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劇進入同質化時代,《月嫂先生》如何站穩後暑期檔C位?

都市生活劇在國內經歷了一場漫長髮展期後,逐漸從精品劇走向“同質化”階段。近年來,提起都市生活劇,滿屏的家長裡短、婆媳關係以及缺乏社會深意的題材創作,常常給觀眾造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焦慮感。此境況下,都市生活劇急需邁出“自我革新”的第一步。

近日,由吳奇隆、李小冉領銜主演的都市生活劇《月嫂先生》,正在迎來新一波話題熱度:從首播當晚的“吳奇隆首當月嫂”、“李小冉慘遭前任背叛”,到近期的“50萬夫婦撒狗糧發糖”,《月嫂先生》正在憑實力,衝刺“後暑期檔”劇集市場——自9月5日起,該劇csm52城收視率連連破1,連續一週蟬聯電視劇排行榜第一位,成為繼暑期檔之後為數不多的收視率破1作品。


都市生活劇進入同質化時代,《月嫂先生》如何站穩後暑期檔C位?



實際上,自劇集市場進入2018年以來,相關政策便不斷號召業內人士迴歸影視劇創作初心。從抑制演員天價片酬,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到劇集市場扛起“現實主義”大旗,都市生活劇始終在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月嫂先生》的出現,可謂是穿破現實與夢幻間的一道光源,其創作價值和現實意義遠大於同類題材。

都市生活劇的破與立:

“男月嫂”喜登小熒幕


自改革開放以來,城市面貌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都市題材,便是伴隨著展現當代城市面貌、都市人生活狀態的產物。從早些年的《奮鬥》《蝸居》《午後陽光》,到近年的《我的前半生》《戀愛先生》《美好生活》等等,都市生活劇正在以飛輪般的速度快速發展。但遺憾的是,無論是展現都市人職業面貌,還是婆媳關係、家庭和諧等價值觀念,國內都市劇都未能將觸角伸及至“月嫂”行業。

《月嫂先生》可謂是該題材的“領頭羊”,不僅將焦點對準國內“月嫂”行業,並且以聽上去就有點“相悖”的“男月嫂”職業為劇情主線,為觀眾掀開一場生動有趣的“育兒”風暴——“男月嫂”吳奇隆首次拋開“霸道總裁”形象,出演一個正直又略顯呆萌的心理學教授。出於對自身專業的熱愛,以及歸國後的生存問題,吳奇隆最終走上“月嫂先生”之路,負責照顧李小冉(飾演那娜)孕期生活。

“持崗上證”的吳奇隆,不僅身兼育嬰兒師證、營養師資格證,甚至還是心理學教育博士。從初期的關注那娜基本營養餐、到照顧那娜身心健康,再到細心為寶寶衝奶粉、換尿布,全程“一條龍”式的照顧體貼,不僅讓觀眾更深層次的感受到“專業月嫂”的功能性,也讓缺失已久的“男性角色”迴歸家庭。


都市生活劇進入同質化時代,《月嫂先生》如何站穩後暑期檔C位?



其實,在中國,無論是“男月嫂”、“男保姆”乃至於父親一角,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更多的是扮演著“旁觀”視角,即承擔著社會責任和家庭重擔。而女性角色,在這過程當中,往往會被理所當然的“誤認為”家庭保姆——從孩子呱呱墜地到上學識字、再到長大成人,女性角色往往更具“情感”色彩。

導演徐宗政也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是不可或缺的,他給予孩子的力量和安全感,與母親給的溫柔和愛,共同促成孩子性格的全面發展”。

因此,《月嫂先生》藉由“沈心唯”一角表達出的“男性社會分工”和“男性家庭責任”,都十分具有話題度和承擔社會功能。在都市生活劇遍佈當下的今天,以獨特視角展現當下都市人生活面貌,以及科普育兒知識、承擔傳導社會價值觀功能,都讓該劇較同行領先一步。

吳奇隆李小冉上演生活百態

“輕喜劇”風格引年輕受眾圍觀


如果說,視角獨特是《月嫂先生》邁出的創新第一步;那麼,“輕喜劇”的風格路線則是該劇在創作風格上的進一步與時俱進。

眾所周知,當下影視劇題材中,喜劇元素作為重要的“調料”,在各大類型題材中都不可或缺。都市生活劇也不例外。從50萬CP的國外偶遇,到回國後的開啟日常會懟模式,再到雙方逐漸被日常細節打動,觀眾可謂是跟著“夫妻二人”,持續徜徉在“笑點與淚點”並存的生活百態中。


都市生活劇進入同質化時代,《月嫂先生》如何站穩後暑期檔C位?



回顧過往的國產都市劇,大部分劇情走向多為展現“刻板”、“浮華”的現代都市生活氣息。《月嫂先生》卻是從男女主角相遇開始,就將“反套路”和“接地氣”貫徹到底。

“沈心唯”出場還沒多久,便被女主媽媽誤認為是“騙子”,賣房填補事業危機、被兄弟誣陷學術造假,種種跡象顯示,這都不是都市劇常規設定中的“總裁”形象,甚至即便是高級知識分子,卻還只能是“無用武之地”,吳奇隆在表演過程中顛覆“四爺”、“霸道總裁”形象,將儒雅、正直、接地氣的普通人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女主“那娜”,雖為職場女強人,卻同樣遭遇上司即前任刁難、背叛,刁鑽中又帶著小女人的可愛形象,也被李小冉演繹的十分到位。

兩人日常“對付”家長、生活中嬉笑打鬧以及花式撒狗娘,都與觀眾產生了有效的化學反應。根據藝恩數據顯示,該劇主要核心受眾在25-35階段,佔據65%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受眾分佈圖顯示,該劇24歲以下受眾佔據20%,這意味著都市生活劇不再是“大媽”的天下,而是全年齡階段追劇。


都市生活劇進入同質化時代,《月嫂先生》如何站穩後暑期檔C位?



究其原因,或許就在於“輕喜劇”風格在都市劇中的大膽嘗試。

“熱門話題+社會意義”

現實題材再下一城


近段時間,“單身稅”甚囂塵上,大眾紛紛感嘆國民幸福感降低。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當前“單身人口”數量將近達到2億,相當於俄英兩國人口總和。為了促進國富民安、維持人口生態平衡,國家自2016年也開始實行起鼓勵二胎政策,儘管當前效果尚不明顯,但“二孩”的到來依舊引來大眾廣泛關注。

截至當前,《月嫂先生》主微博話題閱讀量將近達到3億,近10萬人在線討論該劇劇情走向。其中,率先引起觀眾關注的依舊是整部劇圍繞著的“男月嫂”話題,在抖音上,#吳奇隆月嫂先生#相關話題24小時霸佔抖音熱搜,“育兒”、“男月嫂”相關短視頻逐步走紅網絡。


都市生活劇進入同質化時代,《月嫂先生》如何站穩後暑期檔C位?



從媒體挖掘出來的“喪偶式育兒”,到“月嫂”型老公你值得擁有,《月嫂先生》緊貼社會熱點和深挖現實意義,是促使其網友關注的第一步。而劇中除了主線表達出的“育兒經”之外,前期李小冉飾演的“單親媽媽”身份,以及年輕夫妻與父母輩“碰撞”出的隔代價值觀,也是當下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

例如,當那娜父母發現自己的女兒已有身孕,且揹著父母偷偷結婚之際,最先展現出來的是氣憤情緒。接著,在迴歸理智後,初步展露的外化情緒是“當外婆外公”的喜悅;而那娜日常中與父母發生的“拌嘴”、思想觀念衝撞,更像是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 寫照,真實又充滿親情味道。


都市生活劇進入同質化時代,《月嫂先生》如何站穩後暑期檔C位?



從“男月嫂”職業折射出的當代“育兒”方法論,到小夫妻日常生活百態展露出的愛情萌芽,再到老一輩父母與當代女子思想碰撞、所產生的“隔代價值觀”,《月嫂先生》正在以小見大的手法逐步給觀眾展現出一幅“生活百老匯”面貌。

正如,生活永遠不會順心順意,《月嫂先生》也不可能達到“十全十美”。但值得肯定的是,它的初衷和立意正在朝著最好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