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智成長林主任與大家分享特殊兒童康復與訓練的切身體會

最近有幸去聽鄒小兵教授的分享,關於特殊兒童的成長專家做了詳細的分析,高級訓練師林國強主任是一位廣州星智少兒成長中心的特教老師,從事特教10多年的教學總結,給大家做分享希望對孩子的成長有所幫助。目前醫療手段還是輔助,孩子的成長更多是教育在起關鍵的作用。鄒教授的發育行為障礙成功干預方程式:最佳結果=低年齡+正確方法(科學·個性化·動態)+高強度干預+長期干預+良好家庭和社會支持/病情嚴重程度。一字一符號都沒有改變,接下來我的解讀,如果未盡人意也望大家理解和包涵。

最近星智成長又有多位孩子經過一年左右的學習訓練,能力達到生理年齡水平,聯繫好幼兒園和小學,順利畢業了。人都是感情豐富的,特別是我,這些孩子剛來我就每一位觀察記錄,一直持續觀察教學,直到他們畢業,很多感概。只是做為父母的,有隱私的考慮,在這我就不提起名字了。平時家長們也常問,孩子什麼時間能畢業或者康復到同齡孩子的水平等,我從來不給孩子貼標籤,鼓勵老師們盡我們能力去教導孩子,鼓勵家長們用平常心對待接受孩子的能力差異,共同努力爭取把孩子帶到快速進步的軌道上。眾多的家長去醫院診斷,是想知道孩子的診斷結果,來找老師更多是想改變孩子現在的狀況和現實不如意的能力。然而怎麼樣的情況才會有最佳的結果?鄒教授給了成功干預的方程式。

一、低年齡

這個條件很重要,只是家長們把孩子帶到我面前時孩子的年齡不一。在孩子年齡段越小時,孩子和同齡人的差異也就越小,很多在家長看來的異常行為還不多,能力落後同齡人不多,在這時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幫助孩子。舉例孩子6歲各方面能力落後,甚至語言,理解,身體動作能力還在2-3歲,為了在7歲能去上普通小學。這給我們老師的時間就很緊迫了,哪怕老師再厲害,把孩子的能力教導到7歲水平,孩子缺乏生活經驗的累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泛化,去上小學也會很困難。如果小些,有時間做能力提升,做社交互動,做行為規範,做生活自理,做技能泛化,孩子將來可以選擇的路要更多更寬廣。當然不是說年齡到多少,就不能教了,雖然行業內很多都只是教育8歲以下的孩子,我們星智成長接收到學生是到16歲的,只是年齡越大,教學難度越大,方向也會和上普通小學不一樣。

二、正確方法(科學·個性化·動態)。

行業內有許多方法,國內外認可的方法也有數十種。只是不同的流派,更多是隻認可自己的操作和方法,我們星智成長是綜合利用,例如教導孩子語言,目標是發音和仿說,可以用地板時光,可用ABA,可以用結構化,可以用遊戲的方式,目標明確,方法是可以多種的,還要在教學中不斷的嘗試,因為沒有任何兩個孩子的情況是一模一樣的。然而,孩子是在不斷成長和進步的,對孩子的課程設計以及內容,是在不斷變化的,可惜部分家長過於主觀,沒法看清孩子的情況,只是更多看到孩子的行為,做了些不一定恰當的選擇和判斷。很多神奇的療法或者藥物,就是利用了家長急於求成的心理,在神奇方法或者藥物上花費了過多的精力和金錢。

星智成長林主任與大家分享特殊兒童康復與訓練的切身體會

三、高強度干預+長期干預。

對於高強度,我是這樣看到,尊重孩子的發育規律,根據年齡段來安排時間。我接待過一位家長,孩子1歲半,看書說一週要安排40小時的高強度干預,然後到處找機構甚至要求晚上也要安排,心情急迫我們可以理解,但是這孩子還真不能這樣折騰,我建議他先了解1歲半的孩子應該要睡眠多少小時,干預是否可以結合生活來安排,不是隻有在課室才叫干預。當然也有很多家長給孩子的選擇是有問題的,例如一週才去上兩節課共一小時,平時在家因為孩子不配合又沒有做到練習,干預了2年多,結果還是感覺不到有什麼進步,這種情況是經常碰到的。為什麼是長期的呢?孩子的能力差異還有就是他們對事物的認知水平。很多專家都會列出數據,有多少是要終身陪護,多少可以生活自理。我帶教過時間比較長的學生是5年多,從能力弱開始,建立口語,身體動作,行為,理解等都是一步一步來,後面過度半天機構半天幼兒園,再到半天小學半天機構。所以那些想問問什麼時間能怎麼樣的家長,我真很難回答,不是老師們不想孩子更快進步和康復,是我們也不確定孩子準確時間內能達到什麼能力階段。但是規律,我們是清楚的,我們也和家長一樣盼望著孩子下週孩子就能和普通孩子一樣,但是實際上做不到,能做到的是孩子和自己比較,每個星期在進步,每個月都不同。不是我們星智成長老師自誇,最近又有5位孩子語言從無到有點突破。只是干預或者講教育,真是長期的,如果期待著多久能康復或者和普通孩子一樣,真會讓自己失望,如果誰把這問題解決了,全世界一定都知道,諾貝爾醫學獎肯定頒發給他。我們星智成長的理念: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四、良好家庭和社會支持。

孩子的成長,家庭非常重要!首先家庭的氛圍和關係,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決定因素,普通孩子的家庭如果是教育理念衝突或者教育方法不當,都會直接影響孩子,就更不用說是特殊兒童了。在特殊兒童家庭中,比較常見的是孩子能力弱,能做到事情不多,更多的動手操作機會是被父母或者長輩包辦和替代了,這個很矛盾,一般又想孩子能做些事情,一般又沒有給到動手的機會和引導,甚至我接待過餵飯到10多歲的家長。星智成長的教學理念中,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的養成,是要交給家長來引導孩子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樣是安排在課後家長來練習。真沒有必要交學費來讓老師教刷牙,教洗澡等,這些在生活中每天都會有自然教學的機會,也不需要多高的文化修養和專業技能才能教導,只是家長們有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有沒有創造些機會來讓孩子可以在生活中學會規律生活,自己能照顧自己,處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

五、病情嚴重程度。

這是我們很頭疼的問題,是孩子的生理狀況,部分的可以通過醫療技術進行輔助和解決,例如孩子的聽覺障礙,視力障礙等。部分自閉症譜系的孩子,還會有一種或者多種其他的病症,這些醫學等問題,我不專業,不好說些什麼。教學中碰到一部分智能受影響的確實是教學中進步緩慢些,有不部分會出現能力倒退的現象,這些生理問題影響到我們教學的進步情況,平時有留意,也是我們教學的最大障礙。所以大家關心的最佳結果,是多方面因素決定的,這樣講大家明白了沒有呢?

最後贈送一個原則也是鄒小兵教授的原話:別讓孩子總是獨自閒(忙)著。為了孩子不哭鬧好帶些,給他一堆的玩具或者手機平板,但是那樣沒有語言交流,沒有社交互動,沒有理解運用和泛化,結果孩子更多問題行為。

廣州星智少兒成長中心主任、高級視動聽訓練師林國強主任於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多年重點小學任教,04年從事特殊教育至今,擔任過臺灣培訓機構教學主任職務。和省重點文德路小學開展課題合作,08年和啟智開展課題合作,06至09年在廣州市少年宮任教,對特殊兒童的綜合能力提升。語言發展,指令配合,理解邏輯,學科教學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大量自閉症,阿斯伯格,發育遲緩等特殊兒童的成功案例,已經有特殊學生就業。主教課程:運動感統、語言發展、邏輯思維。

來中心學習或想了解更多實操訓練方法,可聯繫朱老師: 13360018698(微信同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