糧為主要功能的白溝水運工程。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又命董昭開挖了平虜渠,溝通了副滹沱河與沠水,其河道在今青縣以東,位置在南運河側,即今南運河的前身。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又鑿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溝,並使白溝、清河和河北諸水聯成水運網,使白溝水運工程又向下遊延伸和擴建,為以後永濟渠的開挖奠定了基礎。因此,曹操在開發衛河中功不可沒。

隋代,出於政治經濟的需要,急需擴大南北經濟交流,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徵集河北100多萬名勞動力,開挖永濟渠。1000公里長的永濟渠大體走向就是行經今衛河、衛運河、南運河。北宋之後,永濟渠更名為御河,後經多次改造,形成目前的衛河。

至於為什麼御河為何名稱衛河,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民間傳說,一種是官方說法。

民間傳說中講道:

明朝時,衛輝府(今河南省衛輝市衛輝古城內)來了個新知府,這個知府可是個清官。一次,知府到御河邊微服私訪,與幾個老農閒聊起來。知府問老農:“這條河為啥叫御河?”老農說:“是隋煬帝讓挖的,所以叫御河,又能排澇又能澆地……”

知府回去一想,隋煬帝在歷史上名聲不好,這名字得改一改。可是改個什麼名字好呢?知府心想,御河源頭在衛輝府管轄的輝縣,流經整個衛輝府,又在天津衛入海,乾脆就叫衛河吧。

官方說法跟這個差不多,不過更增加了許多地理元素:

因御河發源於衛輝府,春秋戰國的衛國地,下游至天津衛,連接兩“衛”故更名叫衛河。


再來講一下與咱們朝夕相伴的母親河——衛運河。

衛運河是漳河、衛河由我縣徐萬倉合流至德州四女寺的一段, 其中臨清至四女寺又是京杭大運河的一段。她南起徐萬倉,沿館陶縣東界由南向北流經路莊、稱鉤灣(屬冠縣)、孫莊、童莊(屬冠縣)、南館陶、呂莊、社裡堡、前羅頭、後羅頭、冀淺、康莊、顏窩頭、馬頭、鋪上、灘上、肖村、前符渡、後符渡、山材、申街等村,在臨西縣的尖冢村入臨西縣,在德州四女寺入南運河,南運河在天津入海河。衛運河全長155.6公里(1958 年治理前213公里),徐萬倉匯合口控制流域面積34900平方公里。在館陶境內長40.5公里。

衛運河1946年由冀南區衛運河河務局定名。開始定臨清至四女寺為衛運河,後改定為徐萬倉至四女寺為衛運河,此名延續至今。

最後發一張老“七一大橋”的橋頭照片,小編在編輯《“七一”大橋的前世今生》一文時尚未得到這個珍貴的資料,趁發本篇機會補上。有興趣的朋友可點擊上邊七一大橋那個題目閱讀。


館陶東邊的河到底是“衛河”還是“衛運河”?為啥叫“衛”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