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如今的包裝設計總給人「千人一面」的感覺?

箱盒匯-專注包裝設計、包裝打樣、包裝製作資訊分享,喜歡就關注我吧。

在說"千人一面"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分析一下設計師的整個作業過程:設計師接到任務——需求方告知相關設計需求——設計師開始設計——需求方提出意見——設計師進行修改。不難看出,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始終只有設計師和需求方,也就是說造成"千人一面"這種情況的不是設計師就是需求方。

為何如今的包裝設計總給人“千人一面”的感覺?

首先我們分析需求方,也是分為兩個方面來說的:

快速進入和搶佔市場造成的"千人一面"。競爭每時每刻都存在著,誰掌握了主動權誰就搶佔先機。在產品這塊就是誰先進入市場誰就掌握了先機,這樣一來,想要儘快殺入市場的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半成品"、非保質保量的。你可以想一下,企業都沒有時間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完善優化和系統升級,怎麼會在包裝上花費大把的時間呢,沒時間設計,但還要包裝,怎麼辦呢?只能是照抄!

(2)競品造成包裝設計的"千人一面"。產品和競品之間的攀比對抗是讓包裝設計陷入"千人一面"的境地的主要原因。一般情況下,企業為了提升產品的市場份額,會讓自家產品擁有對手一樣的功能,包括在包裝設計方面,來確保競爭力。比如在表現形式上,競爭對手是卡通形式的,我們也弄卡通形式;在功能設計上,人家是兩用的,我們也來個兩用的;人家在定位上針對90後,我們也定位90後;就這樣你學我我學你,不千人一面才怪呢。

為何如今的包裝設計總給人“千人一面”的感覺?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設計師這方面:

培訓機構是要背一部分鍋的。新生代的設計師有90%都是從培訓機構出來的,而培訓機構都是有一定的培訓模式,當然培訓出來的學員設計理念、設計思路都是都大同小異的,當然千人一面了。

為何如今的包裝設計總給人“千人一面”的感覺?

社會大趨勢所迫,你自己原創的設計速度遠沒有別人的"信手拈來"快,而老闆往往最先看到的是速度,你如果慢了,對不起你"out"了。

對某些象徵性的東西理解太固有化,比如說月亮,很多設計師認為月亮是相思的載體,表達了人們的懷舊和相思,為家庭、家人以及朋友。而鮮有人在設計時用月亮表達失意、空靈和永恆。就拿中秋節月餅的包裝設計來說吧,我不加月亮,我加其他的不行嗎?

為何如今的包裝設計總給人“千人一面”的感覺?

最後說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所有的包裝設計都是圍繞著人在進行,而人先天就是喜新厭舊的生物,再新鮮有趣的東西,在獲得之後都會快速地適應,從此不再感到新鮮。就拿我們箱盒匯之前的一個客人來說,他們每年都找我們做包裝設計,但每年都看不上上一年做的,這就是人!所以適時地注入新鮮的內容,是設計的生存之道也是企業的剛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