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圓夢航母的艱辛歷程

航空母艦,簡稱“航母”,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船。當今世界,航空母艦是現代海軍不可或缺的利器,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

我國實現航母夢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新中國成立後,美國將航母擺在臺灣海峽,阻撓了祖國統一的進程,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擁有建造航母的願望,並且啟動了航母建造預研項目;改革開放後,面對國家財政和軍費預算十分拮据的困難局面,鄧小平忍痛決定暫緩上馬航母;新世紀伊始,我國從改裝航母起步,實現了擁有航母的夢想,並且奮起直追世界先進航母技術,最近我國自主研發的航母下水,在實現航母夢的路上,幾代人一路艱辛,健步走來。

解放之初,面對美國航母擺在家門口的威脅,毛澤東提出建設“海上鐵路”

1950年,中共中央提出“解放臺灣為全黨最重要的戰鬥任務”。就在我軍即將發起攻臺作戰時,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派出第七艦隊航母編隊進入臺灣海峽,干預中國內政,使我軍失去了解放臺灣的最好時機。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後,美國與臺灣當局簽訂《軍事協調諒解協定》,再次蠻橫地把第七艦隊擺在臺灣海峽。

毛澤東1953年2月提出:“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1954年7月,黨中央做出了“一定要解放臺灣”的決定。但是,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於8月17日宣佈出動第七艦隊航母編隊,再次武裝干涉中國內政。

為了達到分裂中國的目的,美國於1954年12月2日與臺灣當局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此後,美國多次派出航空母艦,阻撓解放軍解放臺灣。1955年1月,解放軍攻克一江山島,美國雖然將第七艦隊開到這兩座島嶼附近遊弋,但未敢冒險參戰。1957年,美國調派第七艦隊航母編隊配合國民黨“反攻大陸”。在1958年8月我軍炮擊金門時,美國又調來第六艦隊航母編隊及海軍陸戰隊與國民黨組成海軍聯合編隊,守衛臺灣。

面對美軍航母擺在“家門口”的威脅,毛澤東在1958年6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強調說,必須大搞造船業,大量造船,建設“海上鐵路”,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隨後,中央軍委提出了發展遠洋海軍的8年建設計劃:第一步,以導彈為主,潛艇為重點,同時發展中小型水面艦艇;第二步,建造航空母艦。但由於當時我國還造不出萬噸級貨輪,加之中蘇關係破裂,上述航母計劃尚無法實現。

1973年西沙海戰前夕,周恩來感概“看不到航空母艦,我是不甘心的啊!”

1970年,中國安全形勢嚴峻,不僅與蘇聯全面交惡,而且與美國關係緊張。4月,中央軍委指示國防部第七研究院“組建航空母艦研究隊伍”。7月,時任院長劉華清組織召開了成立大會,航母項目論證啟動。

1973年10月25日,針對南越當局非法侵佔我西沙群島,周恩來說:“我們的南沙、西沙被南越佔領,沒有航空母艦,我們不能讓中國的海軍再去拼刺刀,我搞了一輩子軍事、政治,至今沒有看到中國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艦,我是不甘心的啊!”

1974年1月19日,我軍在西沙海戰中奪回了西沙群島。但是,與南越海軍的美製大型軍艦相比,我軍艦艇明顯處於劣勢。於是,中央軍委決定,調整海軍的部署,充實和加強南海海域的保衛力量。但是,由於我軍當時最好的戰鬥機殲7的作戰半徑只有500公里,而西沙群島北距海南島榆林港570多公里,我們又沒有航空母艦,保衛西沙群島顯得鞭長莫及。

1975年,海軍編制《艦艇十年發展規劃》,劉華清將《關於海軍裝備問題的彙報》“呈報鄧副主席並毛主席”,力陳“有必要儘早著手研製攻擊型和護航型航空母艦”。他認為,將航母問題與海軍作戰方針結合起來考慮,既要在近海,也一定要到遠海敵後去打擊、殲滅敵人。為了解決水面艦艇和潛艇到中、遠海作戰的空中掩護、支援配合等問題,有必要儘早著手研製航母。

80年代軍費困難,劉華清說“中國不發展航母,我死不瞑目!”

1980年5月,國防部部長耿飆率領軍事代表團訪美,時任副總參謀長劉華清隨團參觀了CV-63“小鷹”號航空母艦,這是中國軍方人士首次登上航母,其規模氣勢和現代作戰能力使中國代表團十分震驚。劉華清眺望著這座戰爭“城堡”,發出了“中國不發展航母,我死不瞑目!”的誓言。

1982年,劉華清擔任海軍司令員。同年爆發的英國與阿根廷馬島之戰,英國出動兩艘輕型航母輕鬆獲勝,再次印證了航母的強大。

當時,我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綜合國力有限,鄧小平提出,“軍隊要過幾天緊日子,軍隊要忍耐。”1980年中國的軍費預算為129.36億美元,到1986年軍費預算下降為58.21億美元。而建造或者購買一艘核動力航母的費用在30億至50億美元。況且,即使有了航母,還需要多艘軍艦組成航母編隊。

1984年鄧小平接見外賓時說:“對付臺灣,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如果有航母可以省很多飛機,一艘航母相當於300架陸上飛機,代替3個航空師,岸基飛機掩護航母,航母掩護潛艇,非要這個東西不可。”但是面對軍費拮据的現實,他要求航母建設等一等。

1985年12月,劉華清提議,“航母總是要造的,先搞預研。” 1987年1月,劉華清又提到,“現在,各國都在注意發展航空母艦。我們搞難處多一些,財力、技術都有一定困難,但從長遠考慮,還是需要的。十年內不搞、十年之後再搞,也還會有困難。因此,我要求早論證,早點兒把這個問題研究透。”為了節約成本,劉華清向軍委建議,一是航母編隊中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可以與機動編隊共用,而無需再造新的;二是航母艦載機可以使用現有岸基飛機,而不增加飛機的總數量。

軍委內部爭論激烈,焦點還是經費問題。軍委副主席楊尚昆說,我們這樣大的國家,沒有一兩艘航母不行,當然,現在還不能這樣搞,下一代人把它搞出來。

1988年3月,人民海軍在南沙海域對侵略我島礁的越南軍隊予以反擊,收回了南沙部分島礁。但是,因為南沙距離最近的海南島陵水機場約1400公里,岸基航空兵無法提供空中掩護,我海軍在結束戰鬥後只好撤離返航,未能徹底阻止越南此後對南沙島礁的侵佔。

90年代歷經“是買還是造”的痛苦抉擇,蘇聯解體提供了“買”的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初,劉華清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他繼續推動航母建設。有人提出“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如此可以儘快更新陳舊的海軍裝備,提升海軍實力。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我們應該自主研發,防止被“卡脖子”。中國實現“航母夢”經歷了“買還是造”的痛苦抉擇。

冷戰時期,蘇聯在黑海造船廠開工建造第三代航母,1983年開建“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現服役於俄羅斯),1985年開建姊妹艦“里加”號(後改名“瓦良格”號)。兩艘航母的設計噸位均為67,000噸,全長306米,比美國“尼米茲”號航母短20多米,可容納大約60架戰機。“瓦良格”號船體於1988年11月25日完成,成功下水,至1991年底蘇聯解體時,工程內裝完成68%。

蘇聯解體後,“瓦良格”號歸烏克蘭所有,若要完成剩餘工程,至少需要兩億美元,這對於當時財政捉襟見肘的烏克蘭無疑是天文數字。烏克蘭想把停工的“瓦良格”號轉售給俄羅斯,但莫斯科難以接受對方提出的天價要求。此後,烏克蘭欲高價對外出售,並與中國主動接觸,希望中國造船廠能夠把“瓦良格”號—這個他們比喻為“即將夭折的兒子”救活。

中國海軍派團考察,發現這個船是艘新船,便建議把它買回來。烏克蘭開始要價4億美元,後來提價到20億美元,並承諾完成建造。

美國等西方國家擔心中國一旦擁有航母,將威脅其利益,尤其是危及到臺灣“安全”,遂要求烏克蘭必須把航母上武器裝備卸掉方可出售。

此後6年裡,烏克蘭出售“瓦良格”號事項陷於停滯狀態,航母停放在黑海造船廠,風吹日曬,致使整個船體鏽跡斑斑。

就在中國關於航母的討論議而不決之際,發生了兩起事件:一是1993年“銀河”號事件,美國海軍以懷疑中國向伊朗運送化學原料為由,在公海上攔截中國商船“銀河”號,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二是在1996年由於李登輝“兩國論”導致的臺海危機中,美國緊急出動兩個航母編隊近40艘軍艦前往臺灣海峽,形勢劍拔弩張。這兩件事使中央認識到,建設航母刻不容緩。

香港愛國商人為祖國投標,購得烏克蘭“瓦良格”號廢棄航母

1997年10月下旬,香港創律集團董事會主席徐增平看到路透社的一則消息《烏克蘭擬出售一艘未竣工的航母》。

徐增平,原籍山東煙臺,曾在廣州軍區服役,1983年退伍從商。1988年,他身家千萬,移居香港,創辦了創律集團。難能可貴的是他有一顆報國之心。1997年6月1日,創律公司因策劃柯受良“飛躍黃河”享譽一時。

徐增平了解到中國曾探討過購買“ 瓦良格”號航母,最後因故放棄的消息。他認為機會難得,“瓦良格”號使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航母建造技術。自己先買回來,改建成海上旅遊設施,“一旦國家需要,則奉獻國家”。

烏克蘭對購買“瓦良格”號提出的條件包括:證明公司在銀行有5000萬美金以上的存款;必須證明購買這艘航母不做軍事用途;這個商業項目要獲得國家級批准,並且還要獲得目的港所在國家簽發的進口許可證。

為了此次收購,徐增平到澳門設立了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準備好了資金,帶齊有關證明文件,填報的用途為將其改造成一個大型海上綜合旅遊設施—包括舞廳、旅館和博彩場所等,停泊在澳門附近海域。1998年1月26日農曆大年初三,他帶著兩名助手飛往烏克蘭。徐增平與烏克蘭政府及軍方代表進行了接觸與談判,雙方商定,船體和40噸重的圖紙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

美國方面得知此消息後,擔心中國將“瓦良格”號用於軍事用途,對烏克蘭政府施加政治壓力。烏克蘭迫於壓力,同時為了敷衍美方,通知徐增平需要通過公開拍賣的方式出售。由於此前中國曾經購買過三艘報廢航母,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號被拆解,俄羅斯的“明斯克”號和“基輔”號航母均被建成海上公園,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沒有更多的理由阻撓此次拍賣。因此,在1998年3月19日的拍賣會上,徐增平的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輕鬆中標。

歷時四年,國家擔保,“瓦良格”號回到大連

1998 年11月11日,新華社香港分社發表《徐增平表示購買前蘇聯航母服務國家》的消息,“創律集團主席徐增平向記者表示,一旦國家需要,我和創律將毫不猶豫向國家獻出這艘航空母艦,為國家服務”。

美國很不高興,臺灣的公司也多次接觸徐增平,想用高價收購航母。但徐增平拒絕了,他表示願意讓“瓦良格”號為祖國服務。

但是,徐增平的創律公司中標後籌集購買資金遇到困難。當時適逢亞洲金融危機,徐增平抵押了公司及個人的全部資產,但仍有資金缺口,他不得已兩次到烏克蘭洽談延期付款,在約定的最終繳款期限1999年4月30日全部結清餘款。

此時發生了美國1999年5月7日轟炸我駐南聯盟使館事件。國內一些媒體和愛國學生義憤填膺,發出《我們應該擁有航空母艦》的倡議書。山東青年企業家盧恩光攜帶1000萬元的支票,倡議有識之士為國家捐建一艘航空母艦。《商都信息港》《河南青年報》等媒體和成都的一些企業、大學都聯合發起“建我航母,強我國防”的義賣義捐活動,國內外愛國人士對祖國建設航母的熱情極為高漲。

1999年7月,徐增平僱傭拖船開始航母“回家”之旅。當駛抵土耳其北部準備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時,土耳其政府迫於美國和北約的壓力,以船體過大為由加以攔阻,強行命令“瓦良格”號退回黑海。“瓦良格”號無奈退回原海港。此期間,創律公司每天向拖船公司支付8500美元,每個月向烏克蘭港口當局支付1.7萬美元的停泊費,經濟負擔沉重。

1999年12月,美國駐土大使公開表達了美國政府對“瓦良格”號的關切。臺灣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辦事機構也四處遊說,企圖阻止“瓦良格”號駛回中國。

為了給“瓦良格”號疏通“回家”之路,中國政府出面與土耳其政府展開了長達16個月的協商。2001年8月25日,土耳其派一位部長飛赴北京,提出極為苛刻的20項安全條件,包括:繳納10億美金的風險保證金;中國官方提供書面保證;每年為土耳其安排200萬名遊客等。

中國政府滿足了土耳其的要求,“瓦良格”號在黑海漂泊506天后,終於在2001年11月1日駛入土耳其海峽,次日進入愛琴海,然後經地中海穿直布羅陀海峽,出大西洋,經加那利群島,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經莫桑比克的馬普托,通過馬六甲海峽,2月12日進入南中國海。

2002年3月3日,“瓦良格”耗時123天,經過15,200海里遠航,歷盡艱險,到達並停泊於大連港。

“瓦良格”號改裝為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

在大連港,“瓦良格”號的命運備受猜測,是被改造成海上娛樂設施,還是最終被拆解,或是其他用途,眾說紛紜。

國內對於是否改建“瓦良格”號,專家論證存在很大分歧。是將鉅額資金投入到一艘幾乎“報廢”的蘇聯時期“二手航母”,還是集中力量研製符合信息化海戰要求的新型航母?

反對的意見認為,“瓦良格”號雖然是一艘未完工下水的航母,但是烏克蘭方面已經將航母上的電纜、機電等關鍵設備拆除,幾個重要艙室曾遭到爆破,這艘航母的軍事價值大打折扣。重建“瓦良格”號是一個費時費力的巨大工程,幾乎和新建一艘航空母艦一樣複雜,而且存在很大的技術風險。

贊成的意見認為,將“瓦良格”號改裝完成並服役後,可以進行航母艦載機飛行員訓練、作戰指揮控制系統調試、航母戰鬥群作戰模式構建,整個改裝過程還能鍛鍊一批中國未來國產航空母艦的工程技術人員,實現航母工程技術的積累。這些都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西方媒體表現出了複雜的心態。一方面藉機渲染“中國軍事威脅論”;另一方面則對中國改裝“瓦良格”號傳遞消極信息,試圖影響中國國內的決策和輿論。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說,這一型號航母的設計缺陷在俄羅斯已經爭論了20年。英國赫爾大學“中國軍事專家”托馬斯·凱恩“勸告”中國,改造航母存在巨大風險。

為了慎重起見,2002至2005年間,大批中方工程技術人員對“瓦良格”號進行了全面檢測。認為,縱觀世界海洋強國發展史,美英兩國的航母皆由改裝起步。中國的航母由改裝“瓦良格”號起步,將大大加速航母建設的進程。

隨後,“瓦良格”號的改造工程有條不紊地展開。2011年8月10日,改裝完成的中國航母平臺進行首次出海航行試驗。

2012年9月25日,“瓦良格”號正式更名“遼寧”號,交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改裝後的航母可搭載50架殲-15戰鬥機或多用途直升機,裝載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飛機戰術導航指揮通訊系統、短程對空/ 對海搜索雷達、防空導彈垂直髮射系統,全艦共裝備128枚遠程防空導彈,艦體的四角各裝備有2部彈炮合一防空系統,尾部裝備兩座AK-630M1速射炮、4座24管多用途火箭發射器,技術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為具有完全作戰能力的航空母艦。

瞄準國際前沿,向世界航母大國進發

當前,世界新軍事革命風起雲湧,為我國實現強軍目標提供了彎道超車的重大機遇。航空母艦由於其高科技聚集和高保有成本的特點,世界上許多擁有輕型航母的國家紛紛放棄航母。航母擁有國從11個減少到6個(巴西、阿根廷、泰國、西班牙、意大利5國放棄)。但是,世界上擁有排水量較大的“正規”航母的國家,從當年的3個(美國、蘇聯、法國)增加到了6個(美、俄、中、英、法、印),這也充分說明大型航母、超級航母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航母發展的主流。

美國正在打造採用電磁彈射器、滿載排水量10萬噸的“福特”級核動力航母,力求在未來保持12艘超級航母處於現役。經濟孱弱的俄羅斯保持“庫茲涅佐夫”號(“瓦良格”號的姊妹艦)在役,並計劃研發新一代大型航母。英國儘管國防預算持續下降,卻仍堅持開工建造兩艘6萬噸級“伊麗莎白女王”級大型航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我國第二艘航母已經下水,這艘航母為純國產自主研發。儘管其彈射方式、排水量和搭載艦載機的數量與遼寧號差別不大,但在雷達、通信和武器配備等核心系統上全部採用國產新型裝備,性能更加優異。據悉,我國正在建造噸位更大、採用電磁彈射方式的新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一旦建成將與世界最先進的航母比肩。

中國航母,已經健步疾行在強軍路上。

郵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